《沙弥律仪要略》分为两部分:《上篇》和《下篇》。《上篇》就是戒律门,“律”,戒律;《下篇》就是“仪”,威仪门。分了这两类。我们先看上篇:佛制出家者,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方乃听教参禅。是故沙弥剃落,先受十戒,次则登坛受具。今名为沙弥,而本所受戒,愚者茫乎不知;狂者忽而不学,便拟躐等,罔意高远,亦可慨矣。因取十戒,略解数语,使蒙学知所向方。

好心出家者,切意遵行,慎勿违犯。然后近为比丘戒之阶梯,远为菩萨戒之根本。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庶几成就圣道,不负出家之志矣。若乐广览者,自当阅律藏全书。这是前面一个总的说明。因为是“要略”,所以整本书的内容是选择比较实用的,跟出家人生活比较贴近的地方,摘录出来,编辑成一本书。如果想全面地知道,了解得更深入、更广泛一些,那就要去阅律藏了。

前面先交代了一下对戒律的说明。“佛制出家者,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五夏,这是佛门的一个特殊说法,五夏就是五年。为什么用五夏呢?因为佛教有一规定,每一年夏天要安居,农历4月15日到7月15日是安居的日子。这三个月是印度最热的时候,昆虫、异类众生比较多,繁殖比较旺盛,出门不方便。因为印度出家人是以化缘托钵的方式生存,每天出去化缘托钵,走路就会伤生。

同时也是雨季,出门也不便利,有失出家人的威仪。所以佛制定了一个特别的避免方法就是安居,三个月不准出去,大家在一个地方精进修行,然后由大富长者来供养。这样安居五年就称为五夏。受了新戒的比丘,严格来讲,安过居的才算一夏,没有安过居的还不算。佛门和其他不一样的就在这里。受了戒还要去安居,正规寺院,安居期间都要学习戒律。

但是,现在是末法时代,很多因缘不同,道场里懂规矩、如法的也很少,包括现在寺院事务、应酬也比较多,跟外面往来也比较频繁,所以一般的道场都没有安居了,只有少数有规模的道场,还有安居。至于安居如何安排,是否有学习戒律,是否一切都能如理如法地进行,这就很难说了。出家前五年,都是要专门学习戒律的。学习还要“专精”,净土法门讲“专精”,学戒律也是要专精的。

这五年的时间要把精力全部用来学戒,这是佛的规定。刚出家,重点就在于学戒律,而不是其他,因为戒律是打基础的一个阶段。就像建房子一样,基础不牢靠,就容易出问题。戒律学好了,对于出家、修行之路,就会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为什么要专精呢?因为戒律涉及到的内容很多。一是理和事;二是有持有犯,有开有遮。持就是持戒,犯是犯戒,开是开许,遮是不允许。

学戒,不是说学一次两次,学一天两天就能学得好的,需要花很长时间,要了解戒律很多相关的事项。现在很多人学戒,大概就是文字上过一过。严格的学戒,要去了解这条戒,哪种情况下算持戒,哪种情况下算犯戒;犯戒了,什么是轻犯、重犯,乃至如何忏悔,这都是有明确规定的,这就需要花很多时间去了解,所以必须要专。

在专的过程当中要深,要精。包括我们学净土也是一样的,学净土要专念佛,法义上要精,也需要花时间。很多人念佛往生都知道,都相信,但是一遇到教理的时候,也是糊涂的,说明专而不精。也许在行法上很专,但是法义还是不通达。所以我们学任何一门,都需要花时间、精力去专精、深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