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经典有讲,如果让人出家,功德无量。功德大到什么程度呢?有如“四天下满中罗汉”,一四天下,大千世界;“满中罗汉”,所有的罗汉圣人,“四事供养近一百年”,四事供养——衣服、饮食、汤药,还有卧具之类,叫“四事供养”。四事供养一百年,不如有人为了涅槃故,一日一夜出家受戒功德。这就说明出家的功德跟其他不一样。

供养,是福报,而发心出家,发心持戒,发心求涅槃,是解脱之道。不过前提是,这个人出家虽然只有一天一夜,但是为了解脱,想证得涅槃果位,而不是说出家混一天算一天。所以,“好心出家者,要切意遵行,慎勿违犯。”最后说明沙弥戒和其他戒的关系:“近为比丘戒之阶梯,远为菩萨戒之根本。”“近”,跟沙弥戒关系最密切的、最近的就是比丘戒,学了沙弥戒,就为比丘戒做好准备了。

这是从“近”的角度讲。“远”就是菩萨戒,沙弥戒也是菩萨戒之根本,所以不可忽视。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从事上讲,持戒的过渡、次第;二是从理论讲,沙弥、比丘戒是小乘,菩萨戒是大乘,可以从小到大,先受沙弥戒,为小乘比丘戒做准备,同时可以为大乘菩萨戒做准备。“因戒则生定,因定则发慧,庶几成就圣道,不负出家之志。”这个是根本,当然这是站在通途法门讲的。

我们看莲池大师在编这些资料的时候,是站在佛教通用的理念下编的,这里面没有净土的观念。看书要知道编书者是站在什么立场。《沙弥律仪》要树立戒律的威德,当然只能从正面来树立戒相,不能说破戒也可以念佛往生,这一点就要站在净土的立场来讲了。莲池大师编《往生集》的时候,就用事例来说明破戒的人也可以念佛往生。

但是专门讲戒律的时候,就不能直接讲这样的话了,要提倡持戒,要把戒律正面的意义发挥出来。“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庶几成就圣道。”这是通途法门所讲的内容,也只有如此才“不负出家之志”。站在通途法门来讲,连戒都持不了,整个出家的用心就白费了,想解脱那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了(除非学净土)。这就是莲池大师编辑沙弥律仪的一个用心。

后面当然也说明了这十条戒的来历,沙弥十戒来自于《沙弥十戒经》,是佛敕舍利弗为罗睺罗说的。这是关于学习内容的简单说明。接下来的具体内容因时间关系就不再讲了,以后有机会再学。大家可以先自行学习,基本上都看得懂。要理解相关文字,有一本书可以参考,是清朝一位法师的解释,注解得比较详细,《沙弥学处》有收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