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点学习方式,就是消归净土。学戒律最后还是要回归到净土来。消就是消化,归就是引导、回归到净土来。戒律要回归到净土比较难,因为戒律很独特,不像教理,教理还可以融合、转化,转到净土来。戒律没法转,不像教理还可以讲圆融,圆融一下,就圆融到净土来了。戒律很难圆融,它就是条条款款。比较而言大乘的戒律通于心法,虽通心法也有事相上的戒条。

戒律相对来说是以事为主,以理为辅——通过事相来引发理论,引发心性上的东西,理论上还要通过教理来辅助,当然也能够跟教理相通。前面讲过,我们通过学戒律,可以加深我们的机法深信,有了这种认知之后,就可以消归净土了,就回到净土来了。这是学戒当中要把握的一个分寸,因为知道持戒很难,我们个人无论了解多少,无论怎么努力持戒,要圆满戒行,圆满这一生的解脱,都非常困难。

只有念佛往生才能够究竟解脱,往生之后,戒的功德也就自然圆满了。极乐世界的人不会犯戒,有很多人说,“五逆十恶的人到了极乐世界怎么办?破戒的人到了极乐世界,那不把极乐世界搞大乱了?”这就是因为不了解净土,无法处理好净土和戒律之间的关系。真正懂净土的人就有一个优势,了解戒律之后,可以用净土来圆满不能持戒的地方,这样就可以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第五、就是学习内容了,这是我们正式要学的。前面四条是辅助说明,是前导,是学习戒律要具备的一些基本认识。这些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不然学戒的时候,有很多人不太容易把握方向。《沙弥律仪要略》这本书,内容也不多,大概有40多页。作为沙弥,包括比丘,以前没有太用心学的,都应该关注、了解、学习。这里先把大致内容说一下。

先说说这本书的结构:从书的标题来看,“沙弥”是指人;“律仪”是法;“要”是概要、简要,跟我们日常行为最密切的;“略”是简略。这本书是莲池大师收集编纂的。我们看下面的署名落笔,叫“菩萨戒弟子云栖寺沙门祩宏辑”。“菩萨戒弟子”,莲池大师没有讲自己是比丘戒弟子。古代的有些祖师,对自己的称呼,很少称比丘僧的。称比丘僧的可能律宗比较注重这一点,其他宗派的都很少这么称。

禅宗的称禅师,其他的多称沙门。“沙门”是统称,是印度对出家人的一种称呼。菩萨戒和比丘戒是大小之分。比丘戒是小乘戒律,像道宣律师或其它研究戒律的人可能就会以“比丘僧”这样的身份来定位。而蕅益大师、莲池大师,包括其他一些祖师大德,自我定义多为“菩萨戒”。为什么定义为菩萨戒?一方面表示忠实于大乘,以大乘为标榜。

另一个方面,小乘戒有难持的一面,选择了大乘,可能个人对小乘戒律就有自己处理的方式,像蕅益大师,甚至把比丘戒都舍了。莲池大师是在杭州云栖寺住持,云栖寺是当时很有名的净土道场,是莲池大师建立的。莲池大师圆寂后,就慢慢衰败残破了,直到现在还没有恢复,基本上这个道场就算是消失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