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新闻

基于恐惧去养生 对身心真的有益吗

养生的真谛是什么?

一位40多岁的中年男士,非常注重养生,喝什么样的水、 吃什么样的菜从不马虎, 亲朋好友皆视其为“养生达人”,但他患癌症去世了。 朋友们想不明白,这样一个处处在意、样样讲究的人怎么会英年早逝呢?

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这位男士虽然注重养生, 但他的养生初衷是错误的。 一次没洗手就觉得有细菌钻进皮肤,吃了一次普通菜就担心有农药渗进血液。 一句话, 他是基于恐惧去养生的。 试想, 一个人若总是处于“时刻准备着”的意识状态下, 他的整个身心都处于紧张状态,即便饮山泉水吃有机菜又有何益?

什么样的养生才叫“养生”呢?

如果从字面来看,“养生”就是“颐养生命”。 然而,生活中很多人把“养生”等同于“通过某些产品或某种方式方法达到使身体不得病、 能治病甚至治好病的目的”。 如此,养生的第一步就错了!

举个例子,防癌、抗衰老是养生课堂上的永恒话题, 这本没什么错,但“授课人”灌输的和“养生者”形成的“防癌抗衰”的认知却是错误的, 即把癌症当绝症,把衰老当疾病。

癌症难道不是绝症? 癌症等于死亡这样的认识是三四十年前的概念了, 而现在许多中老年人对疾病的理解也多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储备。 著名肺癌专家支修益教授就说过,40年前说“癌症是慢性病”是空话,但今天, 尤其是有了靶向药物后, 带癌生存已经可以成为常态,“癌症只是一种慢性病”正在成为共识。 虽然很多癌症目前还没有办法治愈, 但可以有效地控制它, 不让它发展或复发。 就如同高血压、 糖尿病一样,虽不能治愈,但完全可以控制。

很多所谓的保健品、 神奇疗法利用人们对癌症的恐慌大肆推销贩卖抗癌理念, 以致出现癌症患者把保健品当饭吃,两年花尽20万元, 最后人财两空的悲剧。其实,“癌”字有三个“口”, 中国独特的象形文字已经告诉我们, 癌是可以一口一口“吃”出来的,管住嘴就是防癌抗癌的一个关键措施。

再来说说“抗衰老”。 有位年过七旬的老人,饮食均衡,天天锻炼, 在许多老伙伴儿看来“身体很棒”。 可一看孙子的入职体检表, 老爷子不淡定了:“我怎么就达不到你的指标呢?”生活中这样的老人不在少数。

其实, 人的生命在25岁时即达到健康顶峰, 这之后便开始衰老了, 只是衰老的速度极其缓慢, 人并不觉得。 45岁以后,衰老速度加快,50岁时很多人有了“见老”的感觉,60岁后就被拉进“老年人”群了。

衰老是自然规律,所以,养生的“颐养生命”应该以科学的态度看待自己的生命, 以友善的行动对待自己的身体, 主动去调整身体的失衡状态, 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让身心趋向自然和健康。 注重养生当然是好事,但切莫忘记养生的初衷。

作者 段梅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