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城向西直到宝丰镇石串村3组,面对面听竹山县宏旺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邵传政讲述科学生态养猪的经验和他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故事。

竹山县宏旺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程娟摄)

一个荒山沟建起一座现代化养猪场

竹山县宝丰镇石串村位于宝丰镇北部,石串由原柳家沟和石串合并而成,整体呈“三山夹两沟”,全村版图面积12平方公里,山地多、耕地少,耕地面积不足4000亩。

门前有绿水“金山”,何须他乡行。2017年,52岁的邵传政,携妻子回老家。回到家乡后才发现,因为村里没有产业,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务工了,村里只有老人和小孩。绿水青山,环境优美,然而荒芜的土地使得空气清新的石串村显得格外冷静和萧条。

自己倒是脱贫致富了,可乡亲们还在为生计而流落他乡,该怎样才能带领大家一同致富呢?

思来想去,邵传政决定把十堰宏盛装修公司交给自己儿子打理,自己回乡发展,带领乡亲们一同创业致富。

邵传政正在饲养生猪(程娟摄)

邵传政通过到陕西、襄阳等大型养殖场进行实地考察学习、聘请养猪专家进行现场指导,邀请当地畜牧专家勘测现场、查阅资料等方式,边建边养,邵传政流转4户5亩田地,联合村民邵义海、许秀云、操芳等5人,大胆投资200多万元在石串村3组大沟上游建起了一座养猪场。

2017年7月27日,竹山县宏旺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宝丰镇石串村3组正式挂牌成立。

合作社以农民成员为服务对象,秉承“以民为本,惠及百姓”的宗旨,出台了合作社章程,制定了严格的社务制度、岗位职责和经营管理制度。主要为农民提供生猪养殖、运输、销售等,以及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生猪养殖技术、信息咨询等服务。合作社还常年收当地农民的秸秆、玉米、杂粮等来增加农民们的收入。

与此同时,该合作社实施了省级现代农业农村能源小型沼气工程项目,于2017年8月建成了一座200立方米压氧发酵池,配套建设50立方米预处理池,30立方米调节池,50立方米储液池,以及脱硫脱水沼气净化装置、沼气管网、入户计量表及灶具等设备,最大供气户数达30余户。

一条产业经营之路恪守对每一名消费者承诺

养猪合作社要发展,必须抛弃旧的传统养猪模式,走产业化经营之路。

“养猪是个很讲究技术的活,当初我取名‘宏旺’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就是希望养猪场长远宏大、六畜兴旺……”邵传政说,养猪也是有学问的。

在经营合作社上,他始终坚持“以养殖为基础,以销售为延伸,以技术服务为手段”努力搞好产业化经营,无论是猪的品种、口感,还是猪的体型,他都再三考量,在品牌上“抓管理、树口碑、建诚信”创出属于自己的“招牌”。

与此同时,合作社还推行了“合作社+合股+出劳动力+出原材料+代养”的生产模式。合作社通过供应种猪、供应生猪各生产阶段饲料,包防疫、包技术服务指导和先赊养、后付款及代养等优惠措施,为贫困户提供全程服务,实现合作社与贫困户有效对接,带动老百姓把猪喂好,让老百姓能够吃上健康放心肉,帮助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

邵传政退赔购猪款一包到底的事很快在宝丰镇十里八村传开了,一时间前来购买猪仔的乡邻络绎不绝,养殖场规模不断扩大,兑现了每一位消费者的承诺。

2019年存栏母猪9头,出售子猪300多头、育肥猪200多头,实现纯收入近40万元。

一次瘟疫成就一名养猪“土专家”

2019年6月,正当宏旺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准备乘势而上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猪瘟,让养殖业一蹶不振,损失惨重。

邵传政忍痛配合防疫部门对186头育肥猪进行了扑杀和无害化处理。

经过核算300多头猪将损失24万元,邵传政认为有办法解决,坚持不扑杀剩下的仔猪。在县委办驻村工作队的协调下,邵传政写下承诺书保住了9头母猪和300多头仔猪。

他凭借靠人不如靠己的思想,潜心揣摩,学用结合,为治愈病猪把自己“逼”成了“土专家”。他拿自己的猪做实验,从试着给50斤的猪下200斤剂量的药,到后来下300斤猪剂量的药,在实践中得出治愈良方,最终挽回了300多头仔猪。

如今,生猪育肥、自繁自养、疫苗接种、防疫消杀、助产接生等整套养殖技术,邵传政都驾轻就熟,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猪“名医”。

一份为民情怀带动一方百姓脱贫致富

邵传政常说:“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只有带动大家共同富了才叫真正富。”

村民的猪病了,他前去救治;他为农户提供低价位优良品种、饲料、兽药;他为村民们讲授养猪防疫知识;他扶持贫困户发展养猪产业;他帮助他们选购育种,制定饲料配方,规范疫病防治技术,准确把握市场行情;他还将自己生产的饲料以成本价出售给贫困户……帮助老百姓尽快脱贫致富。

在疫情防控期间,合作社还主动向政府捐款捐猪肉,并积极响应政府要求,将仔猪优先出售给本地农户。

在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征程中,邵传政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表彰,先后被评为“脱贫致富带头人”“疫情防控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谈到合作社下一步的发展,邵传政成竹在胸。合作社将按照“规模化、精品化、综合化”的发展理念,为老百姓搭建更多的增收“桥梁”。(记者 余惠玲 通讯员 袁海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