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历史特约作者:陶生)

杨立三:毛泽东的“红色萧何”,创造了地雷战和“小米加步枪”

1900年11月18日,杨立三出生在湖南长沙。19岁时,他投奔湘军,当文书的同时兼任司务长。这成了他做军队后勤工作的起点。1925年,杨立三参加农民运动讲习所,多次听毛泽东的演讲。1926年夏,北伐战争声势席卷全国,杨立三在家乡组织农民协会。1927年1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27岁),国共合作彻底破裂,杨立三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在“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负责后勤,上了井冈山。他和师部参谋何长工一同设计并制作了军旗和臂章。

1928年4月,朱德、毛泽东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杨立三先后担任第31团辎重队队长、第2纵队辎重队队长等职,继续负责后勤工作。

(1937年,参加过秋收起义的部分干部与毛泽东合影,后排左一为杨立三)

1930年4月,闽西苏维埃政府组建了红12军,杨立三调任红12军军需处处长。6月,红12军和红6军组成红1军团。8月,红一军团和彭德怀的红三军团组成红一方面军,杨立三便负责这支红军绝对主力的后勤事宜。他主持制定了红军第一部供应标准,为红军供应正规化迈出第一步。

1932年,杨立三调任中革军委后方办事处主任,负责中央苏区所有后方军事机关、医院和工厂的工作。当时苏区的生产很落后,军队补给非常困难。杨立三建立了大站、中站、小站相连接的兵站运输线,保证了红军各项物资的供应。他还根据不同的负伤部位,设计多种形式的担架,减轻伤员痛苦,提高救护质量。当时担任中革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还特地在《红星报》上撰文表扬他。

(杨立三(右一)和战友合影)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杨立三在红军长征途中历任总兵站部部长、中革军委保管处处长、粮秣队队长、总医院院长、陕甘支队后方办事处主任等职。长征途中,周恩来生病没法走路,杨立三亲自抬着周恩来六天六夜,走出了草地。周恩来将他视为救命恩人,感激不尽。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杨立三负责统筹所有抗日前线的后勤事宜。1939年4月,在朱德、彭德怀、左权的联名电请下,杨立三正式主持八路军后勤,也开始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一段经历。

当时,八路军各兵工厂生产的步枪规格不同、性能各异、零件不能互相更换;而且生产效率低、质量差、成本高,问题多多。

杨立三召集技术人员反复研究,从八路军常年山地作战的需要出发,结合实际物质条件和国内外各种步枪的优点,提出了一种枪身短、刺刀长、重量轻、能与日军“三八式”步枪抗衡的新枪设计方案——“八一式”步马枪。

仅1940年下半年,杨立三主持的后勤部门就生产了3300多支“八一式”步马枪,大大提高了八路军的火力。毛泽东曾说:“人家都说我们是‘小米加步枪’。但如果没有杨立三,我们就没有‘小米’,只有‘步枪’。”其实毛泽东说错了,‘小米加步枪’都离不开杨立三。

(“八一式”步马枪)

1941年初,杨立三决定重点发展构造简单,威力大的地雷和手榴弹。他在每个军分区成立了一个手榴弹厂,要求每个县都要组织地雷生产。由军工部负责供应雷管,对民兵进行培训,普及造雷技术。很快 “村村造地雷,户户有地雷”,在敌后炸得日军惶惶不安,赫赫有名的“地雷战”应运而生。

同时,为了保障根据地的日常供给,杨立三经过调研后决定以实物来发工资。他选择用小米作为基本粮食单位来表示各种费用。他还发明创造出“食”“衣”相加的“饻”字,用来表示这种货币的单位。

(杨立三与朱德合影)

1946年6月起,杨立三任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是不折不扣的“红色大管家”。新中国成立后,杨立三兼任食品工业部部长,同时负责民众的日常食品供应和整个军队的后勤工作。

1954年,杨立三任解放军财务部部长,地位显赫。然而,由于长期劳累,杨立三患上了脑癌。1954年11月28日,杨立三去世,没有留下任何财产。追悼会中,周恩来坚持要为杨立三抬棺送葬:“是杨立三把我从鬼门关抬出来的,我现在不送他一程,死人也会说话的……”

毛泽东说:“杨立三就是我们的萧何!红色萧何!”

(杨立三的追悼会,右一周恩来,左一彭德怀)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801篇作品,营员“陶生”的第97篇作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