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麦诞辰100周年,聊聊他和他的那些女孩儿
56:06来自深焦DeepFocus

喜马拉雅APP订阅 深焦Radio

苹果播客订阅 深焦DeepFocus Radio

距离深焦华语影评大赛

初赛投稿截止还有

34

隐形人

圆桌谈

策划│深焦编辑部

编辑│苏打味

主持人

Tom

电影学研究生,歌舞片影迷

嘉宾

Luxuan

格勒诺布尔大学比较文学硕士,爱电影但从没想过拍电影的摄影迷

徐若风

业余影迷,自媒体“风影电影”

七迭香

青年钢琴家,艺术爱好者,业余影迷

Tom:

大家好,感谢三位嘉宾老师来参加这次圆桌。今天我们来聊一聊雷·沃纳尔的新作《隐形人》。这部投资仅700万美元的“高概念”恐怖片,在全球获得了1.23亿美元的票房,并且获得了不少影迷的好评,在同类型电影中可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首先,想请各位谈一下看完这部电影后的感受,以及有哪些你很喜欢或者厌恶的地方都可以说一说。

Luxuan:

hello,主持人好大家好。我说下我的看法吧。基本上本片属于概念为先的电影。隐形、女性反PUA、个体反控制这几个元素都是极大噱头,也着实吸引到我。但整体上看,影片将控制与隐形这两个词语本身引发的恐惧在影片中段就消耗殆尽,前后两段基调的逆转与差异有点像当下流行的家居设计:用质感不同的材料达成拼贴感才够时髦。从细节上看,影片貌似只能依靠它所影射的社会问题来支撑观影者对于它的好感,概念与隐喻本身成为作品的遮羞布:依靠前者以以小见大的方式搭建一个挺有野心的框架,但填充其间的细节粗糙。但比较悖论的是:这种主题的电影,如果要成品优秀,必须得在细节上下足功夫,也就是得由作品中的一砖一瓦来以自己的表现力反映框架本身。不然就是空中楼阁,我觉得本片就是有些空中楼阁。

隐形人 The Invisible Man 剧照

徐若风:

我对新版《隐形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厌恶的地方,因为对其的评价标准,就是放在主流小成本恐怖片系统里以及“隐形人”老IP在新时代的重新包装打造上。从这两个层面看待,《隐形人》都是做出了自己特色并且取得成功了。

自1933年这个IP被搬上大银幕后,先后有几十个版本的电影出来,但基本都是从隐形人的视角出发,阐述这个技术激发了他的人性之恶。而新版则是从被害者出发,被害者承受虐待、被剥夺看的权力、被污名化并最终完成反杀的一整条线索非常完整,每个环节也都契合于当下的时代话题。还是不错的。

我其实不太理解@Luxuan 说的细节粗糙这个,能否具体举例某个粗糙细节?

隐形人 The Invisible Man 剧照

Luxuan:

比如说有些手段不需要隐形就可以做到:例如冒充女主发邮件、潜入房间试图杀害小女孩儿,这种元素之间的疏松就是简陋的一种体现。有很多关键的日常物件:梯子、药瓶铺垫设置得非常刻意,有情节倒推的痕迹。

徐若风:

我觉得上述提到的这些如果硬要说其不精细,倒也是可以。不过放在恐怖片这一类型里看待,基本还算合理。而潜入房间试图杀害小女孩那个是嫁祸的一环,男主Adrian当时就做好了自己哥哥Tom被反杀的可能。

Luxuan:

对的,我认同基本上情节都有他的逻辑和合理性,但导演处理地都很稀松,导致构成的心理压力很淡。

隐形人 The Invisible Man 剧照

七迭香:

大家好,我是七迭香。

我的观影体验是相对充实的,对于一部借着重构metoo恐慌和拷问当代两性关系的外壳,而打造的高概念恐怖片,很有效把故事中女主具体的恐惧转移到了观众身上随时经历的,更普遍的集体恐慌。然而,在故事同时顾及叙述向心力(悬疑)和剧作纵深的同时,《隐形人》正像一匹犹疑不决的马,兼顾两头,自始至终都没能给予我们一个确凿的,观赏快感被满足的瞬间。导演在定位上的这种犹疑可以体现在多种元素的浅尝辄止,我们看到科技渗透,男女权力差异,PUA,但几个题点似乎都被当做叙事前进的工具,只有剩余价值,而鲜少被真诚注视。所以虽然电影的完成度,新意和母题都无可指摘,然而还是不难看出其中一丝讨巧和借用的小机灵。

成为进阶影迷,从阅读这些书开始

徐若风:

大家提到本片作为一部高概念恐怖片,剧作方面对概念的利用但细节不够精细、以及对话题本身的浅尝辄止,这些其实我也是认同的。不过我个人不会把这些当做厌恶的理由在于,近年来这种高概念恐怖片其实层出不穷,但能做到“完成度,新意和母题都无可指摘”都已经是难上加难了,这也是为什么本片可以脱颖而出。另外,本片导演是温子仁的好朋友、一直合作的编剧雷·沃纳尔,开发《电锯惊魂》《潜伏》等系列,是典型的好莱坞商业恐怖片领域的“行活”导演/编剧,所以他能有这个程度发挥,属于在他的创作框架中走到一个比较好的位置。即便“小聪明”和不完满的确存在,但也基本是可预料的,我也不会对此去苛责。

雷·沃纳尔

七迭香:

关键在于我们基于怎样的模型审视电影。作为娱乐产品,旧酒装新瓶已经足够,但我同意@Luxuan 的拼贴和空中楼阁的说法,放在心理惊悚片的行列,我们可以参照《消失的爱人》《禁闭岛》这样剧作上将情绪和其尖锐指向的母题紧密贴合并且大胆地在变化语境中反复被拷问的作品。或许决定性的不是用失踪药瓶和杀害小女白这样的具体细节,而是我们如何在叙事的承转里从一个阶段挪到下一个。

Tom:

正如@徐若风提到的,《隐形人》从1933开始,已经被改编过多次。不同版本有不同的主题,体现出各时代的文化语境。最新的这部《隐形人》涉及了PUA家暴、女权运动、科技焦虑等议题,似乎导演野心不小。请大家谈谈电影是怎么将这些议题和情节融合在一起的?会不会显得过于杂乱呢?

Luxuan:

作为一个女生,就女性反杀这部分,我在观影过程中倒是看得很爽。愉快程度不亚于观看《危情十日》。我倒是没有觉得导演会因为想说的太多而显得过于杂乱:因为细观这些主题,它们实际上是一个齐整的主题体系,一个包裹一个,像洋葱一样规整。比如我们可以把它们组合为:女权运动反抗PUA,科技成为控制的帮凶。杂乱更体现在导演整体的表现力上。

隐形人 The Invisible Man 剧照

徐若风:

我和@Luxuan 一样,认为本片的女性主义表达还挺完整的,一环套一环,简洁明快规整但也因此缺乏复杂性,谈不上特别出彩,就是直白地对“Me Too”时代下男女性别平权的号召。这种表达如果是放在剧情片里,可能会被指摘没什么营养,但放在一部恐怖片里就反而显得罕见。前面也说到雷·沃纳尔之前的编剧经历,其实写这种女性视角还是有点吃力的,但他在筹备阶段探访了不少女性保护组织,并且也有女性参与到剧本写作里,所以基本上关键的地方都是从女性出发,还算靠得住脚,而非男性编导意淫出来的。

七迭香:

沃纳尔利用的是添加和引入新元素,然而一个议题不被借用,而是被试炼,讨论,得出阶段性结论的标志是它成为了推动力,而不是先入为主的前提。

隐形人 The Invisible Man 剧照

Luxuan:

我的不苛责大概是对于本片一些所谓的逻辑硬伤上吧。一刷的时候觉得本片硬伤重重,但二刷的时候,某些情节上的“硬伤”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也没有那么伤筋动骨。其实目前看,我们的分歧在于评判此片的依据在哪里。我自己评价这部片子,的确是拿它当作聚焦社会命题的心理惊悚片来看。在它文本和氛围层面,我是找出了之前看过一些比较深刻的惊悚片做一个比对。既是惊悚片又涵盖社会命题的我觉得可以拿波兰斯基的作品来对比。像《罗斯玛丽的婴儿》《怪房客》这种主人公被围剿被控制的影片,步步为营的缜密和紧凑感,还有对日常生活的聚焦都非常重要,惊悚感应该具有一种质朴的素质才能发挥它带来的最大恐惧效应,保持观众高自我代入感的最佳手段一定是要避免日常生活细节的流失。这就好比枪杀永远不及手刃来得残忍,前者缺少后者具有的近距离体会的切肤之痛。

Tom:

@Luxuan 能展开聊一下导演整体表现力上如何杂乱吗?

Luxuan:

表现力的杂乱整体上看是前后风格上的脱节,惊悚元素浓度的前后不一。

隐形人 The Invisible Man 剧照

七迭香:

这可能也是@Luxuan 之前所说的剧作一砖一瓦的细节的含义吧。比如我们能感觉到男主栽赃弟弟的阴谋得逞之时,弟弟犯罪的过程和动机细想之下其实并没有完全成立,电影随即下决心直奔女主私人的复仇,就显得有所取舍,过分草率了;这可能也是生硬套编剧书悬疑写作里反转戏码的结果。

Luxuan:

现在女性主义的电影有些过于偏向于女性视角,对男性的刻画未免太薄弱。我觉得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导演的不自信。《沉默的羔羊》的高光主角是一位男性,但我们依然能够从片中看到浓重的女性主义色彩。

@七迭香 所说的给我感觉就是一切都是按照编剧的主观意愿去下一盘外壳很缜密的局,每一步都有用,但步数太多。

徐若风:

提到波兰斯基的那两部,还让我想起他的《冷血惊魂》,这三部的确拥有极具压迫性的视听语言和丰富的符号系统,从而拥有更扎实的观赏性。拿《隐形人》与之对比的确显现出了不小的距离。

隐形人 The Invisible Man 剧照

可能我的要求一直都不会太高,就是这个导演能做到这个水准,他也把自己能做到的给拿出来了,我也不会去苛求他“步数再少点”。

Luxuan:

对,还有《冷血惊魂》。标准定得这么高,可能是我的期望值过高,对主题也相当有兴趣吧。

Tom:

说到这个前后风格上确实有些脱节。影片前部分在表现隐形上下了挺大功夫,尤其是利用空间来体现隐形人的无处不在。后部分则更像是虐杀,恐怖氛围越来越淡。大家觉得导演在营造恐怖气氛上做的怎么样呢?

徐若风:

我个人会觉得前半部更出彩,因为看不见的恐惧这个设计是实打实从视听出发的,凡是空荡的地方就充满危险,还是把这个氛围给做出来了。而且女主角伊丽莎白·莫斯的无实物表演引人入胜,演出这么个自己其实没病但又自己怀疑自己有病、别人也怀疑她有病的角色,很有说服力。

至于后半部分的虐杀片发展,其实就是回到了雷·沃纳尔的安全区了,只能说亦步亦趋地完成,但惊喜没有前半部多。

Luxuan:

我也很喜欢影片的的前半段(隐形人显形那一刻以及之前)营造的那种“似乎在被监视”的氛围。空镜头的使用搭配寂静无声这一组合非常出色:镜头基本上在隐形人视角、客观视角(人物与隐形人可能存在的空间并置的全景构图)和女主主观视角之间变化。前半部分对于凝视观看的刻画很出色,因为它永远是一个悬置的状态,像薛定谔的猫一样挠人心,我基本上都在猜女主注视的地方到底有没有隐形人,或者我现在追随的是隐形人视角还是客观视角。这种猫捉老鼠的游戏导演玩得很好。

导演的一些小心思的确有助于惊吓观众:比如显形的那一刻之前,镜头仰拍梯子,观者会以为那是隐形人的主观视角,等到女主从上方泼漆,隐形人距离的位置比之前镜头诱导我们以为的距离近很多。这一段的确吓到我。并且很怀念这种体验,因为自此以后再无惊吓。

隐形人 The Invisible Man 剧照

Tom:

梯子那场戏我觉得是全片唯一一个jump scare了,在此之前的悬置状态处理的确实非常妙,同时也贴合了女主受监控的心理焦虑,观众基本和女主通感了。

徐若风:

封闭空间内视点的转换这招的确玩得不错,而且也很契合于男性凝视的话题点,这种被技术隐性而得以偷窥让人联想到最近“N号房”事件。这个剧本就是直白到把男性凝视几个字的字面意思给你拍了出来。

七迭香:

说到恐怖氛围,一前一后出逃和反杀一气呵成的两大段可能是电影里于我最成功的视听控制了,前一段我们浸入话语权和财富共同打造的牢笼中的普遍恐慌,这种恐慌以莫斯一系列缜密却又歇斯底里的行径,加之以横摇空镜展示,于是隐形人的存在在男主还没假死之前就如跃纸上;而最后一段我们又得到了同样恐慌的启示:瓦解隐形强权的唯一途径,只有手握与强权同样的武器(监控与隐身衣,或可以看做科技和数字化的隐喻),而无法以调动集体和体制的常规手段付诸执行。摆脱罪恶的方法无可避免的指向成为另一个罪恶,电影从开始被压迫的恐慌上升为了道德困境的恐慌。

Luxuan:

这就是所谓的以暴制暴。

隐形人 The Invisible Man 剧照

徐若风:

刚刚@七迭香 提到结局的解决方式,反杀所显露出的体制之不可信,自己动手才能保护自己,其实也是我当时看电影时觉得还蛮不错的一个收尾方式。因为后半段的发展没有前头那么精彩,我也一直担心要烂尾,但最后的这个落位点竟然还算有力,也有纳入到电影之前的众多细节里。Cecilia在前面去参加面试的时候就有提到自己在大学的建筑系毕业工作一段时间后就直接去法国定居了,看得出是行动上很有魄力的女强人建筑师。也让观众能猜到她是在法国认识到了男友,随后回国和他一起建造了海边别墅,所以对别墅的构造了如指掌,能知道衣柜里还有个暗格,反杀时从卫生间到衣柜的这段路也没被男友识破;而这些又和前半段空留她一人在屋内,泼油漆、倒咖啡粉这些行动联系起来。综合起来就是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女强人在逼迫得成为废柴后又再度崛起的故事,但其实女强人这个部分要观众自己脑补补足。

Luxuan:

这个大女主的确很博人好感,全程没有一次尖叫,非常冷静自持。

关于@七迭香 所说的男主以及武器,我觉得和导演前作《升级》有审美层面的共通之处:拥有肉身的人与冰冷机器的“融合”,但总归机器要吞噬人本身。抛开性别不说,和《消失的爱人》不同的是,本片控制狂已然是一个被“拟物了的”形象。

隐形人 The Invisible Man 剧照

徐若风:

机器要吞噬人本身这个可能就是属于这个IP一以贯之的套路了,也是《升级》带来的遗留,包括电影那段发生在精神疾病中心的打斗戏,炫酷得令人觉得很假,反而成为了电影的一大漏洞。

七迭香:

在这样的结尾里,受指摘的就不只是罪恶,还有帮助罪恶逍遥法外的司法系统,以及选择性轻信事实的众人。联系到我国的公共语境,我们或许可以说,在伤痛仍然无辜流血,正义尚未伸张以前,所有以习惯性逻辑为由的日常生活,都可能被下意识地利用为权力为自己掩饰的武器。

Luxuan:

导演在本片中流露出的野心不比他的前作《升级》低,他所要指涉的不仅仅是一对男女之间的搏斗故事,他还要通过涟漪效应将男主的形象与他布满监控镜头的豪宅作捆绑、再延伸到街道的监控、精神疗养院的实体控制,强迫对方受孕实现最终控制。也就是说男主可以被看作整个社会的监控系统的具象载体,肉身和机器融为一体。这一点在男主通过双眼监视女主的一举一动猜想她的想法进而控制她的行动和思想可以得到很明显的暗示,并且跟之前的《透明人》相比,隐形人没有依靠自身的隐形去做一些人性深处在特殊境遇之下被激发出的行为(对,我说的就是情色之类的热乎乎的桥段),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控制女主让她“回归”,这个就很非人性了。当然这个非人性肯定是这个导演的故意为之,要把主题的野心扩大。

隐形人 The Invisible Man 剧照

导演在刻画上,很明显的,将作为拥有肉身的人类男主异化为作为冰冷机器的天眼,没有反其道而行之,对我来说这是本片的一大缺憾:一块铁板不如一具肉身带来的恶的纵深感更强,至少在这类命题之下,拟人化往往比拟物化更有力。最近看过的《从宫本到你》中拓马作为恶的象征就很出色。

徐若风:

女主朋友作为一个警察在经受了自己和女儿都差点被杀的灭门惨案前提下,还不愿意给予女主帮助,而是选择继续在体制内按部就班。女主也恰恰是看中了这一点,才扭转了因果关系,在当前形势下,保护自己有的时候只能利用体制的漏洞。

男性角色在刻画上的缺失,的确成为本片一个缺陷。看到不少网友有吐槽说,“都有隐形衣了还就干偷窥和杀人这点小事,不成气候”。不过我个人的脑补是,Adrian是不能忍受Cecilia的逃离,他想要严格意义上的“完全的控制”,从餐桌戏里也能看出来他对Cecilia已经到了“离不开”的地步。只能说在上面提到的“非人性”里,我还算能稍微理解出一条他的处世逻辑。

不过黑人警察这个角色有做一定意义的补足吧。他这个老好人朋友作为社会行政系统的代表,不经意间对Cecilia的伤害,每个细节都能让人看在眼里。

隐形人 The Invisible Man 剧照

Luxuan:

对,警察这个角色感觉挺备受讽刺的。

我也很理解他穿着隐身衣干这些偷窥前女友的小事儿,这个很人性。但再细化着去看,他在很人性的这个框架里做的事又挺非人性,细化去看他的行为就很能隐喻社会本身对个体或一个女人的碾压和束缚(生孩子,干扰找工作,限制交友等)。我觉得导演没想清楚怎么以小见大,也没想着怎么刻画男主人物本身性格了。

七迭香:

说到监控影响作为男主控制女主,和女主用来伪造完美犯罪的武器,这种frame within a frame的思维方式也在了影片整体用来制造恐怖的方式之中充分体现。我们多次看到女主在豪宅的落地窗构成的密闭空间里游离,她的脸从阁楼的小入口里战战兢兢往下面看,在精神病院里的小窗里被视点在外的目光审视。如果把画框看成是摄影机的代名词,导演在构图上有意的选择恐怕也是同样将现代人的恐慌对象,指向被摄像头,大数字管控代表的科技成果。

徐若风:

是的,导演有很多意有所指的点,但又都不够进一步的精准,就像之前讨论的。

对监控隐私的讨论倒是从一而终了。开头与结尾,摄像头都承担了重要角色。而在精神病院中,监控更是被合法化了。一个人被冠以污名后,对她的一切监视也变得合法。恐慌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则是最后的利用,对科技这个点的讨论最后还是产生出了双面性。

隐形人 The Invisible Man 剧照

Luxuan:

同意,密闭空间加重了人物被监控的砝码。但说到密闭空间,我忍不住想再批评一下导演又将一个惊悚元素白白浪费掉:密闭的持久性太短了。他既避开了密闭空间惯有的难以逃脱的牢笼感、也避开了密闭空间作为家的本应牢不可破的保护感(《我们》一片中的初次惊悚感就来自于家的庇护以及这种庇护被打破之间的反差),人物在室内和室外之间的穿梭自由也是对惊悚片中很重要的日常细节元素的一种故意而为之的抹杀:导演应该是为情节发展提供方便选择这样一种敷衍的忽略。

徐若风:

这个批评对很多恐怖片也适用,当剧情要快速推进,密闭时刻就会被牺牲掉。很多导演会想方设法维持住,比如前面提的波兰斯基以及最著名的例子《闪灵》。如果本片能再多维持一点就好了,Cecilia跑出房子后叫了辆滴滴就安全开溜,是让人突然失望的一个瞬间。

七迭香:

男性角色的功能化和拟物化也是前半段精心营造,仿佛将着重展开的女权模型在后段有点涣散的原因,因为Cecilia被控制迫害的经历完全可以在任何一个男性身上发生,类似的例子可能有东木前段时间的新作《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Cecilia不小心走入一段关系里捆绑的陷阱,又因为强权无所不在的渗透力和对公共话语(恐吓信,拳打小女孩)的控制而被污名化,这一系列设定只是套用了metoo模型,细想之下只是拼接了两性关系和权力自保这两个热门议题,而其中女性独有的困境,劣势和历史却鲜少得到应有的特殊化提炼。

隐形人 The Invisible Man 剧照

Luxuan:

对,这部片的确没有透露出太富足的女性独有的困境。其实替换一下:要是这是一对同性情侣相杀的故事也成立,可能主角作为男性遇到的待遇也是差不多(除了体力上稍有长进,以及不用生孩子)。阶级性倒是显露得比较多。

我想说下这个片子讨我好感的一些小彩蛋:黑人小女孩儿的制衣模特、医院的绷带人以及疗养院外墙上的涂鸦都在致敬1933年的《隐形人》,有种回归复古的感觉。女主深夜在门口环视四周时,隐形人在右侧呼出一口气,相当调皮。其实说句和导演功力无关的题外话:作为影片重要元素之一的科技本身的确会减弱惊悚感,隐形人太帅太好穿显形后基本上只想让观众们也试试这件衣服,倒是贴近常人本身的绷带脸更能延续一种的恐惧:让人联想到伤口血腥神秘等。

徐若风:

说到彩蛋,刚刚补了下33版才知道老版里的化学家的姓氏也是Griffin,有种化学家的曾孙成了光学家的感觉。。不过这个版本的隐身衣虽然像@Luxuan 提到的有种“破功”感,但是又能归到科技监控这个点上。因为它的手段就是“光学迷彩”(而非之前化学绑绷带那种伪科学),在《攻壳机动队》里也有出现,就是通过密密麻麻的摄像头的拍摄与投射,达成隐身的原理,让观看者肉眼看到的现场“被还原”。

攻壳机动队

Tom:

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想请大家聊一下。近几年出现了不少口碑不错的恐怖片,比如《遗传厄运》《仲夏夜惊魂》《小丑惊魂》《逃出绝命镇》《灯塔》等等。在超级英雄电影垄断大银幕的当下,恐怖片似乎显示出了更强的原创性,在视听方面也别出心裁。大家对这个现象有什么看法吗?该类型是否又迎来了一次复兴?

Luxuan:

看过《仲夏夜惊魂》《逃出绝命镇》《灯塔》,很欣赏。还有《灯塔》导演的前作《女巫》。它们在维持惊悚水准的前提下,深入探讨弱势族群权利、社会命题、个体心理。不止于惊悚本身。

徐若风:

我暂且持保留意见吧。我本人是个恐怖片影迷,基本上每出一个新的、口碑还过得去的恐怖片我都会看一下。但其实每年仅有几部位于头部的恐怖片是原创性很高、能登上台面,数量还是蛮有限。我不认为这个类型会华丽复兴,但的确每年能给我们提供几部特别有嚼头的电影。主持人刚刚提到“超级英雄电影垄断大银幕”,但现在不少恐怖片也越来越像超级英雄电影,比如去年两部受到极大关注的《闪灵》续集《睡梦医生》、《小丑回魂2》,本质都是“游乐场大电影”,甚至还不如超级英雄电影。

睡梦医生 Doctor Sleep(2019)

七迭香:

A24的崛起打开了这几年作者导演借“恐怖”一词宽泛的解读空间而大施手脚的大门。单一类型元素被放置在邪典,宗教,奇幻,种族伦理,政治惊悚的各类语境里就会通向人类心灵中终致歇斯底里,殊途同归的多种来源,而每个作者取材的视角就决定了观众以什么样的方式最终被恐慌情绪说服,也就由之诞生各显神通的作者性。我相信恐怖片可能在未来会成为越来越多创造力试水的场所,作为一个本身已有足够的情绪冲击来保证受众,又因为可以容纳丰富的解读空间吸引评点的典型,它不同的侧面大大延长了一个不管是单一娱乐品,还是艺术品都不会有的寿命。

-FI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