堇山湖,即梅溪水库,位于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坝址位于塘溪沙村,水库尽头是童村。

2013年7月,堇山湖环湖公路开工建设,并于2014年8月底竣工验收,北岸的环湖公路称为堇山湖生态长廊。

堇山湖南岸是横邹线公路,两岸的公路在童村的新勇自然村交汇,因此沿着公路可以环湖一圈,美丽的风景线。

我已三次游历堇山湖。

2019年11月16日,我第二次游历堇山湖,水库边规模庞大的红杉林,令人震撼!

当时的水位还是挺高的,还有水库中央的磬裁桥,只露出了部分桥顶。

2020年12月6日,我第三次游历堇山湖,因为湖畔的红杉林正红,还因为今秋以来雨水少,干旱严重,水库见底,长期被淹的磬裁桥终于重见天日。

没想到看到的水库水位之低,更加令人震撼,水位离曾经被淹的磬裁桥,已经很远。

友人殷蕾芸在往年冬天拍到的堇山湖红杉林,水位更高,水位在树腰。

今年水库的水位比往年同期,低得太多!

只能用触目惊心来形容。

今年冬天才开始,等到明年雨季来临,至少还有三个月,自来水是否有断供之忧!

堇山湖水库,始建于1993年12月,汇入水库的主流名叫梅溪,因此而名梅溪水库。

梅溪发源于白岩山东部的石梅岗南麓和九曲岭峡谷之间,流经童夏家村、上周村、童村,汇入梅溪水库,也是美丽的风景线。

梅溪的发源地白岩山,早期也叫“赤堇山”。宋代《宝庆四明志》记载,“赤堇山在鄞县东四十里,云山有草曰赤堇,鄞县以此为名而加邑焉”。

山上有草,名叫赤堇草,因此而名赤堇山。

赤堇山,历史悠久,是鄞州“鄞”字的来源,鄞由“堇”和“邑”(阝)两字合成,“县有赤堇山,故加邑为鄞。”

赤堇山,也简称为堇山,发源于堇山的梅溪水库,因此也被称为堇山湖。

堇山湖畔的红杉林,位于童村的象峰和新勇自然村,象峰村旁的红杉林规模最大,红得正是灿烂,惹人沉醉。

红杉林的唯美时光非常短暂,总是在最辉煌的时候迅速萧瑟。

随着气温降低,树叶快速进入萧瑟期,逐渐憔悴叶落,直至树叶落光,来年重生新叶。

寒冬时节的水杉林,那就是另一番萧瑟美了。

红杉林,就是大自然在这个时节,唯美的绝唱。

游访宁波山水,目前我已发现12处红杉林,秋冬之际的出行目的地,赏心悦目,你去过几次呢?

到达堇山湖,直奔重见天日的磬裁桥。

磬裁桥在水量丰沛时,长期被淹没于水下,去年秋天我到这里时,磬裁桥仅仅露出部分桥顶,因此磬裁桥也被称为水下桥。

磬裁桥,原名东庆桥,始建于康熙年间,因位于宝庆庙之东,故名东庆桥,曾是梅溪两岸村民往来的交通要道。

东庆桥,原是石拱桥,曾被洪水冲毁,阻隔了两岸往来。

民国初年,童村的几名乡绅筹资重建东庆桥,其中就有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的父亲童梅芳。

1913年,东庆桥重建完成。

但是仅隔三年,1916年,东庆桥又被洪水冲毁,再次重建,完工没多久,命运坎坷的东庆桥又被大水第三次冲毁。

第四次复建时,童村的童中莲邀请了鄞县商人陈磬裁出资捐建。

陈磬裁共捐资三千元大洋重建东庆桥,资金充足了,地基和选材就更有了保障。

1921年12月动工,1922年6月完工,当时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大嵩地区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

当时造桥所用的桶装水泥,用船装载到大嵩江口的老鼠山码头,再由人力运送到童村。

村人为了感谢陈磬裁的善举,就把这座钢筋混凝土大桥,命名为“磬裁桥”。

陈磬裁,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陈鑑桥村人,生于1874年,逝于1958年,早年到上海打工当学徒,后来学做生意,以水泥和建筑业致富,人称“水泥大王”,是“宁波帮”早期人物的代表之一。

陈磬裁致富不忘家乡,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先后在家乡捐建了“十桥十亭”,当时是钢筋水泥兴起之初,因此所建之桥亭,都是早期钢筋水泥桥亭的代表,其大功大德,当时在乡邻之间,有口皆碑。

磬裁桥,这就是陈磬裁捐建的“十桥十亭”中的第三座桥,因此又名“第三桥”。

九十年代梅溪水库建成后,磬裁桥被淹于水下,只有在水量较少时,部分露出水面,让我们知道,它依然存在。

“水下磬裁桥”,是鄞州区的文物保护点。

磬裁桥桥长30余米,五孔相连,被淹水下二十多年,依然牢固,宁波市内早期钢筋水泥桥梁的杰出代表。

今年水位下降严重,终于重见天日,让我们一睹真容。

上一次露出真容,已是八年前。

岁月消逝,正如东流水。

抗战爆发后,陈磬裁无法继续从事生意经营,回到宁波,皈依佛门,居住在七塔寺内。

抗战胜利后,陈磬裁重返上海滩,1958年,病故于上海,归葬故里。

岁月流转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间出现了许多荒诞的故事。

陈磬裁的墓地被挖,墓前的铁牛欲拉去回炉炼铁,幸被人保护,现存于宁波天一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