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申明:本文为@影吹斯汀 独家原创稿,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袭or转载,违者必究!】

时隔三年,邱礼涛执导、刘德华主演的《拆弹专家》终于出了续作。昨晚是“平安夜”,多部电影也开始争抢年轻人们出门嗨的时间段。

《拆弹专家2》一直处于票房榜和排片首位。爱情片《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排在第二位,“情侣约会片”的定位很符合节日氛围,不过没能像七夕的《我在时间尽头等你一样》票房爆发成黑马。Angelababy演技口碑劝退、多地疫情有零星反弹后观众热情减低,大概都是一些原因。

郭敬明导演的话题大作《晴雅集》昨天只是点映,但有不少影院都选择在晚上密集排片,抓住年轻观众。

三部电影里《拆弹2》最不像“节日应景片”,不过有刘德华+刘青云的双影帝排面,加上前作积累的认知度,还是成为多数人的观影首选。

影片的整体风格也契合了大部分观众对于爽片的需求:故事能看懂,节奏快,有悬疑反转,大场面也多。

这次导演邱礼涛放弃了延续故事线的拍法,直接写了一个全新的故事,对没有接触过前作的观众来说非常友好。

主演阵容里,只有刘德华依然还在,女主角从宋佳变成了倪妮,“双雄”的另一边则从姜武换成刘青云,这个搭配比起第一部来说要更“港味”。“双刘影帝”自1999年的经典片《暗战》之后,时隔21年再度在警匪犯罪片中同框PK演技,也很吸引眼球。

一切都变了,但作为同一个IP系列,还是难免要比较一下。第一部《拆弹》还是套路式的警匪动作片模式,刘德华虽是拆弹专家,但也要当卧底,与警方里应外合阻止恐怖组织搞炸弹袭击,好人和坏人都比较脸谱化。

《拆弹2》在第一部的基础上做了相当多的升级。最直接的就是视效场面,爆炸的视听效果震撼了不少,有居民楼内的小型自制炸弹,也有专业的核弹。炸机场、炸火车、炸跨海大桥等一般只在好莱坞电影里有的场面,《拆弹2》都认真拍了。

剧本也明显有用心打磨。虽然第二部整体也是拆弹技术科普+主角当卧底阻止恐怖袭击,但叙事上玩得花样要多了很多,重重悬疑反转带来了不少惊喜。

简单来说,导演在老套路的基础上加了几个新梗:刘德华饰演的拆弹专家潘乘风陷入了《记忆碎片》+《盗梦空间》式的“记忆困境”,还有着一段小丑和蝙蝠侠式的相爱相杀友谊。

潘乘风一开始也是有理想有追求的警察,但因为一次拆弹出意外,断了半条腿,从此再也没法做拆弹的工作。

时间转眼来到5年后,潘乘风却疑似走上了犯罪道路。他不仅给反社会恐怖极端组织成员提供炸弹,还出现在了某个炸弹恐袭的现场。

这次恐袭的爆炸又给潘乘风带来新的伤害,他大脑受损,暂时丢失了之前的部分记忆。自己是谁,在哪,在干什么,潘乘风都想不起来。而这个时候,警方却一口咬定他就是爆炸的始作俑者。

为了自救,潘乘风开始努力找自己的记忆。凭着不断闪现在脑海中的记忆碎片,以及通过搜索“潘乘风”这个名字下的社交账号找线索,他发现两个人似乎与自己关系很密切——警队的拆弹专家董卓文(刘青云 饰),和女警察庞玲(倪妮 饰)。

而董卓文和庞玲,却给潘乘风描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在董卓文的回忆里,他与潘乘风是合作无间的好兄弟。但自从因为断了腿,不被领导批准回归拆弹一线,潘乘风就越来越暴躁极端,甚至当着媒体的面骂警队无情无义,只会利用普通警察。与警队彻底闹翻后,潘乘风开始在黑道上游走。

但庞玲的说法是,潘乘风其实是她的秘密下线,两个人正在里应外合阻止一个恐怖组织的秘密活动。

到底哪种说法才是对的?哪一个才是真实的自己?这是潘乘风最想知道的答案,也是片中最大悬疑点。潘乘风不断找到新线索去证明哪些说法是真实的 ,哪些又是谎言,带来了多次反转。

和《盗梦空间》类似的设定是,潘乘风的某些记忆其实是被有目的地植入进大脑的。他什么时候能意识到自己被灌输了信息,也是一个精彩的反转之处。

和港片比较的话,这种设定有点类似《无双》。故事讲得差不多了,再揭谜原来有一个隐藏的骗局。

演员的表现也是这部电影的加分项。明年就满60岁的刘德华再次挑战极限,带来了大量动作戏,而且还要演出断腿后积极不放弃的状态。拖着假腿奔跑、跳楼,为了复健疯狂锻炼可以说是十分拼命了。作为观众,看到这样的体能状态也十分敬佩和感慨。

虽然近看华哥还是已经掩不住有点“老人”的样子了,但他的心态、状态依然是永远年轻的劳模天王。

内心戏上,潘乘风在英雄式大义凛然和性格极端偏激之间的反差,他也拿捏表现到位。

刘青云的角色人设是葆有传统港片的老派情义,无论对生死搭档刘德华还是其他普通同事,数次陷入两难选择的他对人的出发点都是感性情义至上,不愿做任何伤害兄弟的事。

这个角色不功不过,就是港片里最常见的刘青云的样子。

倪妮作为女主角,与刘德华有不少感情戏。而且比起很多动作片里的女主角,这次倪妮终于不再是花瓶。身为女警察的她能扛枪上战场,也能冷静指挥下属,对故事还有实质推动作用,不是拖后腿工具人。

不过除了以上这些突破和升级,《拆弹2》还是有一些问题和遗憾。比如情节虽满但深度不够,人物的反转有内在情感逻辑但塑造表达却有突兀之处。

为了制造悬疑和让观众震惊的效果,很多真相需要被放在后面再揭开,导致前面的人物转变经过交代不足。潘乘风上一秒还在积极做康复训练准备回归警队,下一秒就一脸阴郁给别人做炸弹,观众不靠自己脑补难免会满头问号。

此外作为一部以特殊职业为主角的电影,对拆弹专家这个工种并没有深入讲述。比起《无双》里各种让人目瞪口呆做假钞的细节,这部影片仍然没有太突出展现“拆弹”的专业性。

如果不深究这些细节,单纯从商业娱乐性来讲,《拆弹2》是在合格水准之上的。但风评又把它吹成“港片的天花板”,难免过了。

只做到肉眼可感的“爽”,不应该是我们对港片的最大期待。

除了单纯的“爽”,《拆弹2》其实是能看出想做更深度关于人性和制度的探讨的。

设置潘乘风这个在黑白之间摇摆游走的主角,他的经历和心路历程,映射到了体制和个人的矛盾。一个优秀警察,为什么会当着媒体的面和警队闹翻呢?——因为已经断腿的他尽管再积极做训练,体能也恢复得超过警员平均水平,还是不被领导允许重回拆弹前线。

“用完即弃”,是潘乘风内心最大的愤慨。对职业投入百分百心力和热爱的他,却被冷漠地不信任。

这是制度的问题吗?是,也不全是。

片中点到了一个关键:警队考虑到如果让残障人士上前线拆弹,假如遇到某些意外情况,很可能会形成大肆攻击警队的舆论。

虽然从身体指标上来说,潘乘风是合格的,但让不健全的人担任保护社会安全的公职,民众很难给予信任。

为了规避风险,警队领导决定采取一刀切的做法,直接抹杀了潘乘风为了回归工作而做的所有努力。出于“安全为上”,只能牺牲个人,不留任何余地和机会。这里面也是对戏外现实的一种影射——为了绝对的“政治正确”,一刀删掉所有可能的“敏感点”。

潘乘风的剑走偏锋由白向黑,是对这种无奈现实最直接而激烈的控诉。只可惜,影片没能像《无间道》那样对个体给予足够关注和关怀的空间。一切错只能是个人的错,从爱人好友的嘴里,你走上不归路只是因为自己性格太极端。最终的结局也只能是“舍身取义回归正途”。

这样的创作,当然是最安全的,但无形中也就让人文厚度大打折扣。经典老港片里永远的主角——“悲情英雄”,已难再。

另一遗憾是“双雄”设置的问题。实际上很难说清楚片中的双雄到底是谁和谁:按番位这种最俗的方法来看,那一定是刘青云。但他的戏份又不多,人设也比较常规,最大的作用是烘托刘德华。

真正的“双雄”另一方,其实应该是片中的大反派——策反刘德华的反社会恐怖组织头目。这个大boss本来也是阳光青年,但接连遭受打击,自己中的“正义”又难以得到伸张,感到自己被社会抛弃,于是想造出最强的炸弹,让香港毁灭。

潘乘风(刘德华)和Boss之间,有种蝙蝠侠和小丑的感觉:两个人都有被抛弃的相似感受,只是一个选择拯救世界,一个选择报复世界。

如果深挖这段颇有深意的关系,既可以表现出社会困境,也能形成人性上的对照。比起蝙蝠侠与小丑里虚构的哥谭,“香港现实故事”要更加有代入感。

而且,反派所组建的极端组织同样隐喻了现实:所有成员都是对现实不满的中青年,他们就希望香港乱起来,让那些踩在自己头上的人再也没有安宁的生活,以此达到心理平衡。

可惜,一个有着丰富心理和性格张力可挖可塑造的大反派,最终在片中又只是一个工具人。性格偏激乖张,为了报复背叛他的潘乘风,搞出各种抓马行为,最搞笑的是最后竟然让人看出了一股“因爱生恨”的狗血腐味……大大弱化了社会对人的打磨和影响。

说到底,每个人的绝望,都是只是被用来推进叙事、交代性格转变的工具,导演和编剧并没有打算深究太多。

这或许不光归因创作能力的问题。20年前,《无间道》里还能拍出组织压榨个人的戏码,现在就算导演想夹带私货也只能浅尝辄止,留下最没争议、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娱乐性。

如今很多与《拆弹2》相似的港片们在观赏性上是不断升级,但总是感觉阅后即忘或把演员和角色各种搞混,难以形成回味。

复杂的人心和人性永远是影视作品最值得探讨的东西。

有江湖气息、反抗精神的港片也只走“安全路线”,也真是一个有点悲伤的故事。#刘德华#刘青云#邱礼涛收藏

这次导演邱礼涛放弃了延续故事线的拍法,直接写了一个全新的故事,对没有接触过前作的观众来说非常友好。

主演阵容里,只有刘德华依然还在,女主角从宋佳变成了倪妮,“双雄”的另一边则从姜武换成刘青云,这个搭配比起第一部来说要更“港味”。“双刘影帝”自1999年的经典片《暗战》之后,时隔21年再度在警匪犯罪片中同框PK演技,也很吸引眼球。

一切都变了,但作为同一个IP系列,还是难免要比较一下。第一部《拆弹》还是套路式的警匪动作片模式,刘德华虽是拆弹专家,但也要当卧底,与警方里应外合阻止恐怖组织搞炸弹袭击,好人和坏人都比较脸谱化。

《拆弹2》在第一部的基础上做了相当多的升级。最直接的就是视效场面,爆炸的视听效果震撼了不少,有居民楼内的小型自制炸弹,也有专业的核弹。炸机场、炸火车、炸跨海大桥等一般只在好莱坞电影里有的场面,《拆弹2》都认真拍了。

剧本也明显有用心打磨。虽然第二部整体也是拆弹技术科普+主角当卧底阻止恐怖袭击,但叙事上玩得花样要多了很多,重重悬疑反转带来了不少惊喜。

简单来说,导演在老套路的基础上加了几个新梗:刘德华饰演的拆弹专家潘乘风陷入了《记忆碎片》+《盗梦空间》式的“记忆困境”,还有着一段小丑和蝙蝠侠式的相爱相杀友谊。

潘乘风一开始也是有理想有追求的警察,但因为一次拆弹出意外,断了半条腿,从此再也没法做拆弹的工作。

时间转眼来到5年后,潘乘风却疑似走上了犯罪道路。他不仅给反社会恐怖极端组织成员提供炸弹,还出现在了某个炸弹恐袭的现场。

这次恐袭的爆炸又给潘乘风带来新的伤害,他大脑受损,暂时丢失了之前的部分记忆。自己是谁,在哪,在干什么,潘乘风都想不起来。而这个时候,警方却一口咬定他就是爆炸的始作俑者。

为了自救,潘乘风开始努力找自己的记忆。凭着不断闪现在脑海中的记忆碎片,以及通过搜索“潘乘风”这个名字下的社交账号找线索,他发现两个人似乎与自己关系很密切——警队的拆弹专家董卓文(刘青云 饰),和女警察庞玲(倪妮 饰)。

而董卓文和庞玲,却给潘乘风描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在董卓文的回忆里,他与潘乘风是合作无间的好兄弟。但自从因为断了腿,不被领导批准回归拆弹一线,潘乘风就越来越暴躁极端,甚至当着媒体的面骂警队无情无义,只会利用普通警察。与警队彻底闹翻后,潘乘风开始在黑道上游走。

但庞玲的说法是,潘乘风其实是她的秘密下线,两个人正在里应外合阻止一个恐怖组织的秘密活动。

到底哪种说法才是对的?哪一个才是真实的自己?这是潘乘风最想知道的答案,也是片中最大悬疑点。潘乘风不断找到新线索去证明哪些说法是真实的 ,哪些又是谎言,带来了多次反转。

和《盗梦空间》类似的设定是,潘乘风的某些记忆其实是被有目的地植入进大脑的。他什么时候能意识到自己被灌输了信息,也是一个精彩的反转之处。

和港片比较的话,这种设定有点类似《无双》。故事讲得差不多了,再揭谜原来有一个隐藏的骗局。

演员的表现也是这部电影的加分项。明年就满60岁的刘德华再次挑战极限,带来了大量动作戏,而且还要演出断腿后积极不放弃的状态。拖着假腿奔跑、跳楼,为了复健疯狂锻炼可以说是十分拼命了。作为观众,看到这样的体能状态也十分敬佩和感慨。

虽然近看华哥还是已经掩不住有点“老人”的样子了,但他的心态、状态依然是永远年轻的劳模天王。

内心戏上,潘乘风在英雄式大义凛然和性格极端偏激之间的反差,他也拿捏表现到位。

刘青云的角色人设是葆有传统港片的老派情义,无论对生死搭档刘德华还是其他普通同事,数次陷入两难选择的他对人的出发点都是感性情义至上,不愿做任何伤害兄弟的事。

这个角色不功不过,就是港片里最常见的刘青云的样子。

倪妮作为女主角,与刘德华有不少感情戏。而且比起很多动作片里的女主角,这次倪妮终于不再是花瓶。身为女警察的她能扛枪上战场,也能冷静指挥下属,对故事还有实质推动作用,不是拖后腿工具人。

不过除了以上这些突破和升级,《拆弹2》还是有一些问题和遗憾。比如情节虽满但深度不够,人物的反转有内在情感逻辑但塑造表达却有突兀之处。

为了制造悬疑和让观众震惊的效果,很多真相需要被放在后面再揭开,导致前面的人物转变经过交代不足。潘乘风上一秒还在积极做康复训练准备回归警队,下一秒就一脸阴郁给别人做炸弹,观众不靠自己脑补难免会满头问号。

此外作为一部以特殊职业为主角的电影,对拆弹专家这个工种并没有深入讲述。比起《无双》里各种让人目瞪口呆做假钞的细节,这部影片仍然没有太突出展现“拆弹”的专业性。

如果不深究这些细节,单纯从商业娱乐性来讲,《拆弹2》是在合格水准之上的。但风评又把它吹成“港片的天花板”,难免过了。

只做到肉眼可感的“爽”,不应该是我们对港片的最大期待。

除了单纯的“爽”,《拆弹2》其实是能看出想做更深度关于人性和制度的探讨的。

设置潘乘风这个在黑白之间摇摆游走的主角,他的经历和心路历程,映射到了体制和个人的矛盾。一个优秀警察,为什么会当着媒体的面和警队闹翻呢?——因为已经断腿的他尽管再积极做训练,体能也恢复得超过警员平均水平,还是不被领导允许重回拆弹前线。

“用完即弃”,是潘乘风内心最大的愤慨。对职业投入百分百心力和热爱的他,却被冷漠地不信任。

这是制度的问题吗?是,也不全是。

片中点到了一个关键:警队考虑到如果让残障人士上前线拆弹,假如遇到某些意外情况,很可能会形成大肆攻击警队的舆论。

虽然从身体指标上来说,潘乘风是合格的,但让不健全的人担任保护社会安全的公职,民众很难给予信任。

为了规避风险,警队领导决定采取一刀切的做法,直接抹杀了潘乘风为了回归工作而做的所有努力。出于“安全为上”,只能牺牲个人,不留任何余地和机会。这里面也是对戏外现实的一种影射——为了绝对的“政治正确”,一刀删掉所有可能的“敏感点”。

潘乘风的剑走偏锋由白向黑,是对这种无奈现实最直接而激烈的控诉。只可惜,影片没能像《无间道》那样对个体给予足够关注和关怀的空间。一切错只能是个人的错,从爱人好友的嘴里,你走上不归路只是因为自己性格太极端。最终的结局也只能是“舍身取义回归正途”。

这样的创作,当然是最安全的,但无形中也就让人文厚度大打折扣。经典老港片里永远的主角——“悲情英雄”,已难再。

另一遗憾是“双雄”设置的问题。实际上很难说清楚片中的双雄到底是谁和谁:按番位这种最俗的方法来看,那一定是刘青云。但他的戏份又不多,人设也比较常规,最大的作用是烘托刘德华。

真正的“双雄”另一方,其实应该是片中的大反派——策反刘德华的反社会恐怖组织头目。这个大boss本来也是阳光青年,但接连遭受打击,自己中的“正义”又难以得到伸张,感到自己被社会抛弃,于是想造出最强的炸弹,让香港毁灭。

潘乘风(刘德华)和Boss之间,有种蝙蝠侠和小丑的感觉:两个人都有被抛弃的相似感受,只是一个选择拯救世界,一个选择报复世界。

如果深挖这段颇有深意的关系,既可以表现出社会困境,也能形成人性上的对照。比起蝙蝠侠与小丑里虚构的哥谭,“香港现实故事”要更加有代入感。

而且,反派所组建的极端组织同样隐喻了现实:所有成员都是对现实不满的中青年,他们就希望香港乱起来,让那些踩在自己头上的人再也没有安宁的生活,以此达到心理平衡。

可惜,一个有着丰富心理和性格张力可挖可塑造的大反派,最终在片中又只是一个工具人。性格偏激乖张,为了报复背叛他的潘乘风,搞出各种抓马行为,最搞笑的是最后竟然让人看出了一股“因爱生恨”的狗血腐味……大大弱化了社会对人的打磨和影响。

说到底,每个人的绝望,都是只是被用来推进叙事、交代性格转变的工具,导演和编剧并没有打算深究太多。

这或许不光归因创作能力的问题。20年前,《无间道》里还能拍出组织压榨个人的戏码,现在就算导演想夹带私货也只能浅尝辄止,留下最没争议、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娱乐性。

如今很多与《拆弹2》相似的港片们在观赏性上是不断升级,但总是感觉阅后即忘或把演员和角色各种搞混,难以形成回味。

复杂的人心和人性永远是影视作品最值得探讨的东西。

有江湖气息、反抗精神的港片也只走“安全路线”,也真是一个有点悲伤的故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