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矯陽 陳瑜

12月26日,全長88.4公里、設計時速200公里的福州至平潭鐵路即將通車運營。中國首座公鐵兩用跨海大橋——平潭海峽公鐵大橋同步投入使用,福州至平潭最快35分鐘可達。

平潭島是福建省第一大島、全國第五大島。平潭綜合實驗區是福建省轄行政管理區,位於福建省東部,國際旅遊島,有中國的“馬爾代夫”之稱。東面與臺灣省新竹港相距僅68海里,是中國大陸距臺灣最近的島嶼。

經過7年艱苦建設後,總體設計單位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鐵四院)以及中鐵建大橋局等參建單位,終於把高鐵首次送上了美麗的平潭島。

福平高鐵自福州站引出,一路跨閩江、烏龍江,至長樂市境內,以公鐵合建橋樑跨越長嶼島、小練島、大練島至平潭島。全線設6個車站,橋隧比達80.2%,大小橋樑62座,其中平潭海峽公鐵兩用跨海大橋全長16.34公里。

這條海上鐵路是如何設計選線的?爲什麼建設用了7年?

“福平鐵路跨海壇海峽段的線路方案爲選線的關鍵。”鐵四院總體設計負責人徐科說。

從地圖上看,海壇海峽位於福建省大陸與福建最大的島嶼平潭島之間,大約寬3~15公里。東面,北面和西面是臺灣海峽,與臺灣島隔峽相對。

“項目在方案研究階段,比選了長樂北線方案及經福清南線方案。長樂線較爲順直、跨海壇海峽通航標準高,但跨海段建設難度相對較大,路基工程地質條件相對較差;福清線長度較長、工程地質條件相對較好,海壇海峽建設條件較好。”徐科說,考慮到線路的順直性及經濟性,長樂北線方案勝出。

這一設計方案,給全線建設帶來巨大挑戰。

全長16公里的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公鐵合建段設計爲鐵路在下雙線、公路在上雙向6車道,穿越世界三大風口海域之一的“海壇海峽”。

中鐵大橋局副總經理張紅心說——

這樣一片海域, 論海風,全年6級以上大風超過309天,與“百慕大”“好望角”並稱世界三大風口海域;

論海浪, 基礎附件下水要承受87噸波浪衝擊,相當於5輛大卡車同時撞擊;

論地質, 海底高差最高達32米,相當於10層樓的高度,而且海底裸岩堅硬如鐵。

天氣、水文、地質的三重難題層層疊加,讓這裏幾乎成了造橋禁區。

但中國的建設者們,勇敢接受了這個挑戰。

平潭大橋於2013年11月開工建設,中鐵大橋局克服重重困難,進行了多項科技創新,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題。首創“深水裸岩區埋植式海上平臺”技術、研發出世界最先進的KTY5000型液壓動力頭鑽機、打造了“大橋海鷗號”自航雙臂架變幅式起重船——起重能力3600噸,主鉤起升高度達110米,是國內起重量最大、起升高度最高的雙臂架起重船,堪稱海上橋樑施工的巨無霸和超級大力士。

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所在地氣候條件複雜,大風大浪天氣頻繁,適合施工的“天窗點”轉瞬即逝。爲精準指導工程建設,中鐵大橋局結合國家和地方的預報,自主研發了一套環境綜合監測系統,對橋址海域的天氣和海況進行實時監測。

依靠衆多橋樑新技術、新結構、新工藝、新設備,累計投入124萬噸鋼鐵、294萬方水泥,中國鐵路的建設者終於讓大橋通過了“魔鬼海域、建橋禁區”。

總建築面積約爲5.4萬平米的平潭站,是目前全國鐵路客站中規模最大的側式站房。最別緻的是它的外型,外立面沿用當地民居“石頭厝”形制,極具地方民居文化特色。

國鐵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福平鐵路的建成通車,結束了平潭島不通鐵路的歷史,平潭、長樂與福州老城區將形成“半小時生活圈”,對更好發揮福州中心樞紐作用,帶動閩東北區域整體開放開發,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等,具有重要意義。福平鐵路通車後,平潭往返福州市區將縮短近40公里,途徑半小時內可達福州,對延伸客專網絡覆蓋,福平鐵路在福州樞紐與合福高鐵、杭深高鐵、昌福鐵路等連接,進一步完善了閩東北區域鐵路網,是支持平潭綜合實驗區開放開發、福州濱海新城加快建設的重要交通保障,對強化海峽西岸經濟區鐵路網構架具有重要意義。

編輯:張爽

審覈:朱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