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世界经济版图上,中国列车一路稳健前行,“复兴号”正准备驶向第二个百年目标;深中大桥正在伶仃洋飞架,大湾区“A”字连心一横将在“十四五”期间写就。面向未来,中山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更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未来五年定百年。抓住历史性机遇,中山新发展格局可期;错失机遇,则必然面临更大的发展挑战。面对发展格局深刻演变,市委十四届十次全会,为中山做好“双区”时代深度融合文章谋篇布局,标定中山在新征程中的新方位。

在新发展阶段,站在“双区”时代新航标看中山,胸中才有丘壑。

当前 ,“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与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时空上交汇、战略上对接。作为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支撑点,中山更有望赢得主动、谋得先机。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我们必须坚定树立走在前列、再创辉煌的志向,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紧迫感,抢抓机遇,创造机遇,让机遇真正“变现”。反之,如果行动迟了,步子迈小了,“路通财通”就可能变成“路通财空”,“头啖汤”也可能变成“穿堂风”。

可见,重塑中山格局新优势的底气足不足,在于我们如何把握好历史机遇,在于我们如何用好“十四五”这个重振虎威的窗口期、关键期、攻坚期。

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双区”机遇中促进新融合,善借大势方可御风而行。

全会提出“促进发展新融合”。在“十三五”期间,我们已形成了融入“双区”发展的共识,“十四五”时期,是我们以“融”补短、以“融”提质的最佳时机。

还有不到四年,“深中一体化”将随大桥通车变成现实。我们要以更主动的姿态融入深圳都市圈,积极对接深圳“西协”战略,做好深中同城文章,加快共建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共同打造深中“半小时生活圈”。我们要全面对接广州都市圈,加强与广州都市圈空间规划对接、基础设施互联、港口航运合作、产业链供应链协作、生态环境共治、民生设施共建共享。在广州、深圳“双城”联动中,以广、深两棵“大树”为依托,在区域一体化中汲取更多养分。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立足自身,全面深化与珠海、江门合作,深度共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深化与港澳合作,加快“硬联通”“软联通”,借国际化高端要素为我所用。如此,中山才能融入区域开放大平台、交通大体系、经贸大网络、湾区大市场,充分加入到区域全面畅通的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中。

贯彻新发展理念,掌握科学发展规律,便能下好先手棋,破解中山发展之困。

随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优势逐步减弱,中山面临产业转型升级之困,创新瓶颈制约日益显现。近年来,中山在主动融入区域发展中摸索出对接创新资源新路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对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高新技术企业超2500家、五年增长5倍,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493个;推动城市环湾布局向东发展,谋划做实深中产业拓展走廊,协同推进“双区”建设成效初显。

实践证明,融入区域大发展,用新发展理念指导高质量发展,发展格局便豁然开朗。展望未来,更加深度的融合,将有利于破除区域间资源流动障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人口、土地、资金、技术等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促使中山发挥自身优势,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体系,实现更高层次创新发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在“双区”机遇中构建中山新发展格局,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心,认准了方向,便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保持定力,笃定前行。在区域融合过程当中,城市间必然有竞争也有合作,深度的融合也非一蹴而就,这更需要我们有必胜的信念,勇闯出路,克服难关。

总之,我们要按照市委全会既定的目标任务,拿出闯、创、干的精气神,全力以赴攻坚克难,推动中山重振虎威、加快高质量崛起,为我们的城市发展赢得下一个五年、十年!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黄凡

◆图/记者 夏升权

◆编辑:唐益

◆二审:韦多加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