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背景—中苏关系

在波及全球超60个国家或地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便又被美苏两国的冷战阴影覆盖,在这一基本国际格局下,大国间的关系变化甚至对世界格局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中苏关系作为20世纪最重大的国际关系之一,对冷战的发展走向有着重要影响。由于苏联是当时的头号社会主义强国,所以中苏关系对中国而言也尤其重要。

从结盟走向对抗

虽然苏联早已倒在了1991年的冬天,但中苏两国间的“爱恨情仇”,至今也还在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苏关系基本呈现出了从“结盟”走向对抗再到缓和的过程,从蜜月期再到急剧恶化的中苏关系,为后世留下了诸多谜团。

(一)50年代——结盟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宣告新中国成立,很快,这一振聋发聩的消息便传遍了世界。曾在解放战争时期就对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一定支持的苏联,在同年10月3日就公开表示承认新中国政权,并成为了首个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

新中国遵循着“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坚定的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站在了一起。1950年,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此后,苏联对中国的工业体系建设、军队现代化、武器研发等方面都进行了援助,对新中国的发展和恢复有着重大积极意义。

(二)50年代后期——分歧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对斯大林进行了全盘否定,在国际社会主义阵营内部掀起了极大的风波。对于莫斯科方面猛批斯大林的行为,毛主席则表示,斯大林确实犯了不少错误,但不能“一棍子打死”,“中国还要挂斯大林的像”。在这之后,中苏两党便频频出现意见分歧。

1958年,中苏两国间爆发了激烈的争吵,苏联为了更好的对抗美国,提出要在中国打造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要求。中国出于维护主权独立性的目的,便严词拒绝了苏联,中苏两国的关系也逐渐陷入僵局。

奉行大国沙文主义的苏联,让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中国倍感威胁。到了50年代后期,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越来越大,再加上在国家利益方面的冲突,中国和苏联间的关系逐渐发展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三)60年代——分裂进入60年代后,中苏两国间存在的裂痕进一步扩大。苏联此前曾许可将对中国的核武器研究计划进行援助,但后来却并未给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到1960年时,苏联单方面废除了对华援助项目,并撤走了所有援华专家。同年9月,苏联又对中国进行了公开批评,双方此后便多次进行公开论战。1966年3月,中共中央拒绝了出席苏共二十三大的邀请,苏共两党间的往来彻底断绝。

(四)军事冲突中苏关系的恶化,是多种因素和事件共同推动的结果,两党意识形态的分歧、国家立场和利益方面的冲突,不仅影响到了两国的外交关系,还引起了双方多次发生规模较大的武力对抗。其中发生于1969年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就是新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重大危机之一,因为苏联甚至计划对中国动用核武。

珍宝岛事件

珍宝岛事件爆发于1969年,是解放军战士击退入侵我国固有领土珍宝岛的苏联军队的一场自卫反击战,事实上,这场军事冲突并不是突然爆发的,其背后存在一定历史渊源。

(一)历史原因晚清时期,沙俄制定了“黄俄罗斯”计划,试图将我国长城以北的地区都占为己有,随后还通过战争、不平等条约等,将我国外东北、外西北等地进行了侵占。在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后,苏联便按照协定将旅顺和大连的驻军撤离,中国终于拿回了这部分领土的治理权。

虽然和苏联建交是新中国取得的首个重大外交成就,但受种种原因影响,《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时,中苏两国在地位上实际并不对等。出于发展需要,中苏两国搁置了边界争议,到了1964年,面对不断恶化的中苏关系,两国便开始重提边界问题。

(二)珍宝岛事件过程1.一触即发

在边界问题被重新摆放到桌子上后,苏联便开始向两国边境地区大量增兵,同时不断制造纠纷。相关数据显示,从1964年10月15日到1969年3月15日,苏联总共挑起了4189起边境事端,且主要集中在珍宝岛和七里沁岛一带。

在边界问题尚未得到明确解决之前,苏联方面就多次表示,要对进入达曼斯基岛(中方称为珍宝岛)的中国人进行有力打击。当地中国民众和苏联边防军的群体冲突几乎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曾到珍宝岛前哨基地的尤里·巴班斯基回忆称:“几乎每个人,全都在岸上和中国人打架。”

1968年1月,苏联边防军越过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将装甲车开上了七里沁岛,并横冲直撞的冲入我方边民阵营,导致4名中国渔民死亡、9名中国渔民受伤。在这次伤亡事件发生后,苏联方面不但没有收敛,反倒变本加厉的开始围攻、殴打我国边防军人。

在苏联的“有限主权论”下,社会主义阵营的利益高于一切,阵营中各个“兄弟国家”的主权则是有限的。1968年8月,苏联打着“保卫社会主义”的口号,悍然入侵自己的小弟捷克斯洛伐克,对这个国家进行了全面侵占,苏联军队的入侵行为,在捷克国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苏运动,也让千里之外的中国警铃大作。于是,中国便开始进行针对苏联的备战工作。

2.爆发

早在1966年,毛主席在一次谈话中就表明:要“准备修正主义来打,打进满洲,东三省,打进新疆,中央突破,从外蒙古打进北京”。在七里沁岛流血事件发生后,我国边防部队便按照上级指示,开始有计划的对苏联边防军进行打击。二十万苏军进驻蒙古、捷克斯洛伐克的遭遇等事件,也让中方高层对苏联的态度愈加明朗。

1969年1月25日,黑龙江省军区敲定了在珍宝岛地区反击苏军的作战方案。据原苏联陆军康斯坦丁诺夫上校回忆到:在1969年2月前,苏联边防军在达曼斯基岛(珍宝岛)一带巡逻时,依旧会和中国边防军发生对抗,枪托取代木棍成为新的打击工具。在某次冲突结束后,苏联边防军发现从中国军人手中缴获的枪支内都装有实弹,苏联边防军总队长列昂诺夫预感到,一场危机很快就要来临。

本着“不斗则已,斗则必胜”的原则,我国解放军边防部队对此进行了周密的部署。陈锡联曾披露,为了发起最初的自卫反击,中国边防军队花了3个月时间准备,从三军中抽调了3个侦察连,由实战经验丰富的参谋员负责训练和指导这支部队作战。

时任沈阳军区总司令的陈锡联回忆称:“中央对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早有准备,按中央军委的部署,他负责与前线联系,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负责将国际方面的情报汇报给周恩来总理,最后由周总理亲自下定决心。”

1969年3月2日,我国边防军队照常进行登岛巡逻,苏军很快就派出70多人、2辆装甲车以及2辆军车对我方进行了围攻。因为苏联方面无视了我方警告,并导致我国多名边防军出现伤亡,中国边防巡逻分队便同苏军展开了激烈战斗,列昂诺夫的预感很快就成了现实。

3.经过

在3月2日的自卫反击战后,中国边防军加强了巡逻力度,随后依旧遭到了苏联边防军的偷袭,多名巡逻战士因此阵亡。为了对苏联方面进行打击,保护我方巡逻人员,我国边防军也加强了兵力部署。

3月15日,珍宝岛上再次爆发了一场激战。苏联边防军不仅出动了6辆装甲车,还派出了60余名战斗人员。就在苏军又想故技重施,围歼我国边防巡逻军队时,冷鹏飞团长奉命带兵作战,和这支入侵的苏军爆发了武力冲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方都派遣了大量援军登岛作战,相关数据显示,就在3月15日这一天时间里,苏联就派遣了50多辆坦克和装甲车,作战人员也超过百人。经过9个多小时的激战,我方三次打退试图强攻的苏军,狠狠的挫了苏军的锐气。

3月17日,不死心的苏联边防军再次入侵我国珍宝岛,还在岛上埋下了一定数量的地雷。在这次战斗中,中国边防军也对苏军进行了猛烈的炮火还击。一直到4月2日,两方基本围绕着被炸坏的苏军T-62坦克展开了争夺战,最后以我方缴获苏军坦克而告终。

4.结果在珍宝岛事件中,中苏双方军队都付出了一定伤亡代价。据统计,从3月2日的第一场战役开始,一直到4月事件结束时,苏联边防军为此付出了伤亡230多人的代价,共计有19辆坦克装甲车被我军摧毁。而准备工作较为充分的中国边防军,总共有71名中国边防军人因此牺牲,相比之下,苏联显然在这场边境冲突中吃了大亏。

事件余波

(一)苏联方面珍宝岛事件发生后,苏联方面大为光火,因为中苏两国在国际社会已经长期处在互相批评指责的状态下,两国的一举一动自然就备受国际社会关注。在这次冲突中,整体实力更为强悍的苏联不仅没能夺下珍宝岛,反而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苏联方面感到颜面尽失,扬言要对中国进行猛烈的打击报复。

1.继续为自己舆论造势

当惯了大哥的苏联,似乎想在中国身上找回点颜面来,为了让苏联处于有利地位,苏联当局先是进行了一系列舆论造势,甚至将自己亲手推翻的沙俄政府搞的那套“黄俄罗斯”理论奉为真理。苏联政府在1969年6月13日公开表示:虽然沙俄已经覆灭,但俄罗斯的边界应该被延续,长城是中国国境最北的标志,西部边界则在甘肃和四川省以内。诸如此类的荒谬言论,试图给中方强加上“入侵者”的身份。

2.军事力量

苏联在舆论上攻击中国的同时,军队也没有闲着。苏联原本就往蒙古进驻了二十万大军,还在远东地区部署了上百架可进行核打击的轰炸机,在珍宝岛事件爆发后,苏联方面继续向中国边境调动海陆空三军,战斗人员增加到了114万,而战略导弹基地也增加到了33个。

除了举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之外,苏联方面还准备联合美国对中国进行核打击。以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元帅、崔可夫元帅等人为首的激进派,主张对中国进行核打击,以达到永久消除中国造成的威胁的目的。

按照苏联的作战计划,苏联将把部署在远东地区的中程弹道导弹,用来对中国的北京、长春、罗布泊、酒泉、西昌等有着重要战略意义的城市进行核打击,苏联又把这种针对性极强的打击方式称作“外科手术式核打击”。

3.冲突与对抗

珍宝岛事件发生后,苏联仗着边境军事力量雄厚,便进一步扩大了两国边境冲突的范围。1969年8月13日,苏联在位于新疆的铁列克提争议区挑起了又一起大规模冲突,苏联边防军先是对我国牧民进行了残忍的殴打和屠杀,随后又对我国边防军发起进攻。因为事发突然,且苏联方面准备充分,导致我方38人死亡,30人负伤。

(二)中国方面1.主张和平解决

1969年5月24日,中国就中国边境问题表明了态度,虽然中苏关系发展到如此境地,错也不在中国,但中方依旧持和平谈判、协商解决的态度来应对此次边界问题。同时奉劝苏联停止继续制造冲突,武力解决的方式终究是不可取的。对于苏联方面的军事动向,中国则在声明中指出:“小战、大战、核战是绝对吓不倒中国人民的。”

2.战备工作

珍宝岛事件标志着中苏关系已经走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因此,对于此时的中国而言,放弃幻想,认清形势,做好战备工作才是首要之举。因为担心会爆发核战,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开始疏散到全国各地,此外,国内各大城市也加快了修建地下工事和“广积粮”的速度。在国内兵工厂全面开动的同时,解放军队伍也开始向我国边境地区集结。从外部形势来看,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大国间即将爆发一场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苏联为何没对中国进行核打击?

据俄罗斯公开解密的档案可知,到1969年时,苏联的核弹数量已经达到了4万枚左右,可搭载核弹头的洲际导弹数量也在1000枚之上。在珍宝岛危机后,中国将苏联称作社会帝国主义国家,在这场冲突中吃亏的苏联,对中国进行核弹报复的计划可以说是箭在弦上,为何最后却突然取消了呢?下面我们将主要从中苏两个角度来展开分析。

(一)首要原因还是在于中国奉行大国沙文主义的苏联,原本以为在两国边境部署下雄厚的军事实力,再通过几场军事冲突,就能让中国屈服,彻底沦为苏联的附属国,毕竟当时的苏联正值鼎盛时期,对中国的实力水平也是一清二楚。但让苏联意外的是,中国却对苏联的侵略试探行为进行了猛烈的还击,且态度十分强硬。

虽然此时的苏联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拥核国家,但其面对的中国,同样也是一个合法的拥核国家。在苏联方面撤走所有援华专家后,中国科研人员咬紧牙关,于1964年10月在我国罗布泊核试验基地成功试爆了首颗原子弹,两年零八个月后,中国首颗氢弹试验成功。到1969年时,中国在核武器领域自然还无法同苏联相比,但这意味着中国已经具备了一定核打击实力,而这也是苏联最忌惮中国的一点。

(二)苏联在国际社会关于苏联将对中国进行核打击的言论甚嚣尘上时,苏联方面却意识到,同中国发生军事冲突,对苏联而言并无多少好处,便开始试图缓和中苏两国关系。如果苏联对中国进行了“外科手术式核打击”,中苏之间必定会爆发一场持久的大规模战役,虽然中国整体军力弱小,但以其巨大的体量和在朝鲜战争中表现出的强大战力,也足以给苏联自身发展造成重大危机。

苏联作为冷战中的重要一极,其发展战略中心在欧洲而非亚洲地区,最大的战略竞争对手是美国而非中国。在珍宝岛事件爆发后,苏联甚至对西伯利亚铁路进行了军方接管,以达到在中国边境增兵的目的。远东地区兵力的增加,就意味着其在东欧地区的军力被削弱,这十分不利于苏联在冷战中的博弈。

更重要的是,此时的中国也是一个拥核国家,虽然其精度和杀伤力都不能和苏联相比,但对于苏联这样的大国而言,哪怕只是一枚核武器的攻击,也是苏联无法承受的。就在1969年9月,中国曾进行过地下原子弹爆炸试验和轰炸机空投氢弹的爆炸实验,虽然中国表示这是为了庆祝共和国成立二十周年,但人们都知道,这是中国在进行临战实验,而这也成了苏联方面放弃对中国动用核弹的主要原因。

(三)双方共识在两国关系异常紧张的情况下,中苏两国却达成了某种共识,那就是从国家利益层面出发,这场战争也无多大益处,能坐下来谈判协商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还要动用核武器呢?因为双方都不愿继续扩大军事冲突,而且对于苏联而言,对中国发起核打击,无疑会将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推到自己的对立面去。所以这场被称为第二次“古巴导弹危机”的潜在核战争,最后并未成为现实。

关于“美国保护中国免遭核打击”

在苏联为何没有对中国进行核弹报复的话题讨论中,不少人都会抛出美国对苏联进行了警告,最后使中国免受核打击的言论。其具体说法是,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曾就对中国进行核打击的计划同基辛格进行沟通,密切关注着中苏关系的美国,转手就将消息透露给了《华盛顿明星报》,将苏联的“外科手术式核打击”计划暴露在世人面前。随后还表示,一旦苏联动用核武,美国也会开启对苏联的核报复计划。

早期人们曾对这一说法深信不疑,但随着人们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机要档案的揭秘,由于太多事件的真实性都无法得到考证,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当时的美国动用了几乎所有媒体来进行核炒作,目的就在于将中国推向苏联的对立面,从而在冷战中占据有利地位。

比如苏联核打击计划的泄露,在多勃雷宁和基辛格的个人回忆录中,都没有这段往事的记录。而从苏联叛逃到美国的中级外交官舍甫琴科在《同莫斯科决裂》一书中对“主张一劳永逸消除中国威胁”的陈述,也被原苏联远东研究所所长席季塔连科指出是其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需求编造的,因为以舍甫琴科的级别,还没有资格参加政治局的讨论。——徐焰《珍宝岛战斗后中国战备过度》

此外,在美国国家档案局公布的解密文件《1959年核武器研究要求》中,美国原本计划对苏联以及苏联的盟国动用原子弹,中国总共有23个城市被美国列入打击名单中。美国作为一个原本就计划对中国进行核打击的国家,为何要对中国进行庇佑呢?要知道在中苏关系紧张时,中美关系并未开始缓和。因此,这一言论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七、后续发展

(一)葬礼外交由于中苏两国已经彻底断绝关系,双方又处在对立形势下,所以中苏两国很难就此展开对话。1969年9月2日,曾试图缓和中苏关系的越南领袖胡志明逝世,其葬礼就为中苏对话提供了一个平台。9月11日,周恩来和柯西金在北京机场进行了对话,虽然没能达成和解,但却初步明确了对方的立场。

在得知中苏的这场会晤以后,《伦敦邮报》又在16日发表了一篇文章,称苏联可能会对罗布泊进行打击,这使得中国再次被笼罩在“核打击”的阴影下。同年10月,中苏间的第二次谈判宣告失败。

此后,两国便长期保持着对抗僵持的关系。一直到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中苏关系才逐步得到缓和。之所以想和中国改善关系,原因就在于苏联已经在美苏冷战中处于劣势,重新拉拢中国,有利于苏联对外政策的收缩调整。1991年5月19日,中苏两国签署协议,以乌苏里江主航道线为边界线,珍宝岛为中国领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续和中国在边界划定上进行协商,2005年5月20日,《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正式生效,珍宝岛作为中国领土从此就有了合法性。

(二)国际影响珍宝岛事件虽然仅发生在我国的一处小岛上,但其却对国际格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受越战影响,面临着经济、社会问题的美国,出于增强自身相对实力的需要,便采取了对华“战略接触”、对苏“战略缓和”的策略。既拉开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又推动国际冷战关系走向了缓和,使得世界处在了中美苏战略三角新格局之下。

经验与教训

随着历史档案的不断解密,人们发现,中苏两国在珍宝岛事件后进行的一系列战备工作,实际上都是为了应对对方突然发起的进攻而准备的,中国和苏联,其实都没有制定过攻击对方的作战计划。而在更早的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事件中,也有人指出:两国间的分歧,其实主要在于对军事同盟运作方式的不同理解:赫鲁晓夫要求的是共同行动,而毛泽东此时需要的只是单向援助。——《中苏关系重大事件述实》

国家利益是一国制定发展战略的根本出发点,当两国出现矛盾和分歧时,要多展开双边沟通,求同存异。要想合作共赢,就得谨慎使用武力,尊重对方主权,共同维持两国关系。显然,苏联违背了这一点,而边境问题的发展,也对两国的命运走向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