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石马是石马镇驻地,隶属博山区,地处淄河上游的博山区南部山区。战国时期齐国国都临淄也在淄河边上,临淄就是面临淄河的意思。所以石马和国都临淄之间必有沿河岸的通商古道,沿河岸修道自古有之,“难于上青天”的蜀国通道大都沿河岸,有的还是开凿的栈道,因为这也比翻越大山容易的多。和我们一起游石马老街的老李是若愚的本家,也是一个地方志专家。据他介绍几年前石马街还是青石板,路面也有深深的沟槽,解放以前石马桥西村属莱芜管辖。虽然现在来看石马已经不再繁华,甚至还有些落后,但在历史上石马曾是古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是商品集散重镇。这条古道可能通莱芜区的马勺湾村,再往南可能到临沂。

我说石马是古道上的节点,是商品集散的重镇,这并不是空穴来风,是有证据的。石马周围有五凤山古庙群,五阳山古庙群,石马颜文姜祠等古庙宇,就是在石马村里我们也看到三四处小庙,就建筑格式而言,这些村中小庙丝毫不亚于山中大庙宇。一个山区村落有这么多的庙群,这足以说明当地村民富裕,古时就是解放前后平原地区的土地亩产量都不高,何况是山区,而石马村周围就有这许多宏伟的庙群,村里现存老房子有的也相当豪华,你不得不说石马人在当时是比较富裕的。我想石马村的富裕不是靠土地或是山上的农产品,而是靠手工业产品和交通。我们在村里就看到一个厂子挂“山东耐火材料厂”,一个山村厂子挂的是高大尚牌子,足见以前的重要程度,这种耐火材料在以前就是制造瓷缸、瓮等生活必须品的。博山瓷器过去曾经名扬天下,这里生产的瓷器要运出去,其它地方的粮食等生活必须品要运进来,这要通过道路,有了需求古道就自然而然的有了。现在口号“要想富先修路”就是这个道理。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商品的流通是需要人力和骡马,一个商队就有个十几人或几十人以及众多马匹。这些南来的北往的商人,他们不仅仅带来了商品,也带来了其它地方的宗教和信仰。有了道路,来了商品,也就引来了大量的流动人口,石马这个商贸重镇就形成了。

商贸重镇石马的居民们普遍富裕了,村民们不愁吃喝,又盖起了气派的院子。物质生活满足时,人们就必然产生精神方面的愿望,再加上商人们带来的宗教思想的熏陶。人们有了普遍的精神需求,比如商人要求财,出门的人求平安,富人求长寿等等,有了需求这就有了建庙的愿望。特别是当地的大富户,他们的某些精神需求更为强烈,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拿出主要的资金,发出号召,一呼百应,村民们捐资出力,庙宇就修建起来,而且不值一处。莱芜区的吴小庄也是古道上的一个节点,吴小庄青龙庙的石佛就是王大善人捐建的。寺中佛塔上的文字介绍:济南府泰安州莱芜县毛埠集王小庄村大善人王大昇于弘治十年起造石佛一尊,宝塔一座,于正德七年完工。据介绍当时莱芜知县吴英也参与了修建活动。

再有就是到此云游的高僧,看到这里的繁华昌盛的景象,也产生了在此建庙的想法,他找大富人化缘,富人再一呼,也能建成了这些庙宇。

但大庙都建在清静偏远的山里,村民们有些小的需求又不想跑远,于是在村里也建几座小庙。

村里的老街和房子等建筑也能说明石马曾经的繁华。除村里建有许多小庙外,石马村街道是标准集市建筑,村中一条十分宽阔的主街道,其它与之平行的街道就窄了,胡同与主街道呈“非”字状,院子的大门口普遍宽阔并与院墙持平,有楼,房屋后墙朝街道的都有后门,一门三户或更多的院子比比皆是。

这里我们重点说一说一座精致、宽阔的青砖大山框门口,小瓦屋面,东西山墙上有柱子和柱础,有垂株连龙,但现已无存。最为重要的是它的门口过木下的枕石上雕刻的图案,一侧是巍巍群山中有房屋并飘着酒旗,这可能是一家旅店,旗上的字可能是“雪山苍苍”,我想这副石刻的意思是:出门路险,雪山苍苍,吃饭住宿,一路平安,这说明这家人常年有出门在外的人。另一侧是海上一展翅飞翔的仙鹤,口中叼着布条上面也有字,但不认识是什么。这幅石刻可能是提醒出门在外的人要时刻记着家里人的惦记,常捎信回家意思。这家人家一定是大买卖人家,一定有常年在外的家人。

上图供大家欣赏!枕石图中的意思也请高人指点。

石马宽阔的街道
大门口宽并与院墙持平
大门口
屋的后门
老屋
老屋
老屋
卷帘脊
四提垛与垂脊
老屋
四提垛老屋
垂脊
老屋
老屋
大门口
台阶
门口
老屋
老屋
老门口
老屋
屋内
老屋
老屋坚决
后门
街道后门与大门口
主席像
院内
大门口
胡同
两个相对的二门子
门口
门口
保存完好的小瓦屋面及五脊
看这个门口
门内
圈门
老屋
大门口内有多户人家
看这个门口形式,屋大门口
门口
大门口
大山框大门有柱子柱础迎风板子
老屋
老屋
胡同
宽阔的大门口
老屋
豪华的大门口
柱子柱础
枕石
枕石群山客栈
雕花
另一侧雕花大海仙鹤
村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