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前些年《晓松奇谈》热播的时候,高晓松邀请张素久参加节目,并且说了一些关于张治中的事。

本来这个节目平平无奇,但是张素久直接爆了一个猛料,那就是张治中拒授元帅军衔。

要是其他人说这话,我都不带看的,直接定义为谣言,毕竟张治中是国民党人,怎么可能授共产党的元帅哪?

不过张素久的身份不一样,她是张治中的女儿,她的资料比较具有权威性,我不得不去查验一下。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国民党上将张治中还真有资格授元帅。授衔前,张治中担任国防副主席,与十大元帅同级。

由此看来,张素久的话是有一定可信度的。但是,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张治中没能评上元帅?元帅军衔是多少军人的梦,为什么张治中拒绝了?

抄袭vx

本期文章,笔者将带大家了解一下和平将军-张治中。看看张治中是如何弃暗投明;看看张治中为什么无缘元帅。

张治中出生于光绪16年(1890年),家庭较为贫困。

因为当时的百姓承担了王朝交替的痛苦,繁重的赋税、官僚的盘剥、列强的索赔成了压在百姓头上的三座大山。

他的父亲是一个手工业者,对生活之苦最熟悉不过了,他不想儿子也和他一样,一辈子忍受这生活之苦。于是想尽一切办法,各种开源节流,硬是凑够了学费,送张治中去读私塾。

小时候的贫困生活深深影响到了张治中,他在日后矢志不移,坚持孙中山“扶助工农”的政策,成为著名的-“和平将军”。

1911年,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爆发了。

为了反对清政府的压迫,张治中投身革命洪流之中,与无数仁人志士推动历史的发展,把清政府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说一下张治中的妻子洪希厚。

洪希厚和张治中是同乡,当地有洪张两姓联姻的习俗,于是17岁的洪希厚嫁给了张治中。他们两个虽然不是自由恋爱,但是却十分恩爱。

张治中飞黄腾达之后,不少国民党要员就劝他找一个条件好点的姑娘,换掉这个糟糠妻。

但是张治中拒绝了这些建议,而且在三妻四妾的风气横行时,张治中守住了底线,一生都没有任何花边新闻。

这是非常罕见的,尤其是在国民党中,这种人如凤毛麟角般存在。

“故剑情深”这是四个字,但是却有一些人用一生来践行。

正是因为有贤内助照顾家庭,张治中才可以全身心投入革命事业,他的身份也开始节节升高。

尤其是从保定陆军军官学院毕业后,张治中的军事才能大大提高。

在对滇军的作战中,张治中部只伤亡几个人,就摧毁了滇军师长赵成梁的防线。

在北伐军第一次东征时,时任东征军上校参谋的张治中灵活制定战术,取得了一系列的战果。蒋介石大喜过望,尤其是在得知张治中是保定军校的毕业生后,更是兴奋。

因为当时黄埔军校不如保定军校,蒋介石想要建设黄埔军校,必须要拉拢一些优秀的教官。

于是,蒋介石委任张治中为参谋长、航空局局长、军事处处长等职,一人身兼八职。

更关键的是,蒋介石委任张治中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训练处处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训练部教育长、黄埔军校步兵科军官团团长等职。

作为一名教育长,张治中是十分尽职的。

任职十年,培养了两万多名军官,而这些军官绝大部分都是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

能担任教育长,就足以证明张治中的能力,绝对不是泛泛之辈。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老蒋不让张治中上战场?原因很简单,张治中的政治立场不同。

从1911年开始,张治中就坚持拥护孙中山,尤其是孙中山的核心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工农”。

这一点也不难理解,张治中本身就是穷苦出身,他对工农阶级是有同情心的。也正因如此,张治中和共产党走得很近。

在黄埔任职的时候,张治中经常发表一些亲共言论,引起了国民党右派的不满,国民党右派把他视为“红色教官”。

北伐时期,张治中推举周恩来为北伐军总司令政治部主任。蒋介石不愿意用共产党人,所以拒绝了张治中的建议。

之后每次提到此事,张治中都十分懊悔,认为“北伐的统帅部没有周参加,是一大损失。

两党关系破裂之后,张治中一直尽力维护两党关系,不愿意与共产党刀兵相向。蒋介石也知道张治中的政治立场,所以一直不肯用他,担心他在与共产党作战时故意放水。

事实上张治中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邓颖超在评价张治中的时候说:“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文白先生是一位没有同共产党打过仗的国民党军人。

思来想去,蒋介石就把张治中定义为“两党的联络人”,通过张治中来给共产党传话。1936年西安事变、1946年国共和谈、1949年国共和谈都有张治中的身影。

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就不担心张治中了,因为他知道张治中亲共但不亲日。这一点也符合毛主席、周恩来的评价。

毛泽东:“(张治中)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

周恩来:“(张治中)这个人很复杂,又很简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

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者,张治中不折不扣的执行抗日政策,从未推诿扯皮、“曲线救国”。

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张治中在抗日战争中留下两大黑点,分别为:淞沪会战表现不佳、文夕大火。

1:淞沪会战时的张治中

淞沪会战时,张治中担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下辖36、87、88三个德械师、一个独立旅。

无论是训练还是装备,这三个德械师都要强于其他部队,战斗力应该是很不错的,更别说还有一个独立旅的策应。

但是在张治中的指挥下,第九集团军的表现要差很多,以至于张治中引咎辞职。事情的原因还要从头说起。

1937年8月14日,张治中指挥87、88师向上海虹口基地发起围攻,试图把日本海军陆战队赶下海。

2个德械师,外加上两个重炮团(150毫米榴弹炮)。从枪械到火炮,清一色的德械装备。外加上还有坦克、空军部队的策应,国军具有压倒性优势(当时日本守军仅有3000余人)。

张治中下令让88师(师长孙元良)集中火力攻击日军陆战队司令部,但是由于没有集中兵力和炮火的轰炸,导致围困日军十天都没能完成战略目标,日军阵地巍然不动。

随着日军的增兵,国军错过最佳战机,开始由攻转守,继而大溃败。

然后围绕着张治中的指挥问题,就有了争议。为什么十天都没能吃下日军三千人?网络上目前有几条主要问题,我逐一回复。

张治中有没有军事才能?

这一点毋庸置疑,张治中肯定是具备军事才能的,不然也不能担任教育长十年之久。

另外,附陈诚的评价:文白兄两旬以来,在前方指挥作战,异常奋励,夜以继日,至为辛劳。惟因一切后方交通通信等机关组织,未臻完善,种种准备,未能周密,而成现在之局。(PS:张治中自文白)

张治中有没有临阵脱逃?

在战事胶着时期,张治中没有在前线,跑到了苏州。因此,罗卓英质问:“张总司令为什么跑到我们这里来?”蒋介石也连声质问:“为什么到苏州?”

张治中本人的回应:“罗卓英归我指挥,我不能不去看看,我不知道他已划归陈诚指挥了!我一直在前线,委员长究竟要怎么样?”

张治中本人一直在前线这一点属实,骑着自行车穿插在战场,这一点也确实引人注目。

至于为什么去苏州,这一点未有明确说法,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不是临阵脱逃,不然也不会回到战场。

陈诚的评价也佐证了张治中“在前方指挥作战”的事迹,这一点应该没有问题。而且在这个时期,张治中还写了一封遗书,全文如下:

正是国家民族存亡之秋,治中身为军人,理应身赴疆场荷戈奋战,保卫我神圣领土,但求马革裹尸,不愿忍辱偷生,如不幸牺牲,望能以热血头颅唤起全民抗战,前赴后继,坚持战斗,抗击强权,卫我国土。

为什么十天都未能吃下日本阵地?

这一点并不稀奇,这是整个抗日战争都存在的一个现象。

中国军队要想吃掉日本军队,必须要付出5-10倍的代价。

以淞沪会战为例,日军只投入了20万人,而国军投入了80多万人,结果还是大溃败。

难道淞沪会战的所有责任都要推到张治中的身上吗?这一点是偏激的,是不客观的。

对于为什么未能吃下日军阵地,张治中的粉丝认为这是国民党的问题,绝非是一个人的过错。

而张治中的黑粉则是认为张治中临阵脱逃,无能,以至于十天没能吃下日军阵地。

说句难听点的话,如果十天没能吃下日军阵地就能说是无能,那国民党军官很多都要划入无能的行列,23场抗日会战打成什么样子,自己心里没数吗?

我个人认为,张治中当不了韩信,但也绝不是赵括之流,只能说是常规将领。

我们不能把“韩信”当成衡量将军的标准,古往今来,能有几个韩信?

2:文夕大火时的张治中

随着前线战场的节节失利,李宗仁提出了“焦土政策”,要举国一致,痛下决心,不惜流尽最后一滴血,更不惜化全国为焦土,以与侵略者做殊死之决战。

具体的实施措施就是当日军进入城郊30华里以内的时候,立即实施焦土政策,焚毁城内的军事、民生物资,避免资敌。

蒋介石认可了这一政策,要求张治中见机行事,一旦长沙有沦陷的风险,切记全城焚毁。

长沙作为一座大型城市,一度是上海、南京的后勤基地,拥有大量的战略储备物资。一旦资敌,后果不堪设想。

张治中考虑到这一点,变得十分敏感。当日军打到“新墙河”的时候(距离长沙三百里),张治中误以为日军打到了“新河”(距离长沙五公里),所以让部队做好焚城准备,并且约定以天心阁为号,一旦天心阁点燃火光,其他地区的人必须响应。

此时并没有立即焚城,因为前线的关麟征还没有发出信号。但巧就巧在,此时长沙南门的伤兵医院意外起火。

许权在得到报告之后,迅速的联系前线将军关麟征,但是关麟征并没有接到前线的战报,所以认定这是失火。

于是许权让警察局来灭火,但是由于警察、消防队员都撤离了,没有办法救火。由于没有及时扑灭火灾,南门的火迅速蔓延。

冲天火光让城中的警备司令部慌了起来,以为是日军攻打过来了,所以点燃了天心阁。

天心阁的大火点燃之后,其他地方的人认为这是信号,纷纷的点火,大火迅速蔓延全城的各个角落。

由于焚城的计划严格保密,城中的百姓并没有来得及做准备,所以在逃命时发生了踩踏事件,大约有3万多人死于火灾。

至于之后的处理方式则是引起了一些争议。长沙警备司令酆悌、湖南省会警察局长文重孚、警备二团团长徐昆被执行枪决(ps:罪名玩忽职守、辱职殃民),而张治中只是革职查办(ps:罪名用人失察、防范疏忽)。

至于文夕大火的原因,张治中归结为“误信流言”。

意思就是由于我担心长沙沦陷,所以慌了。然后我(张治中)和几个高级人员疏忽(听信流言,提前下令做焚城准备),其次是中下级干部的慌张(消防队未能及时扑灭失火点,没得到关麟征确认就放火)。

蒋介石认为:“就这一次事件(文夕大火)的根本成因研究,可以说不属于哪一个个人的错误,而可以说是我们整个团体的错误。”

蒋介石把错误归结到国民党上下都有问题,“失败主义”导致国民党上下级都十分慌张,面对重大事件张皇失措。

这一场事件,张治中肯定是有责任,至于责任到底有多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就不太好评价了,各位自己估量。

在1940年的时候,张治中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这个职务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如果是其他的人在这个位置,肯定是极力讨好蒋介石,但是张治中不一样,张治中仍旧坚持国共合作,坚持孙中山先生的政策。

皖南事变发生之后,张治中仍旧坚持主张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在当时通共可是非常大的罪名,但张治中一点也不在乎这些,坚持国共合作,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国共两党的问题摆到台面上了,这个时候和平将军张治中作为国民党参加军调处三人小组,一直坚持主张和平解决国内问题。.

作为一个国民党上将,为什么张治中会如此亲共?原因就在于共产党代表的是工农阶级。

张治中曾回忆:“因为因为我出生于一个穷苦的农工家庭,又经过多少年的流浪生活,而又早知共产党是代表穷人利益的政党,所以我在思想上对共产党向来接近。

国民党代表的是什么?代表的是买办、地主阶级的利益,与工农阶级是对立的存在。所以蒋介石一再拒绝和谈,并且把共产党视为死敌。

张治中作为两党的联络人,一直尽力维护两党关系,但是国民政府并不认可1946年的和谈,于是就把张治中调到新疆当省主席了。

其实张治中也是国民党的一个工具人,每次需要和谈的时候,老蒋就把张治中拉过来,通过张治中与共产党对话。

一旦对话不满意,蒋介石就把气撒在张治中的身上,把张治中束之高阁。

尽管张治中自己也知道蒋介石的想法,但他还是会欣然赴约和谈,心甘情愿被利用。

为什么?为的就是天下百姓。任何人都无法抹杀的一点就是张治中心怀天下。

作为国民党的常务委员、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张治中一生不贪污、不受贿,比杜聿明清廉多了。

国府历次反贪案件都没有张治中的名字。就这一点,国民党的很多人都比不过他。

军事才能、文夕大火,这两件事都是有争议的,但唯独这一点没有争议。

身怀赤子之心,一心为国为民,正是因此,张治中得到了国共两党的一致认可,被冠以“和平将军”之称。

1946年3月27日,张治中作为国民政府的代表,与共产党代表签订了《东北停战协定》。结果不到一个星期,国共军队在东北重开战事,张治中的努力又一次付诸东流。

我为什么说又?因为这不是第一次努力付诸东流,张治中的一生有好几次努力都是如此。

他曾经先后三次往返延安、重庆,力争国共合作,避免内战的发生,结果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1949年4月,张治中作为国民党和平谈判首席代表来到了北平,国共两党商议《国内和平协定》。

当时解放军已经横扫北方的国军,渡江南下、解放中国只是时间问题,国民党已经大势已去了。

不死心的蒋介石拒绝了此协定,而张治中在周恩来的挽留下,留在了北平。

作为国民党八大金刚之一,张治中留在北平对国民党高层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并且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三个月后,湖南省主席程潜与陈明仁宣布通电起义,脱离国民党的统治,湖南和平解放。

随后,张治中致电给新疆的陶峙岳,在张治中的争取下,陶峙岳宣布通电起义,新疆和平解放。

张治中留在北平,大大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进程,尤其是争取新疆和平解放,避免新疆人民陷入战火之中,同时也降低了解放军的伤亡,此举意义重大。

建国后,考虑到张治中的贡献,他担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这个优待是非常不得了的,要知道当时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一共有15位(十大元帅、邓小平、程潜、张治中、傅作义、龙云)。

张治中与十大元帅平级,完全有授元帅的资格,但是他却无缘元帅,主要原因为:

1:贡献不太够

张治中这个人不贪污不受贿,一生清廉。元帅军衔加身与否,对他来说没太大区别。

而且同为国防副主席,要是张治中授元帅,程潜、龙云、傅作义怎么办?要不要授元帅?

如果这四位国民党投诚将领都授元帅,那元帅的数量就太多了,而且国民党将领占比太大。在这种情况下,授四位元帅不合适,最多挑一个代表出来。但是如果要挑选代表的话,张治中的贡献就不太够了,他完全比不过程潜啊。

不是说张治中没有贡献,而是与其他人比,张治中就有点逊色了。

程潜是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北伐八军之一),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湖南省主席,资历比张治中老,而且没有什么黑点。

傅作义是第七集团结总司令,而且在解放战争时期他的对手是聂荣臻、徐向前两位元帅,可见傅作义的重要性。

龙云是云南王,曾经担任中国战区陆军副总司令,他的地位也十分特殊,而且动员卢汉和平起义,功劳不见得就比张治中的小。

2:预授名单没有他

网络上有个段子,是这样说的。

当初学校有一个保送北大的资格,我没去,一来是不适应北大,二来是保送资格没给我。

这个段子可以套在张治中的身上。

当初解放军有十一个预授元帅人选,我没当元帅,一来是我贡献不够,二来是预授名单没有我。

我翻遍史书,找遍各种资料,只有十一人预授元帅。其中十个就是后来的十大元帅,另一个是邓小平。

毛主席在授衔前建议所有转业的都不授元帅为好,邓小平已经转业了,所以就没有授元帅军衔。

张治中拒绝授元帅的说法只是出自张素久一人之口,各种党史都没有提及此事,所以可信度还是存疑的。

结言

周总理对张治中的评价,我认为是十分中肯的。(张治中)这个人很复杂,又很简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军事才能,文夕大火,这两件事都有争议,但是张治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爱国主义者。

一生清廉,身怀赤子之心,为国为民。从这一点上看,张治中还是没有问题的。虽然张治中没有授元帅,但是他的贡献还是确实存在的。

他在晚年的时候,十分谦逊,说道:“我很惭愧,60年来的奔波劳碌,只有过错,毫无责献。今以忧患余生,荣幸地看到中国人民从此脱离黑暗,趋向光明,奠定了子孙万代得享和平、自由、幸福生活的基础,这真是我最大的安慰和愉快了。

能看到中华民族和平,这是张治中最大的愿景,如今国泰民安,九泉之下,张治中也能安心了。

谨此致敬和平将军-张治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