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地球上大多数动物一样,人类从诞生开始,就在寻找宜居环境,以解决安全和食物问题。

人是社会的总和,也是社会的缩影。马斯洛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基本需求是安全和食物,以解决生存问题,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满足社会化需求,以寻求个体的发展。人类整体也在重复这一过程。

“民以食为天”道出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在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天体运行对气候的影响,决定了农作物收成,和人类的生存密切相关。所以在农业文明里,天文历法是整个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国的农业文明历时最长,也最为发达,由此在中国文化的构成里,又凝结出天人合一的理论。

基于万物平等的彻底平等观,中国文化以天地人共同构成坐标系,中国古人习惯于将人放在天地一体的整体去思考一切问题。

在人类进入农业文明之前,经过漫长的进化,通过使用火和工具,在社会化基础上,通过发展狩猎技术,解决了安全问题,野生动物不再是人类最大的威胁。人类开始穿上了衣服,从山洞里走进茅棚。

进入农业文明以后,人类解决了粮食问题。人类傍水而居,开始了稳定的农业生活,从茅棚迁入土房、砖房,身上的衣服也变得更加多样。

农业文明之前和农业文明解决了安全问题和粮食问题,也就解决了生存问题。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后,解决的是生活问题。

在工业化初期,人类发明了动力设备,放大了人类的体力,人们开始乘汽车坐火车出行,走在水泥铺就的道路上,住进低矮的砖混房。

在工业化中期,道路越来越宽,汽车越来越多,人类出行还可以乘坐飞机,人们从低矮的砖房走出,住进钢筋水泥建造的高楼里,人离土地越来越远,人类开始逐步全程与自然隔离。

工业化后期进入信息时代,不仅人类的身体远离了土地,人类的精神世界也开始被各种不是第一手得来的文字、图片、影像包围,人类的精神世界开始脱离自然。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历经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为自己打造了一层又一层壳,套在身体之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在进入信息时代后,又开始打造一个虚拟的壳,套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之外。这一切都依赖于工业文明时代科技的力量。

在进入农业文明之前,人类一丝不挂,和其他动物一样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不需要学习,所有人凭着直觉就可以和大自然沟通。后来人类穿上了衣服,住进了房子,与大自然的接触变得少了,这个阶段只有少部分敏感的人可以利用身体直接和大自然沟通。

在人类进入农业文明以后,特别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农业文明阶段,发展出天人合一的文化,形成了和大自然沟通的理论和方法。只要愿意学习,都可以不依赖身体条件,通过理论体系,“观天象,察人事”,掌握技能与大自然进行沟通。人类从这个阶段开始,已经可以不依赖于自身身体条件与自然沟通。

当人类进入工业文明后,人类与大自然沟通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发达的科技,让人类放弃了利用身体与自然沟通的本能,转而通过借助仪器设备与大自然进行沟通。

事物总有两面性,谁也不可能仅仅受益而不受到任何制约,人类为了解决安全和粮食问题穿上了衣服,走进了房屋,坐进了汽车,形成了一个保护壳,这层层的壳体保护了人类,也成为人类的牢笼,使得人类进一步和自然隔离,限制了人类的自由。

当人类逐步脱离和大自然的直接接触,人类对天地宇宙的运行变化的反应开始变得模糊起来。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人造的东西不可能涵盖自然整体,在突出一部分的同时,就会掩盖大部分内容,不平衡的信息造就不平衡的结构。人类社会的不平衡正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而伴随着工业文明的科技正在突出局部,而掩盖了全部。

直观地看起来,现代人较古人寿命在延长,声色享受也变得普遍,却没有古人生活得深入。人和自然整体隔离,远离了灾害,也远离了直接能量。

科技发展也是自然运行的一部分,不受人主观意志转移。信息时代由实向虚的趋势无法逆转,人类试图通过技术手段,构成一个数字孪生世界,发展出与自然沟通的另一种方式。

现代科技的方向是利用仪器设备实现人类的需求,目前实体科技已经发展到较高的程度,火箭升空,潜艇入水,机械化普遍应用,而虚拟科技才刚刚起步,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才得到初步应用。数字牢笼的作用也才刚刚开始显现。

毫无疑问,随着科技发展,数字牢笼一定会将人类带入一个新高度,让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得更加安全的空间,然而同时,数字牢笼也会让人类更快地脱离自然,远离用身体直接与自然交流的本能,这一趋势将影响未来千年的人类。对于人类,是福是祸,不得而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