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侯娉 吴家彬 

近期,笔者从企业股权性质维度对辖内754家企业(含54家国有企业、117家外资企业、583家民营企业)的汇率避险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诸多国有、外资企业已或多或少具有汇率风险管理经验;民企汇率避险意识虽有了提升,但仍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尚未真正迈出科学管理汇率风险的第一步。

一是国有企业建立内部汇率团队走在前列,外资企业次之,民营企业较后。调查分析显示,国有企业样本中近三成拥有内部汇率团队,主要依靠团队的汇率分析进行汇率风险管理运作;外资企业样本中也有超两成建立了汇率管理团队;而在民营企业样本中,仅16.1%有内部汇率团队。据了解,诸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认为建立汇率风险管理团队的成本要远高于建立后带来的汇兑收益,因此迟迟不愿建立。笔者认为,在近年人民币汇率大开大合之势愈发明显的格局下,涉汇企业应重新审视上述观点。此外,企业应用长远眼光看待建立汇率团队的成本收益比,拉长时间维度看,随着团队运行的日臻成熟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汇率团队的运行成本或将边际减弱,而团队运行带来的收益随之增加。

二是外汇衍生产品的认知度、接受度仍有提升空间。近年来,外汇局不断强化汇率避险宣传,更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外汇衍生品等避险工具。对汇率风险管理手段优先选择的调查显示,近三成样本企业优先考虑外汇衍生品,较2019年调查提高近一成。其中,民营企业选择度相对最低,为26.6%。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选择度分别为31.3%和40.1%。对外汇衍生品套保比例(外汇衍生品办理规模/涉外收支总规模)的调查显示,2020年套保比例低于10%的民营企业约占样本民营企业的81.4%,较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分别高出12.2和22.1个百分点。调研来看,仍有相当部分企业更看重外汇衍生品的“增值”,而忽视其“保值”的基本属性,此类企业更多地是出于投机获利目的办理外汇衍生品,而不是依据自身潜在的外汇收支计划。在实操中,外汇衍生品合约价格与到期即期价格的差异会显著影响到企业的办理意愿,导致办理规模“忽高忽低”,偏离基础需求,反而增加了不必要的风险。

三是涉外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仍需培育更为理性的汇兑理念。结果显示,约30.2%的样本民营企业表示目前在汇兑操作时仍易产生“追涨杀跌”情绪,54.5%的样本民营企业表示“追涨杀跌”情绪有所改善,但在汇率大幅波动时仍易出现;仅15.3%的民营企业表示“追涨杀跌”情绪大幅改善,即使汇率大幅波动也能保持理性。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样本中,“追涨杀跌”情绪的改善要好于民营企业,分别有29.6%、25.6%的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表示汇兑“追涨杀跌”情绪大幅改善。

四是民营企业持汇意愿受汇率影响相对更为显著,更应强化汇率风险管理。调查显示,超两成样本民营企业表示无论汇率波动高低,汇率因素都将影响企业持汇意愿,而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样本中,汇率因素始终影响持汇意愿的比重均不足两成。

笔者认为,涉汇企业应聚焦主业,积极适应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克服汇率浮动恐惧,树立风险中性意识,尚未开展汇率风险管理的企业应尽快转变固有观念,勇于迈出汇率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尝试运用远期结售汇、期权等汇率避险工具降低汇率风险,或许就此“柳暗花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