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於蘋果造車的新聞甚囂塵上,瞬間引爆股市、汽車、通信三大產業。而這一切都源於臺灣《經濟日報》在12月21日的一篇報道,報道稱蘋果最快將在 2021 年 9 月發佈 AppleCar,比之前預計的 2023 年提早兩年。包括和大、貿聯-KY、和勤、富田等特斯拉臺灣供應商都已進入了蘋果汽車的供應商名單,並接到了備貨要求。

在很多網友看來,這篇報道絕非空穴來風,因爲這行事方法太“蘋果”了。如果是一家傳統車企推新車,往往在設計草圖剛出來時就已經開始第一波宣傳,然後每隔一段時間冒個泡,到正式上市前已經把所有“包袱”都抖落了出來。而蘋果顯然就隱忍得多,默默憋大招,然後來個晴天霹靂。現在,無數人都在等這個霹靂。爲什麼大家對蘋果造車如此期待?

“軟件”爲王

首先我們不妨想想近幾年汽車產業的趨勢,各國政府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傳統巨頭雖然有些心不甘情不願,但也不得不加大研發投入,謀求戰略轉型。更值得注意的是,以特斯拉爲首的造車新勢力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沒有了發動機和變速箱這兩大技術壁壘,一夜之間,彷彿“造車”成了不管什麼阿貓阿狗都能幹的活兒。

與此同時,消費者很快就發現,市面上的電動汽車除了造型有些不同,核心部件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成本最高的電池組一般出自寧德時代,電機和電控技術拉不開層次,就連車內的操作系統也幾乎被騰訊、阿里巴巴、百度三家瓜分得一乾二淨。絕大多數新能源汽車產品都沒有自己明顯的個性,以至於消費者覺得“選誰都一樣”。這很像當初安卓系統免費開放之後,什麼阿貓阿狗都能造手機了一樣。

但正如蘋果手機問世後人們所說,手機只有兩種,一種是蘋果,一種是其他。當時蘋果手機的硬件或許算不上多麼出類拔萃,但它封閉式的操作系統卻讓很多人無法自拔,不光操作流暢,而且幾乎不會中病毒,更沒有什麼讓人討厭的彈窗廣告,使用體驗遠超競品。可以說,是“軟件”定義了蘋果手機,而消費者所盼望的,其實就是蘋果再次用“軟件”定義汽車。

當然最吸引人的還不是蘋果汽車本身,而是它跟現有蘋果設備的兼容互通。畢竟,現有蘋果設備的軟件生態已經讓用戶嚐到了甜頭,如果蘋果汽車問世,將成爲繼iPhone、Mac 之後的硬件“第三終端”,可能給大家帶來超出想象的便利用車生活體驗。

“硬件”爲綱

即便未來是軟件定義汽車,但是並不意味着硬件就不重要,目前新能源汽車行業遇到的困境,都是蘋果能否成功突圍的關鍵,比如車輛續航。在電池技術長期沒有革命性進步的情況下,當前車企提高產品續航的方式無非兩種,第一種就是簡單粗暴地堆積更多電池,這會使成本直線上升;第二種就是在電池組殼體上下功夫,從而提高電池組能量密度,但會增加安全隱患,這兩種方式顯然都不是長久之計。

而根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蘋果公司計劃使用一種獨特的“單電池”設計,“這種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會讓人有第一次看到iPhone那樣的感覺。”雖然此後不久特斯拉CEO馬斯克就表示“如果這是真的,那將令人感到驚奇!”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蘋果汽車的硬件性能一定會是行業頂級水平,否則怎麼能配得上其電子產品的定位呢?

或許在很多人看來,蘋果如果造車,最受傷的將是特斯拉,因爲特斯拉的汽車產品可能是目前最接近消費者心中蘋果汽車品牌“調性”的。但如果蘋果汽車定價足夠親民,更受傷的可能將是以豐田爲首的日系品牌。爲什麼這麼說?

想想蘋果電子產品的質量穩定性吧,用過的小夥伴一定深有體會,除了受到外力的物理損傷,蘋果產品出現故障的概率比競品要低得多。電動汽車雖然比手機、電腦要複雜得多,但是卻比傳統的內燃機汽車要簡單,如果蘋果能在汽車上保持其電子產品的品控水平,可能豐田也得甘拜下風。

結語:仔細想來,消費者對蘋果汽車有多期待,就說明對現有的汽車產品有多失望,大家渴望蘋果能像當初顛覆手機和電腦行業一樣顛覆汽車產業。困難肯定是有的,但蘋果汽車如果成功入局,對於百年汽車產業來說將是一次徹底洗牌,未來鹿死誰手還真不一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