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语言的边界,即吾等的边界。——维特根斯坦
语言学家叶蜚声和徐通锵认为:“语言,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符号系统。”思维是一个人认识的理性阶段,当思维抵达理性阶段之后,方可借助语言表达出观点
所以,语言天然与思维有关联。
著名的萨皮尔-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的形式,决定了语言使用者对世界和宇宙的看法;语言如何描摹世界,我们就怎样观察世界;又因为世界上的语言各不相同,所以世界各民族对客观实际的分析和看法也不相同。
萨皮尔还指出:“人并非独自生活在世界上,也并非如常所理解的那样,独自生活在社会中;实际上,人一直都受着已成为社会交际工具的‘那种语言’的支配……而所谓的客观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建筑在社团的语言习惯上。”

以上理论似乎绕口,但是清晰明白地说出了少有人注意到的真相:
  1. 你说话的水平,就是你的思维水平
  2. 不知不觉中,人们就受到身边语言环境的影响
  3. 认知层级有差别,语言表述就有差别
所以,所谓“父母的嘴,决定了一个家庭的命运”其实是在说,父母的“思维认知水平”决定了家庭的命运。
而与此同时,父母所处的语言环境(内外大小),也决定了他们的认知水平,从而决定了家庭(主要是孩子)的命运。而孩子,一直处在父母的语言环境包围之下,除此之外就是学校。
这是一个环形死扣。

如果语言环境一直保持良好、高质量、高认知层面,那么在此环境中的人,思维会更容易击穿现实假象,获得更多真实信息,从而更好地指挥自己的行为。
设若相反,一个人长期处于毫无头绪的、逻辑混乱的、低水平的语言环境中,他/她的思维也会受此影响,变得愚钝、浑浊、毫无头绪。
长此以往,将再也长不出尖锐而有效的思维和逻辑,对世界的看法也将定格在他/她所处的环境中,并将不知不觉的“平庸”下去。
事实上,世间万物之诡谲无踪迹可寻,早已远远超出普通人的认知。而科学家们不断研究探索,无非就是为人类发现各种未知,从而更好地总结和规划人类行为。

但是,远至138亿年前宇宙大爆炸之际诞生生命,到45亿年前地球形成,再到不过千万年的人类发展进化史,迄今为止,人类探测器去往太空最远处,是掠过了海王星。
2012年6月15日,NASA宣布太空探测器旅行者1号,已抵达太阳系的边缘,成为首个脱离太阳系的人造物体。
而人类真正踏足的区域,不过是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涉足的不过是地球最深处10909万米之下的马里亚纳海沟,连地心都未曾穿透过;生物史上更是连生命的起源都尚未得到确切答案,如今新冠病毒也正在全球肆虐尚未被制服……
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质疑,语言决定命运的客观性,以及一定程度上的正确性?

1931年,萨皮尔在他在《语言学作为科学的地位》一文中写道:“语言不仅谈论那些在没有语言的帮助下所获得的经验,而且实际上,它规定了经验的性质,因为它的形式完整 ……不可否认的是,“语言形式”对人类在世界中的‘倾向性’,有一种残酷的控制。”
萨皮尔的意思是,作为浅显的人类,并没有观察客观世界的自由;人类的一切观点,其实都被语言形式所支配。
沃尔夫更进一步的发展了萨丕尔的观点。他将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看得更为绝对。

他在1940年的《科学与语言学》一文中,细致阐述了他对语言的观点和看法。他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够不受任何限制、不带偏见地去描摹我们的世界。所有人,都受着不同种类理解方式的制约。”
正因为人们的生活环境有千差万别的差异,又因为人们的学识水平和思维水平不同,所以他们会自己创造出一套语言体系来描述和表达客观环境。
通常而言,人们对自己熟悉和能够理解的事物,所能描述的词语众多而且准确,但是,对自己不理解和不熟悉的事物,描述起来就相对简单而容易错漏百出。

此外,人们自己的语言中存在哪种概念,就会更容易对那一类事物或关系,更容易观察、记忆和表达。
因为语言的不同,就造成了人们对同一个事物的描述和观点或看法亦不相同。
也正是因为语言会影响思维,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倾向于使用一些积极的词语来净化和保护自己的思想,或暗示自己。
父母平时用何种语言和思维与孩子对话,夫妻之间如何对话,与自己所处的环境如何沟通交流,往往就体现出了一种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与制约力是相互的,并非一定是高净值语言占上风,还要看待大的语言环境之下,哪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占多数。

而且,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影响思维构成)观点已逐渐被更多维度的认知所修正。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活环境对思维方式的影响是多向度的,而语言未必能扮演决定性角色。
但在这种纷繁芜杂中有一点倒是确定的:一切影响因素都在左右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同时也限制了人们的理解范围与途径,而最终能带领人们冲破这一限性的工具之一,就是语言。
所以,所谓父母的嘴,决定家庭的命运,不外乎如此。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Prochaska, J.O., DiClemente, C.C., & Norcross, J.C. (1992). In search of how people change: Applications to the addictive behavior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7, 1102-111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