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NEW WAVE

張 麗 瑩

LI YING ZHANG

出生於北京,2011 -2015 年就讀於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本科;2015 -2017 年就讀於阿爾弗雷德大學,藝術本科;2017 -2019 年就讀於芝加哥藝術學院,藝術碩士。擅長陶藝雕塑,腐蝕版畫,絲網印刷,木刻版畫,繪畫。

我的藝術實踐主要涉及陶瓷雕塑,版畫及繪畫。《庇護所》是我藝術實踐中最新系列作品,它們均用陶瓷泥土高溫燒製而成。每一個雕塑都是想象的理想棲息地,它們有着保護其“居住者”免受混亂的使命,也是對人類脆弱性的持久提醒。

在每一次初步構想這個系列的雕塑作品形態時,我總會把他們想成是一座我夢想中的城堡,安全而又隱蔽,其作用就好像是心靈的避難所,幫助我在現實世界的搏鬥中得以短暫喘息的機會。我習慣沉溺於孩童般的幻想中,在那裏世界是天真的、歡喜的,有時還會帶有一點魔幻色彩。然而成年人生活的世界很多時候則是悲傷地,被從庇護的花園中驅逐出來。我想這或許是對認知事物真實本質後的一種代價。藝術是感性的,我通過它來建造人類心智的“居所”,就像兒童的童話和成人的傳奇故事一樣,人類可以在那裏棲息,至少可以暫時避開經驗和懷疑的圍困。

對於避難所、洞穴或是說任何可躲避外界干擾的空間的喜愛,皆是源於我自身尋找內心安全感的一種需求,在某種程度中也是人類脆弱性的一種表現。縱觀歷史,人們通過建造房子,牆壁或是城牆來提供保護和防衛,進而抵禦各種混亂和死亡的力量,如敵人、傳說的邪魔、惡劣天氣和疾病等等。總的來說,我把這種超現實的創作方式看作是自身對當下感覺,恐懼和記憶碎片的拼貼與再組合。它的意義在於解決過去與當下自我意識之間的對抗,通過個人化的精神分析來探究社會心理在當今社會中的體現,並對此尋求更多的共鳴。

張麗瑩作品

《庇護所No.2》 53.34cm x 38cm x 68.58cm 陶瓷,金箔2018

《庇護所No.3》 25.4cm x 25.4cm x 38cm陶瓷,金箔2018

《庇護所No.4》 63.5cm x 63.5cm x 127cm 陶瓷,金箔2019

《庇護所No.5》 25.4cm x 25.4cm x 33cm陶瓷,金箔2019

《庇護所No.6》 30.5cm x 30.5cm x 43cm陶瓷,金箔2019

《庇護所No.7》 25.4cm x 25.4cm x 38cm 陶瓷,金箔2019

《庇護所No.8》 25.4cm x 25.4cm x 38cm陶瓷,金箔2019

《庇護所No.9》 30cm x 30cm x 33cm 陶瓷,金箔 2020

《庇護所No.10》 28cm x 28cm x 38cm陶瓷,金箔2020

《庇護所No.11》 22.8cm x 22.8cm x 35.5cm陶瓷,金箔2020

《庇護所No.12》17.7cm x 17.7cm x 31.7cm 陶瓷,金箔 2020

《庇護所No.13》 20.3cm x 20.3cm x 20.3cm陶瓷,金箔 2020

《庇護所No.14》 15.2cm x 15.2cm x 19cm陶瓷,金箔 2020

《庇護所No.15》 19cm x 19cm x 21.6cm陶瓷,金箔 2020

《庇護所No.16》 19cm x 19cm x 21m陶瓷,金箔 2020

《庇護所No.17》 20cm x 20cm x 20cm 陶瓷,金箔 2020

“庇護所”系列作品

新浪潮 · 張麗瑩專訪

A:頭出國之前就聽說美國是當代藝術的中心,融合了多種文化和來自不同種族的人們。我一直對這個國家充滿好奇,於是決定出去看看。出國留學這個決定也是對自己成人之後的一個鍛鍊。

美國邁阿密藝術節 2019

A:意味着我自身對藝術創作的認識和態度發生了轉變。在我的觀察中,西方對於藝術的教育着重培養人的藝術思維和實驗,如何結合自身來激發創作的靈感,簡單地說是更重視過程而不是結果。我很喜歡這種模式,它給予了我在創作過程中更多的可能性和創造力。

美國邁阿密藝術節 2019

A:中西方在藝術觀念與教育上的差異很多。我個人是參加了國內的藝術高考和藝術本科教育,也接受了西方的本科與研究生藝術教育。我個人的直觀感受是國內教育更重藝術的視覺形式和完成度,美國教育更喜歡藝術創作的過程和表達思想。然而這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都存在着相對的優劣面。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發生在我留學期間。有一次我的教授來我工作室參觀,我很精心的擺好了幾件已經完成的作品和一些草圖與試驗品。然而這位教授對已完成的作品只是略看了一二,但對那些草圖和試驗品饒有興趣的細細觀看。他並不認爲我應該在學校期間着重考慮做出完美的作品,而是應該更多的去嘗試和探索新的藝術材料和方式,跳出舒適圈跳出自己已經熟悉的創作系統,不停地挑戰自己從而纔可能在藝術造詣上取得突破。這種教育理念對大多數已經對藝術創作有一定或較高手頭功夫的中國藝術留學生來說可以算是出圈兒般的幫助,對藝術的觀念和造詣提升很快。但我也發現很多美國當地的藝術生因爲缺乏造型基礎的訓練,而很難做出他們預想要完成的作品效果。所以我覺得我是幸運的,可以結合兩個不同文化教育的特色來更好的提升自己的能力。

美國紐約BKLYN Clay陶瓷工作室

A:對我影響最大的藝術家之一莫過於路易斯.布儒瓦(Louise Bourgeois)。她是一個從六七十年代起開始活躍在美國的法裔女性雕塑家。Louise的作品裏總是透露着一種強有力的個人色彩,是對被拋棄與各種缺失的反抗。即使藝術家的創作會一直延續到老年,但其藝術源泉卻基本成形於成年早期之前,甚至更早。她曾經說過,情感就是她的魔鬼(my emotions are my demons),不是情感本身,而是是情感的多少。因爲情感太多了太多了,以致於無法處理。這就是爲什麼她將這些揮之不去的情感轉變成能量在雕塑中展現。對於她來說,材料只是材料,材料不是藝術家的主題,藝術家的主題是情感(emotion)和觀念(idea)。 這正是她最吸引我的地方,當我看她的作品是會感同身受。童年的成長記憶一直是我的靈感來源,我也總是被這個主題所吸引。我理解的當代藝術很大程度上是關注於當下生活的體驗。有時藝術家甚至會用行動去改變和影響一些社會問題。當代藝術具有的特殊性是讓觀者與藝術直接或間接地對話, 拋出話題,從而使大衆產生自身對這個時代的觀點。除此之外,也正是因爲全球化的帶動,大衆可以在藝術中交流着一種歸宿感,和同在感。 這種藝術內部多元化使得來自不同區域,種族,和性別的藝術家相互關聯更加緊密。

美國芝加哥Sullivan美術館 2019

A:我相信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着各種細膩而複雜的情感,這些情感跟隨着我們不輕易被觸碰和釋放。作爲藝術創作者,我有機會通過作品來間接的把情感表達出來,從而形成我的藝術語言。所以我認爲我的藝術語言和觀念一直都跟隨着我,並與我一起成長。然而方法論的開始大概就是我藝術創作的開始吧。

美國芝加哥Sullivan美術館 2019

A:語言是個非常神奇的東西,有的時候因爲文化的不同無法確切的表達出一些詞語或句子其中微妙的含義。也就是說並不是所有中文都有對應可以完美翻譯出來的英文,反之亦然。這一直也是我在留學期間很頭疼的事情。我想我們可以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儘可能的去了解對方的文化,這樣我們纔會知道在什麼情況下需要向對方着重解釋我們的意思,從而也可以讓西方人對東方文化和語言有新的認識。

A:不同於八九十年代的出國潮,如今的留學生更多的選擇畢業後回國。相對於藝術領域發展比較成熟的西方,中國如今給予了藝術家更多的發展空間與機會。最起碼我個人的感受是這樣。雖然中西方有着文化藝術審美的各種差異,但是隨着如今全球化的經濟和文化輸入與輸出的發展,人們的審美也不再侷限。如今中國也不斷的出現越來越多非常優秀的青年當代藝術家。

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 2019

A:我一直都希望自己未來的藝術發展方向是開放的,有多種可能性的。對於職業選擇的願景當然就是做一個全職的在藝術工作室裏創作的藝術家,我非常享受在工作室裏創作的時光。大多數藝術創作者可能都會有這樣的經歷,在一個主題創作的初期我們會花很多時間去構思,推敲和實驗一個構想,儘可能好的傳達我們想表達的情感,那段時間是最煎熬但又最有激情的。每當一個作品完整的展現在自己眼前時,那種喜悅與感動是無以言表的。

THE NEW WAV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