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不少人谈35岁色变,“35岁职场危机”很大程度上已经被社会认可。

广泛的传播,让处在35岁边缘的人普遍焦虑,消极、浮躁、脆弱、失望等等负面情绪不断产生,还波及自己的家人和朋友。

但真的存在“35岁危机”吗?

我的看法是,它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1.活在”舆论“里的35岁职场人

我们以为35岁的职场中年是这样的:

程序员转行摆地摊,外企下岗送外卖,管理层离职跑滴滴......

活在大众”舆论“里的35岁职场人,生活中,其实依旧是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生活精彩纷呈。

根据猎聘网调研显示,35岁的职场人主要集中在互联网、房地产、制造业等行业工作。

他们40%的人表示,工作不是为了别的,主要是为了——钱,主要家庭大部分支出,都用在房贷和孩子教育上。

而他们心态更宽广,大多都接受比自己年龄小的人领导,关注对方能力,而不是年纪。

说到职场中年危机,他们的投票中,只有16.6%的人担心被辞退,比媒体鼓吹的要少很多,他们更多的焦虑是来自个人发展和晋升问题,和每个进入职场的人是一样的。

35岁不是中年危机的年龄,经过社会的历练,他们变得理智而成熟,有思维深度,有人情练达,有商业嗅觉。

有的人选择转行,有人选择深耕。

对危机人员来说,每一年都是危机,对有目标的人来说,困难只是一时,年龄不是问题。

2.”35岁“是事业发展的黄金期

今年,我国家科学技术研究人员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的人,平均年龄44.6岁,第一完成人平均年龄52.5岁,超过60%的人年龄不足45岁,最年轻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

三十多岁的青年人才,已经成为了基础研究领域的生力军。

”35岁“、”中年危机“,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伪命题。

一位朋友,大学毕业的时候不需要投简历,工作几年后,投简历面试几率20%,今年马上35岁,只需要在网站上刷新刷新简历,都不用投递,陆陆续续就会有HR联系面试。

当然,他也表示危机感是存在的,技术上进步,深挖难度很大,年轻人技术上比你差一些,但差距不大,最大的差距是行业知识的沉淀和认知。

不想降职、不想离开,不停学习和深挖,拓展广度和深度才是职场生存的硬道理。

发展心理学表示,20到35岁(或40岁)是成年早期,35岁,只是这一时期的后段罢了,这个年龄,是生理和社会角色拐点叠加的年龄。

35岁,职业发展的黄金期。

3.决定你职业前景的是市场,而不是年龄

一位过了35岁的架构师说,他投简历,十家有五六家联系面试,只要达到公司标准,基本上是抢着要。

建筑工程行业,法律行业,医生,教师这些传统行业,35岁正是事业发力期,“中年危机”不存在。

决定你职业前景的不是年龄,而是市场。

国内这个市场人多资源少,内卷厉害,竞争激烈,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竞争方法。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需要改变策略、思维,甚至路线,发挥自己的优势,拼不过精力拼经验,拼不过技术拼视野,抢不过资源求资源。

人脉、影响力、技能、个人品牌等隐形资源,都是你能力的重要部分,积累是关键。

少年、青年、中年,每个年龄段都有每个年龄段的问题,每个年龄段也都有每个年龄段的竞争,我们的做法,不过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罢了。

35岁危机?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处处都有危机,你能更快的适应变化做出调整,你就拥有更多成功的可能性。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职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