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冠疫苗能成功阻擊疫情嗎 | 2021新年策劃·十問中國經濟

來源:經濟觀察網

經濟觀察報 記者 瞿依賢 “疫苗能成功阻擊新冠嗎?”

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張林琦的回答是:能。

“如果時間範圍是2021年呢?”

張林琦猶豫了一下,“困難有點大,只能是一種謹慎的樂觀。”

張林琦的團隊主導了一款黑猩猩腺病毒載體新冠疫苗的研發,這款疫苗正在申報國內外的臨牀試驗,其生產基地幾天前在北京大興生物醫藥基地動工。

出於對科學家行爲嚴謹的理解,我把張林琦所說“謹慎的樂觀”視爲不能——2021年,疫苗不能成功阻擊新冠疫情。

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數字是,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8000萬人,死亡人數超177萬人。

相比於西方國家尚未好轉的疫情,中國的疫情雖然在很早的時候就已得到控制。但應該認識到的是,中國所取得的抗疫成果,大部分是傳統公共衛生領域的功勞——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而非包括疫苗、藥物在內的醫學手段。

但很多歐美國家,到現在依然未採取有效的公共衛生防疫手段,從這一點上來說,即便緊急接種疫苗,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如果能被成功擊退,一定是靠公共衛生防疫手段和醫學手段,二者缺一不可。

使我們更加不樂觀的是,英國、美國都宣佈出現了感染率更高的新冠病毒變異毒株。這或許會給新冠疫苗研發增加難度。張林琦說,疫苗所誘導的免疫反應比較廣泛,病毒表面蛋白產生一點、兩點甚至多點的突變,理論上不會對免疫反應有重要影響,但是病毒突變會一直持續,所以也要實時監測這些突變,評估其生物活性,採取相應的研發措施或者其他互補性抑制辦法。

12月31日,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新冠滅活疫苗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附條件上市。包括中國的3款新冠疫苗在內,全球已經有不少於7款疫苗獲批緊急使用/正式獲批,其中幾款已陸續公佈三期臨牀數據的保護力,保護效力最高達95%,都比監管部門規定的最低保護力高出不少。

但是,國家衛健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鄭忠偉曾表示:“簡單的一個指標去評判一個疫苗的好壞,是不科學的。綜合來講,要評價一個疫苗,一定要綜合考慮到它的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可負擔性,這纔是對一個疫苗的科學評價。”

新冠疫苗是生物製品,產業鏈上游涉及藥用玻璃瓶、預灌封注射器、瓶蓋、藥用輔料等,中游涉及研發和生產企業,下游還有疫苗的終端使用。隨着新冠疫苗逐漸上市,與之相伴隨的還有產能、運輸和儲存的問題,如何分層次、分重點地採購、接種也是不小的挑戰。

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專家的測算,羣體免疫需要70%-90%人口獲得對病毒的免疫。以全球75億人口、每人接種兩劑疫苗計算,那麼全球至少需要100億劑新冠疫苗。

一年內,集中國和全球疫苗巨頭之力,也幾無可能生產出100億劑新冠疫苗,何況產能的釋放和提升都需要時間。

輝瑞和德國BioNTech(拜恩泰科)合作的代號爲BNT162b2的疫苗,因三期數據超90%的保護效力提振了全球資本市場的信心,也在12月初宣佈調低2020年新冠疫苗產量的預期,從1億劑下調至5000萬劑。輝瑞發言人表示,調低預期有多個原因,包括獲取原料藥的不順利。

在已經使用的幾款疫苗中,輝瑞/BioNTech和Moderna的疫苗都屬於mRNA疫苗,mRNA疫苗必須在零下70°儲存,要在這麼低的溫度下把疫苗運送到各個地方,這種冷鏈物流體系對任何公司來說都是非常大的挑戰。

張林琦認爲,最理想的情況是,疫苗既有效又安全,還便宜,同時運輸和儲存簡單,但是現在已經出來的疫苗,或多或少沒有達到理想狀態。2021年只能是一種謹慎樂觀,希望疫苗可以配合公共衛生防疫手段,大家可以逐步恢復正常生活。

不能直接對比但或許可以參考的是,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在18世紀發明了天花疫苗,但直到1978年全球滅絕天花,近200年的時間裏仍有超過3億人死於該病。

醫學在發展,新冠肺炎致死率並不高,但新冠疫苗的出現,離疫情的終結還有距離,至少在2021年很難實現。

謹慎樂觀,相信科學。希望2021年末再來作答時,回答是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