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戟是中国特色武器。从商周时代,我国就出现了青铜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戟大量用于车战,为“车战五兵”之一。汉代出现的钢铁制作的卜字戟更是一直到三国时期都是广为流行的制式兵器。这种中国特有的武器,可钩、可啄、可刺,使用技法丰富,但是在汉代之后戟则好像慢慢的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有种论调说戟是车战用武器,汉代之后战车被骑兵淘汰,所以戟也慢慢消失了,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四年相邦吕不韦戟

《说文解字》记载:“戟,有枝兵也。”戟形制一般是长柄杆子前面有个可以刺的尖,然后有一个开刃的横枝。虽然商周的青铜戟多采用矛头和戈组装起来的分体戟头。2007年出土于兵马俑坑中的四年相邦吕不韦戟,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由青铜戈、矛,以及木柄还有尾镦四部分组成的,全长2.87米,因为木柄易腐朽,这杆带柄的长戟就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唯一一件保存完整的青铜戟。

到了汉代铁戟的出现代替了青铜戟,这种戟头重量更轻、更结实的铁戟,因为造型类似卜字,所以一般称为卜字戟。1993年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汉墓6号墓出土的《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其中系统的记载了西汉成帝永始四年(公元前13年)东海郡武库中所藏武器装备的种类和数量。其中戟有六千六百三十四把,这个数量比起其中五十余万的弩和四十余万的铍(一种长刃矛)来说,戟比例就很少了。从这个记载来看在西汉晚期,戟已经不算是主流的长兵器了。

但是戟也一直没有被弃用,《三国志·吕布传》中记载了吕布辕门射戟的事迹,而那时还没有方天画戟的出现,方天画戟的形制要到宋代才出现。同时辕门射戟中也清楚的记载了:“乃令军候植戟于营门,布弯弓顾曰:“诸君观布谢戟小支,中者当各解兵,不中可留决斗。”布即一发,正中戟支。”这个小枝的描述,也只能是符合卜字戟的形制,方天画戟只有月牙刃没有小枝。《后汉书·董卓传》也记载:“王允乃与士孙瑞密表其事,使瑞自书诏以授布,令骑都尉李肃与布同心勇士十余人,伪着卫士服于北掖门内以待卓。卓将至,马惊不行,怪惧欲还。吕布劝令进,遂入门。肃以戟刺之,卓衷甲不入,伤臂墯车,顾大呼曰:‘吕布何在?’布曰:‘有诏讨贼臣。’卓大骂曰:‘庸狗敢如是邪!’布应声持矛刺卓,趣兵斩之。”李肃用的也正是戟。更不用说典韦也用双戟。这么多的记载都可以说明,在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这段时间里,戟依然是军中的制式武器。

▲列戟图

但是在这之后似乎就较少看到有戟的记载了,甚至很多人认为在这之后戟已经演化为仪仗器,理由是在唐代门前列戟是身份的象征。比如《旧唐书·张俭传》就记载:“唐制三品以上,门列棨戟。”但是棨戟作为仪仗器并不是唐代才出现的,在汉代也有相关的记载,《后汉书·舆服志上》上是这么记载的:“公以下至二千石,骑吏四人,千石以下至三百石,县长二人,皆带剑,持棨戟为前列。”所谓棨戟就是上了漆绑有丝质缯衣的戟。这种比较好看的戟一直都是作为仪仗器的,只是汉代是仪卫手持棨戟,到了唐代改成门前陈列棨戟而已。

现在传播比较广的论调是戟是战车所用的武器,因为有记载车之五兵中有戟,所以很多人信誓旦旦的说戟就是车战武器,当战车被骑兵淘汰以后戟就被淘汰了。但是这个论调根本站不住脚,因为车之五兵具体是:“戈﹑殳﹑戟﹑酋矛﹑夷矛”,但步卒之五兵只是把弓箭替换了夷矛,戟也是步卒之五兵中的一员。不仅如此,三国时期车战模式就已经基本淘汰了,但是使用戟的记载还是有很多。同样,汉墓中出土了不少持戟的骑兵佣,而且汉代画像石中也有很多骑兵持戟作战的画面,这足以证明,骑兵也是使用戟的。

▲山东孙家村汉代画像石刻

其实戟这种武器,骑兵用是比较合适的,小枝可以有效防止骑兵刺的太深导致武器难以拔出的情况,同时如果刺击一击未中,还能顺势向后钩一下再补上一击。并不存在骑兵用戟不好用的情况。虽然也有人猜测是因为戟的横枝导致破甲能力弱,但这显然也并不准确,铩在汉代使用的也很广泛,铩就是装了一对小横枝的铍,而铍就是头如短剑的矛,与后来流行的槊区别仅仅是铍是茎内插进杆的鋌装结构,而槊是套筒套在杆上的銎装结构,同时相当一部分槊一样有防止插的过深的类似剑护手结构的留情结。所以与槊刃结构基本一致的戟的前刃,并不会出现破甲更差的情况,如果有需要,完全可以加长前刃把小枝后移。毕竟分体青铜戟的戈刃和矛头就离得较远。

而步兵用戟也很好用,有些人认为戟的小枝啄击伤害面对铠甲难以破防,但实际上小枝的作用不仅仅是用来啄击。笔者持卜字戟打兵器格斗时,小枝可以格挡对方的兵器,无论是直接劈砍过来的兵器还是直刺过来的兵器,用小枝都可以格挡或是拨开。长枪拨打对手长枪用的技法是拦和拿,就是枪头画圈来拨打对方直刺的长枪。而卜字戟也可以通过转动手腕,用小枝画圈拨开或是叉开对方直刺过来的武器,这都是非常方便好用的技巧。尤其在面对拿盾牌的对手时,首先可以绕过盾牌用小枝啄对方,如果没啄中还可以顺势回钩,去钩开盾牌往里捅。戟还可以钩对方的腿或是手,钩到手就能当场缴械。钩到腿就算是不开刃的对抗用安全武器,一样轻松钩倒对手,在战场上敌人一旦摔倒,我方再补上一击就很方便了。谁还能不抓住机会趁机猛打,还会让对方有站起来的机会?所以可以说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还是车兵,使用戟都没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

而所谓唐代戟已经成为仪仗器的论调也一样有反例,就是大名鼎鼎的薛仁贵,《旧唐书》记载::“及大军攻安地城,高丽莫离支遣将高延寿、高惠真率兵二十五万来拒战,依山结营,太宗分命诸将四面击之。仁贵自恃骁勇,欲立奇功,乃异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张弓,大呼先入,所向无前,贼尽披靡却走。大军乘之,贼乃大溃。”薛仁贵穿白衣拿戟冲阵,这足以证明在唐代并非戟已经沦为仪仗器,依然还在战场有使用戟。

而到了宋代,因为出现了后来发展为方天画戟的戟刀,戟这个名字慢慢的就变成特指这种戟刀了。但这并不代表卜字戟就此消失,而是重新改了一个名字继续存在。南宋的《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就有注释说戟刃一般广寸半,粗者称为镘胡戟,横刃弯曲者称为钩矛。这种钩矛就是汉唐铁戟的直系传承,到了明代这种钩矛又被称为钩镰枪。所以其实戟这种武器无论是车战、骑战还是步战,都能够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它一直都没有被淘汰过,只是到了宋代以后改了一个名称而已。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人渣啸西风,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