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科学网

作者 | 李晨阳

熟悉颜宁的人,可能都听过2014年时她讲的这段故事。

“你们为何从来不问男性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

如今,她的想法实现了。

12月27日,在2020未来科学大奖周期间举办了“女科学家去哪儿了——科学伉俪专场”活动,女科学家论坛发起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颜宁对话4对科研伉俪 “院士CP、博导CP、助理教授CP、博后CP”,他们受邀分享自己的故事,展现男女科学家的境遇和互动,提供多元视角来观照科研女性。

这四对科研伉俪分别是:

杜克大学生物系杰出讲座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董欣年&杜克大学终身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小凡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长聘教授宋丹丹&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长聘副教授翟季冬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理教授闫浈&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理教授吴建平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与劳伦斯国家实验室联合博士后李文斐&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博士后张哲

1

【读博or生小孩?】

颜宁(主持):有人在我微博上提问“我现在做博后,既怕生孩子影响科研工作,又怕年龄大了再生面临健康问题。”对这种困惑,诸位有什么建议或经历可以分享?

闫浈(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理教授):

我刚刚经历这些事情。我觉得关于什么时间段生孩子更合适,其实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因为你人生的每个阶段:读博士、做博后或者当学术带头人 (PI) ,每个阶段都是很忙的,都有很多事情要做。

没有哪个时间是最好的。

我刚好在建立自己实验室这段时间怀孕,每次产检都要花很多时间。但只要安排好自己的事情,其实也是可以兼顾工作的。生了孩子之后,确实比较辛苦,因为睡觉的时间很少了。但走过这段时期回头看,会觉得自己还不错,连这个都能经历过来,以后再遇到什么困难都没有问题。

宋丹丹(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长聘教授):

我生了两个孩子,每次都是工作到生产前一天。我看有朋友提问,女性如何在生育期间寻求助力。我们其实还是依赖父母比较多,父母一直跟我们一起住,帮我们带孩子,包括今天我俩出来参加这个论坛,两个娃在家都靠父母管着。

我们身边很多朋友,都有父母帮忙,或者请育儿嫂、住家保姆等分担一些工作,还有一些把孩子送到早教机构里。大家还是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这件事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董欣年(杜克大学生物系杰出讲座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

每个人潜力都是非常大的,只要你想做一件事,就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我实验室里的研究生和博士后,一多半人都是在实验室结婚、生孩子的,而且他们都做得很好。一个博士后跟我讲:我人生的三件大事——结婚、生孩子、找工作都是在你这儿完成的。

更重要的是,他们生了孩子后,做事情的动力都不一样了。人如果能为自己的未来和孩子努力的话,和给老师做事情是不一样的。

科学家也是人,科学家有想结婚生子的,也有想自己单身的,都可以。我们是社会的一个缩影,而不是个例。

我看有一个网友的问题提起家庭琐碎,实际上琐碎的事情才是生活中最高兴的事儿。人在得病时就会想,如果我能够到菜场买菜,能够给家里做饭,不担心自己的健康,这是多高兴的事情。所以家务事不是不好的事,实际上是很好的事。

每个人都有对自己一生的期待。如果你期待又有家庭、又有事业,这是可以做到的,并不是不可能的。

2

【即使是科研伉俪,也存在竞争关系吗?】

业界将两个学术人的结合所产生的竞争关系称为“双体问题”

宋丹丹认为,目前和丈夫翟季冬不存在竞争或负面影响,反而会有“队友”的感觉。因为自己会见贤思齐,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也要努力,有一个奋斗的榜样,彼此会互相鼓励,不管是在事业上还是在育儿、家庭方面都是并肩作战的状态。

吴建平则坦言确实会面临潜在的竞争关系,“我和妻子闫浈的科研方向比较近,但不会因为这个而避免合作。除了共同的课题之外,我们也会侧重一些独立的课题,双方都有各自侧重的方向。”

董欣年则表示,丈夫王小凡会在资源上给予自己一些帮助。“小凡给我的支持,可能比我给他在研究上的支持更多,因为他社交圈比我大,我有时候跟他讲我实验上需要些什么,遇到了什么新问题,小凡都能找出他认识的朋友,我再打电话或写邮件过去,这样就能建立联系或向对方请教。”

3

【双方职业生涯有冲突怎么办?】

颜宁(主持):我们事先收集的问题中,很多人都问“你和伴侣的职业生涯不同步甚至发生冲突的时候该如何解决?”

李文斐(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与劳伦斯国家实验室联合博士后):

因为我的文章发表比较早一些,所以我先去找的博后。我们先看了一下美国的各个城市,感觉加州高校比较多,就把加州高校列了一个名单。我找好以后,张哲就在附近找。

但我们也会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张哲拿到了一个很好的offer,启动经费和年薪都比较高,但这个学校规定夫妻俩不能同时入职。当时计划让他接受这个offer,我就在附近找一个工作,但没有找到合适的。我想算了,我转到工业界吧。

这时候张哲对我说,你喜欢做科研,性格也适合,所以他就放弃了那个offer,然后我们重新在其他城市找到了工作。总之一个原则:两个人一定要在一块儿,这样照顾孩子就比较方便一些。

4

【男性科研工作者,如何平衡家庭?】

在谈到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话题时,王小凡表示,他一直认为妻子董欣年的事业与自己的事业是一样重要的,在生活上要互相帮助。

“在家务上我们互相分担,欣年很会做饭,而我偏偏喜欢打扫,所以我们配合得特别好。欣年车开得不是很好,所以我们都是一起出门,反倒有很多时间让我们讨论家事,或者共同感兴趣的事情。”

翟季冬(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长聘副教授):“我和丹丹有两个小孩,老大是男孩上二年级,老二是女孩现在幼儿园中班。我比较擅长洗小孩衣服,而丹丹对教导孩子的事情更擅长,所以我们会有分工。因为都做老师,经常会赶进度,两个人相互理解,也会彼此分担。”

吴建平也谈到了与妻子闫浈在事业上的互帮互助,在生活中的优势互补。“她能力上特别出众,但是不太敢于往前迈出一步,我经常鼓励她要敢于尝试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我最初打算在美国做至少三年的博士后,因为闫浈已经找好了工作,所以我也做了一定牺牲,开始独立找工作,很幸运在西湖大学找到了教职。”

张哲也分享了家人间互帮互助的经历,“我们住在美国伯克利时,我每天起早坐车去学校,文斐负责接送孩子,所以她在实验室待的时间会比我短,当我回家后我会负责做饭和陪孩子,这时候文斐就可以想想第二天的课题怎么安排,把更多精力放在自己的课题上,弥补一些她在白天的付出。”

5

【为何越到“高精尖”领域,女性就越少?】

在一些“高精尖”领域,女性的身影比较少见。针对这种现象,宋丹丹表示:“计算机领域一直是男性比例相对较高的专业,但从整体发展来讲,身边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的女性同学,都做得很突出。

而到后期尤其做到‘高精尖’状态的女性越来越少,可能是女性相对男性没有那么主动去争取,这需要社会能有更多女性的声音,像颜宁教授这样为大家发声并主动争取一些权益,这是一个向好的过程。”

李文斐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科研领域中,女性可能保守一些,如果觉得不是百分之百的把握,可能会寻求相对比较稳定的工作或机会。”

颜宁认为,从能力角度来说,个体之间的差异要大于性别之间的系统差异。因此,女性科研工作者不要妄自菲薄。全社会也要更多地关注女性科研工作者的工作与生活的境遇,这也正是本场论坛举办的初衷。

本文来源:科学网、上观新闻

综合自:李晨阳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