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中)查看蔬菜长势

12月中旬,京津冀“蔬菜大会”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蔬菜“大亨”面对面洽谈合作。面对千载难逢的机会,深州众城农业董事长王娜却干了件“傻事”——她放着自己的千亩大棚菜不宣传,反倒在大会上推销起乡邻们种植的大棚黄瓜。

王娜说,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创业路上,乡亲们恩情深似海,带领大伙儿共赴小康是她坚定的初心。

愿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

12月22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深州市北溪村乡院头村的王娜的农场。本想边转边采访,没想到王娜的电话接连不断。“真是不好意思,最近在筹建牛舍,确实有点儿忙。”眼前的王娜风风火火,一开口就是大嗓门。“看,这1500亩地都是俺流转的,这边是大田,主要种花生,那边是果蔬大棚,有西红柿、茄子、草莓,东边还养了奶牛。”

王娜成立的河北众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大型现代化生态农业综合体,公司旗下有一个粮食专业合作社、一个家庭农场及一座高标准奶牛牧场。

改变源于不经意的瞬间。2013年之前,王娜和丈夫在北溪村乡经营着一家粮庄,忙半年闲半年。偶然间,她听到一则新闻,“中央要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王娜动了心,第二年便在院头村流转了150亩土地小试牛刀。

然而,万事开头难。种下土豆的那天起,王娜一家也长在了地里。由于土豆对水肥的要求高,所以浇地时必须严格把控流水量。“从早到晚,蹲在地头,吃饭都就着风。”王娜说,忙的时候顾不上照看孩子,两岁多的小女儿常歪歪扭扭走在地里找妈妈,一跟头栽进土豆秧,哭成泪人。

刚种大棚时,王娜连棚顶棉被何时垂放都不了解,为此她和丈夫每晚开车到别人地里“取经”。为了预防病虫害,她每天行走万余步,像照看婴儿般查看每一株蔬果。购进第一批奶牛时,她一夜未眠,去了牛舍4趟。

辛勤耕耘,终换来丰收的硕果。王娜的生态农业经逐渐念出了门道,“公司确立了秸秆饲养、粪便施肥、废奶增养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这是大势所趋的有机农业,俺们农民也要与世界接轨。”王娜爽朗地笑起来,细数这些年收获的战果:“500亩高油酸花生不仅在品质上有了新的突破,而且亩产提高到500公斤。和鲁花达成了购销意向,咱奶牛牧场的奶源直供蒙牛……”王娜的自豪溢于言表。

黄土地滋养了勤劳质朴的王娜,而她也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再苦再累也不觉得啥,俺愿和土地打一辈子交道。”

乡情永难忘 挨家挨户给乡亲送蔬菜

天有不测风云,王娜最怕的事还是来了——2017年,她改种了300亩花生,期待着大丰收。不料,刚从地里拔出的花生还没来得及晾晒就赶上了接二连三的大雨。“花生最怕捂,不能用塑料布遮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被水泡。”眼看着就要颗粒无收,王娜欲哭无泪。

“没事,俺们帮你!”王娜万万没想到,同村的乡亲们纷纷主动登门,提出把自家房顶贡献出来当晾晒场的想法。一时间,院头村几乎家家户户的房顶上铺满了花生。王娜噙着泪花说:“在俺最难的时候,乡亲们待俺跟亲人一样,一次又一次地翻面晾晒,一颗又一颗地从泥里刨花生,挽回了重大损失,这恩情一辈子不能忘。”

每年11月初,王娜无论多忙都要挨家挨户给乡亲们送蔬菜。“头茬菜新鲜,有几个品种送几个品种。”如今,生意越做越大,王娜忙得团团转,与乡亲们见面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但她认为,亲自送菜这件事必须一直坚持下去。

王娜坦言,起初没啥雄心壮志,是乡亲们的恩情和扶持让她坚定了做大做强的决心。如今外出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他们与亲人聚少离多,甚至为了多赚点钱过年也不回家。一想到这些,王娜心里就发酸。

如何让父老乡亲不出家门也能发展?王娜走南闯北、外出学习,到哪都不忘寻找适合乡亲们的致富项目。前不久,她借着参加京津冀“蔬菜大会”的机会,“吆喝”起乡亲们种植的大棚黄瓜。“俺虽然不种黄瓜,但村里有一部分乡亲种,他们挣钱了,俺也跟着高兴。”

月月有工资 年年有分红

如今,院头村及周边村的300多位村民都是王娜农场的“上班族”,月月领工资。“俺在农场干些除草、浇地的活儿,一天一百块,几年下来,挣了十多万呢。”在农场打工的王百岁原本是村里的贫困户,成为“上班族”后,他的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采访中,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向记者说着自己的收入。“除了工资,还有两个大头儿。”一是平均每年每亩地800元的流转费。目前,全村近一半土地都流转给了王娜的农场,土地流转费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二是股金分红。众城农业下属的俪景粮棉专业合作社年终按照成员出资和交易量从利润中提出60%用于股金分红,连乡里365户贫困户也都有这笔收入。

采访接近午时,农场的工人们准备下班。王娜赶忙把从大棚里摘出的芸豆送给大伙儿。在她心里,这些乡亲不是工人,而是亲人。

本报记者 金莉莉/文 王耀/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