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想要读《风声原著》,的确是因为看了电影《风声》仅仅呈现的“东风”部分而极度不满足,看似完整的结尾,却仿佛是一只不停挠人心的毛茸茸猫爪,让人寝食难安。

(一)东风

上部东风,正是电影《风声》所着力表现的“谍战”内容,因为这是最容易搬上荧幕、进而改编出彩的部分,但如果你仅仅将书看作是电影的延伸,那就大错特错,因为在谍战的背后,不断被考验的其实是根植于每个人深处的人性。

就拿其中最为经典的武田为李宁玉“量体”的片段来说,之前其实并不太理解为何她会如此崩溃。仅仅测量身体器官的尺寸,就能彻底摧毁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后来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说什么时候让你感觉自己备受侮辱,一个孕妇的答案获得高赞:

“待产的时候,就像一只待宰的猪一样,毫无尊严!”

现在想起来来,这两个情景何其相似,电影中武田头戴口罩,一双白手套,拿着各种冰冷的器械在女性身体上,进行一丝不苟的测量、登记与研究,将器官与人体从象征意义上进行剥离,无疑是对于人性最大的侮辱,尤其是女性知识分子!

相传李冰冰当时为了演绎这段情节,硬是拍前喝了半斤白酒才鼓起勇气,而全程不选择替身,也正是为了向真正的女英雄致敬,但即便如此做好了心理建设,也哭了很久才恢复过来。不难想象当时的李宁玉经历了何种绝望,然而绝望之中却始终不曾熄灭希望之火。

希望之火,就是那具隐藏了情报、要被送出去的尸体。

(二)西风

对于喜欢密室游戏以及逻辑推理的人来说,相较于东风,西风可能才是精彩的开始,因为正如古语有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随着不同叙述者视角的转变,一切既定的想象被推倒重来,读者能够享受到另外一种“反转”的快感,这一点也藉由“东风”与“西风”的天然对立暗示出来。

看完东风的我们轻而易举地接受了情报是由那具尸体所传递出去的设定,不料当事人顾晓梦却突然跳出来,给了自以为了解了全部真相的我们狠狠一巴掌。原来,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便是尸体也根本无法通过严密的检查。而真正送出情报的,却正是顾晓梦,这个重庆军统安插在汪伪组织里的卧底!

很难想象,李宁玉与顾晓梦两人曾各自为了自己的信仰,或狡辩、或撒谎、或威胁、或示弱,只为拼命完成各自的任务。这一幕让人不禁想起一句话:“往往最了解你的,不是朋友,而是你的敌人”,用顾晓梦的话说,这是一念之间的同情,更带着一种成人之美的心理。

都说同行相轻,可当你真正出色到极致时,最欣赏、最敬重你的,也恰恰是你的同行。

我相信这个反转虽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很多人都能理解这种来自敌人之间的惺惺相惜与互引知己,在历史上男人居多,如诸葛之于周郎,但女人之间却往往更令人动容,因为更易受到感性支配的她们能做出惊天之举,必然已在胸中激荡起万种惊雷,却又在表面被悄悄抚平,不露痕迹。

这一点,正如西风的结尾,得知真相的麦家沉默了,选择保守秘密。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真相有时候并没有那么重要。

(三)静风

当然,如果你看过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就一定能明白为何在东风、西风之后,还有一个静风了。因为如果采取“罗生门”式的讲述方式,就必须得有二者之外第三方的视角。然而,谁能料到这对于读者而言又将是一次推倒重来,用麦家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喜欢对一个故事颠三倒四地写”。

总体而言,在经历了东风与西风的凛冽之后,静风读起来就能稍微轻松一些,它更像是对前两个故事以及其中人物的丰满与充实,但却唯独始终没有解开事实的真相。因为,当东风的讲述者潘老与西风的讲述者顾晓梦碰撞时,随着潘老情绪失控、突发心脏病去世后,秘密也随着而去。

真相如何?在书的后记中,提到这么一句话:“在风声中,历史的真相或曰真理,不是越辨越明,而是越辨越缠绕、越浑浊。” 这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认为是有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与真理的。

但作者麦家的反驳却让人深思:“不是真相或真理越辨越浑,而是多了视角,多了切面”,换言之,麦家的意思中,真相其实并不存在,或许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他举了巴尔扎克“要跟历史书对着干”的例子,认为对历史而言,不同的声音与怀疑的眼光才是最重要的内容。

总体而言,《风声》描绘得是历史的大绝望,但也正如麦家所言,这黑暗只是一块磨刀石,只会将人打磨得更加锋利!纵观《风声》三个部分,历史的真相在西风、东风互相倾轧中盘旋而上,最后消失于天际,如何才能明晰过往、不再风中凌乱?唯有等待风停雨止,也就是静风来临之时。

喜欢烧脑推理的朋友,点击上方链接购买,比电影更加精彩的原著值得一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