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11

#中国足协4

#中性名改革1

"

河南建业,洛阳龙门。

2021年,26年4个月的河南建业结束了。

胡葆森说:"我们还得养着他,但他已经不再跟我们姓。"

"

B号检录台

1.割裂

部分建业球迷在俱乐部的门口拉起了横幅,横幅上写着:耻辱!你们是河南足球的叛徒!你们掠夺了18年坚守的梦想与信仰!

对于河南建业来说,变成洛阳龙门无疑是很"痛"的决定。

至少对于实打实投资了26年零四个月的胡葆森来说,河南建业这四个字不亚于自己的亲人,即使他是一个商人也不例外。

球迷们的过激反应到在情理之中,但俱乐部正在因一个名称的变更陷入三方割裂的局面。

其一,情感上的维系被撕裂。河南建业变成洛阳龙门,去掉的不止是建业还有河南。对于大部分河南球迷来说,从一个省到一个市,这是一次降格。

就像胡葆森自己也无数次提起的那样,河南建业代表的是一种"河南精神",当这样的传统已经被绝大多数人认可时,这样的降格从情感上是极难被接纳的。

其二,不改就"不见"。按照中国足协关于俱乐部名称去企业化的相关规定,不改,将无法通过中国足协的联赛准入标准。

对于河南建业来说,"建业"两个字是最重要的标签。当俱乐部确定无法保留建业两个字的时候,只能追求利益(政府支持)最大化。

其三,去商业化变成了追商业化。俱乐部经过与郑州、洛阳等地方政府沟通,选择了洛阳作为前缀,这毫无疑问与足协政策制定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洛阳市政府给了更好的政策优待,所以俱乐部选择洛阳,那么当洛阳不再需要一家足球俱乐部作为标签时,俱乐部又该去哪里?

自然是换到下一个愿意给予优待的地区。

洛阳龙门也可能变成许昌xx、新乡xx、开封xx、平顶山xx。这种原本以去商业化为目的的行为很快就变成了趋商业化的行为。

2.足球的本质

足球的本质是什么?是一门生意,一门可以形成产业的生意。

所有进入这里的投资人本质上都是利益为先,情怀也要在企业足够庞大时再谈。

可这一次去商业化的更名行为就是将俱乐部的属性完全更改,无异于阎世铎当年对足球定性的"社会公益性事业"。

资本的疯狂自然要约束,如果不加干预就会产生一个"资本为王"的巨大泡沫,而泡沫总会破碎的。

可约束的同时,还要给资本以持续投入的空间,中国俱乐部价值最大的不是球员也不是球市,而是俱乐部的招牌,也就是所谓的冠名。

对于极少数几家国企、大型企业来说,这个冠名的更改无伤大雅,因为他们背后的体量早已告别了用足球作为移动广告牌的需求。

转播费分成是大锅饭,球衣开发打包卖给了耐克,耐克的设计营销大家也看在眼里,除了死忠球迷没人会因为设计去购买哪怕一件球衣。

本赛季的门票收入为0,即使以前也只能说是聊胜于无,毕竟每场比赛在安保方面的投入就是一笔巨大开销。

建业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们不像申花、泰达、国安一样早已这几个字所包含的把商业化标签剔得七七八八;又不想鲁能、恒大、万达一样已经不在乎冠名带来的商业利益。

他们坚持了26年零4个月的带来的收益是相辅相成的,既带动了企业发展也帮河南守住了一块足球阵地。

但现在又要建业投入,又要让他们改名。那就只能去找能帮助俱乐部弥补这份收益差的地方,毕竟,胡葆森真金白银的扔进去,不能连个听响的权利都没有。

3.文化与百年俱乐部

中国足球的文化是个极度"虚伪"的词,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文化底蕴深厚;七百多年前就有了"蹴鞠"这项运动,运动由来已久。

可足球是个现代运动,是1863年10月26日在英国兴起的现代运动。

错综复杂的近代史里,欧洲足球的发展同样经历了各种问题,但经过时间的调和足以形成一套体系。

可中国足球的职业化改革满打满算也就26年,别说文化,连最基本的资本和行政权力之间的冲突都从来没有真切的解决过。

于是舍本逐末的强行要求存在于足球中的资本遵守他们制定的游戏规则,球迷的感情不算文化、俱乐部的长期投入不算文化,挤压出来的文化,也能叫文化?

足协大概忘了一件事,也许在中国足球这个体量里企业们需要听话。但他们也有可以不听话的方式——不玩了。

归零重启是个好事吗?

就像1994年突然开启的职业化,2004年高调开启的中超,乍一看都是惊天动地的变革,也不过是历史反反复复的重播罢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