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房子到底够不够居住?对于这个考验灵魂的问题,似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留在农村生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偌大的房子此时也只能被迫搁置,而部分土地被转卖为宅基地的现象证明房子供大于求;对于工薪阶级来说,一二线城市成为主要聚集地,庞大的住房需求背后的供地结构薄弱,房价也是水涨船高,好的房子更是一房难求。但对于那些中层水平的地区,此时就显得很尴尬,人口格局不稳定,总能被周边城市分流,最后市场终究成为两极分化的结果。但事实上网上流传一句话值得大家参考,那就是我国房子足够30亿人居住,不仅仅局限于商品房,更多的是小产权房、自建房等,平均下来人均面积接近39平方米。

也许从数据上来看缺失真实性,但也间接反馈住房过剩的现状。本质上来说,近些年楼市一路高歌的背后无非就是3重因素,人口、政策、金融缺一不可,如果站在这个角度上来看,房价走向似乎也有一定规律。例如在过去10年里,我国城镇化率由36.2%上涨至60.8%,核算下来约2.5亿人口进城落户,正是因为在这一股庞大的人口红利支撑下,上一轮调控房价翻倍上涨,特别是一线城市强化都市圈吸虹效应,部分核心地段房子涨幅接近10倍,例如北京三环以内、深圳深圳湾。

市场是模糊的,但数据却是实实在在的,据央行数据显示2019年城镇居民住房拥有率为96%,而杠杆率却高达60%。在人人有房的背后似乎幸福感正在消失,严格意义上来说一旦成为房奴,生活质量就开始受到影响。

但事实上对于这一点,无论市场低迷还是火热,调控政策始终处于高压状态,这一点在调控次数上得到淋淋尽致的体现。以时间轴来看,国家对楼市打压始于2016年,在经历多年努力下,整体格局在2018年有着明显变化,反观去年和今年随着多方位战略布局,一切伏笔都在开花结果,例如央行不再降息降准的背后开发商债务规模破千亿,有点成为最后一根稻草的感觉、去库存和棚改正式宣告结束。

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我们基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明年起,“首个贬值潮”或降临。本质上来说随着买房影响力弱化,市场行情价、挂牌价、成交价逐一阶梯式下降,与其说房价趋向保持平稳,还不如说越来越不值钱。

至于为何得出一个结论,其实并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在当前楼市多维度布局导致的。其中最关键因素就是住房资源出现结构性改变,2020年11月百城商品住宅库存量达到5.7亿平方米,同比上涨9%,峰值逼近6年前的6.2亿平方米。仅从这赤裸裸数据来看,佐证一个现实,那就是房子根本卖不出去。或许说除了一线城市,其余城市正在着急去库存,甚至周边城市也开始陷入焦虑,例如深圳东莞、北京燕郊。

其次间接因素就是市场预期发生本质变化。众所周知,自从监管部门出台“三条红线”后,几乎所有开发商正在处于自我求生存阶段,毕竟按照现在标准来衡量,除了国资背景开发商有能力扭转局势,其余开发商都是心有力而力不足。

结合以上2点,此时市场前进动力略显乏力,连开发商都开始大肆宣传打折促销,此时房子难道还奇货可居吗?若再联想消费群体购房意愿的下滑,房价下行早已成为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货比三家、坐等房东降价极有可能本轮调控的常态之事。

而在这关键时刻,连续6年“神预测”房价走向的社科院再次发声,12月21日社科院发布《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20-2021)》,报告中对于2021年楼市做出以下预测:一是2021年全国房价均值涨幅5%;二是房产税在十四五期间出台;三是房地产投资增速保持在7%左右。

总的来说,社科院的神预测必然基于实实在在的真实数据,但就以个人经历和所见所闻来看,明年房价上涨的概率并不大,北京市场连续多月低迷,上海降低落户限制,深圳加强调控背后平稳运行,连一线城市都如此,我实在想不到房价上涨的理由。退一万步说,除了刚需群体例如结婚买房、子女上学,又有多少人主动愿意接盘呢?

不管怎么说,这2类人应该保持清醒,那就是内心仍幻想炒房和持多套房的人。对于前者,市场横盘导致交易周期拉长,其金融杠杆翻倍增长,假如能承受此程度杠杆,又何必纠结炒房呢;对于后者,房子套数多已然不是优势,甚至有一定缺陷,房子卖不出去就是累赘,好的房子在于精不在于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