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戶端1月4日消息,2021年1月1日,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實施已滿五年。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調查發現,越來越多家庭進入“二孩時代”,他們的生活苦樂參半,養育心態也在悄然變化。相比起生二孩來說,他們發現養二孩更需要勇氣,而老人的幫助成爲他們最大的底氣。

“小小孫發燒三天了,日日夜夜,大家都很煎熬。孩子剛纔退燒了,趕緊錄製一段新年的祝福……”歲末年初,孫宏濤摟着女兒一起唱響《新年好》,配上動畫特效發到了朋友圈,幸福感幾乎要溢出屏幕。面對剛上初中的兒子和剛上幼兒園的女兒,年過五十的他坦言“比想象中要辛苦”,但從不後悔當初的選擇。

2021年1月1日,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實施已滿五年。越來越多家庭進入“二孩時代”,他們的生活苦樂參半,養育心態也在悄然變化。

70後家庭

雙非獨夫妻搭上末班車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挺打動我的,說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手足。”作爲70後,孫宏濤和愛人都不是獨生子女,對手足親情深有體會,“一直都希望讓兒子也多一個有血緣關係的伴兒,但之前因爲政策所限,遲遲未能實現。”

直到2016年1月1日,全面二孩政策讓孫宏濤眼前一亮,“還好,我們搭上了末班車,兄妹兩個差了9歲。”

2017年5月,女兒出生的時候,孫宏濤已經47歲,愛人也已經40歲,“典型的高齡產婦,好在她身體底子還不錯,從懷孕到生產都挺順利。”在孫宏濤周圍,做出這樣決定的同齡人寥寥無幾,“我的同學裏面,有的孩子已經上大學了,還有的孩子都工作了。”

相比起生二孩來說,孫宏濤很快意識到,養二孩更需要勇氣。“起初覺得養老大的時候好像沒什麼,其實是‘好了傷疤忘了疼’。”作爲心臟外科醫生,孫宏濤的工作向來辛苦,加班是常有的事,有時候半夜一個電話就會被叫走,“我愛人在醫務處工作,休完產假也又忙起來,必須有人搭把手纔行。”

孫宏濤嘗試請過保姆,但很難找到滿意的,“後來總算找到一個,結果過年回去以後就不再來了。”不得已之下,他們只能向老人求助,“說起來實在慚愧,孩子們的爺爺已經80歲,奶奶也有77歲,姥爺去世了,姥姥70出頭,年齡本來也不小了,可還是挺身而出,我們特別感激。”

女兒剛出生時,家裏格外需要人手,孫宏濤便把父母接過來,在兒子學校附近租了樓上樓下兩套小兩居,但考慮到房租壓力太大,再加上後來父母身體不好,沒有繼續住下去,於是在2019年秋天又搬到了位於石景山的家中,“雖然離學校和單位遠一點,但總算相對寬敞,更重要的是小區裏新建了個公立幼兒園,方便老人接送。”

3歲女兒穿上了“百家衣”

去年疫情以來,姥姥成了常住在這裏的主力軍。“上半年兩個孩子都在家,多虧了有姥姥幫忙,但也怕他們太吵,會讓老人受不了,我就想辦法把兒子帶出去。”由於疫情前期手術暫停,孫宏濤得以將重心轉移到家裏,“女兒還小,喜歡粘着媽媽,但我愛人比平時還忙,每天都要報數據,經常加班到半夜,格外辛苦。”

到了秋天,兒子升入初中,孫宏濤也恢復了原來的上班節奏。“每天早上六點半之前必須出門,這樣才能趕在早高峯前把兒子送到學校喫早飯。下午如果趕上我有手術,還要讓愛人去接。”兒子上初中後,孫宏濤明顯感覺到學業壓力陡增,“我輔導英語,愛人輔導數學,但多頭作戰精力分散,還是容易焦慮。女兒不生病的話還好,要是趕上女兒生病,又操心兒子學習,就會分身乏術。”可惜,怕什麼來什麼,“女兒入園以來,已經病了好多次,全家人都很煎熬。”

病好以後送去幼兒園,孫宏濤發現也並不輕鬆。“幼兒園需要家長配合一起做手工或者表演,別看我一把年紀了,也還是要跟年輕爸媽們一起完成。”提起這些,孫宏濤有些哭笑不得。憑藉自己的醫學背景和營養學背景,他還當上了女兒所在班級的伙食委員會主任。

在女兒的養育中,孫宏濤的心態要放鬆許多。“親戚朋友送來不少以前的玩具和衣物,女兒就這麼過上了穿‘百家衣’的生活,不像兒子小時候那麼講究。”孫宏濤覺得,對女兒有種隱隱的虧欠感。不過,在他的朋友圈裏,乖巧可愛的女兒時常亮相,“總的來說,還是有苦也有樂的。”

他明白,當前的歲月靜好是一種極其脆弱的平衡狀態,“如果沒有老人幫忙,我們的節奏會一下子亂掉。”等再過兩三年,孫宏濤一家或許又要轉移陣地,“到時候女兒也去西城上小學,還是會重新在那邊租房子。”

85後家庭

老人讓小兩口有了底氣

晚上11點多,小涵加完班回到家,5歲的女兒和1歲的兒子早已熟睡。“年底事情多,平時稍微好點,但也要到八九點,孩子哄睡基本要靠老人。”在街道辦事處工作多年,小涵一直是個大忙人,“老公在國企上班,也經常有應酬或出差,同樣指望不上。”

儘管如此,小兩口還是從一開始就做好了生二孩的準備。“我們兩個都是85後的獨生子女,想讓孩子以後不那麼孤單。”從萌生想法到付諸實踐,雙方老人的支持讓小兩口有了底氣,“奶奶和姥姥可以輪着來,剛好奶奶是老師,很會帶孩子,讓我們省了不少心。”

2019年10月,女兒上幼兒園不久,兒子呱呱墜地。考慮到兒子剛出生離不開媽媽,小涵便跟女兒商量,每週陪她睡一天,“可沒過多久,就變成了每週兩天,再到每週三天。”令小涵無奈的是,有時剛好不容易把兒子哄睡,結果又會被女兒吵醒,最終只能硬着頭皮再把兩個人一起重新哄睡。

“女兒終究也還只是個上幼兒園的孩子,以前又都是全家圍着她一個人轉,現在有了弟弟,心理上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小涵記得,生完兒子從醫院回去那段時間,女兒的情緒波動格外明顯,“會主動跟我說,也不知道爲什麼,有了弟弟以後,就更愛媽媽了。有時候甚至撒嬌說自己比弟弟還小,沒到一歲呢!”

爲了不讓女兒有太多失落感,小涵盡力擠出時間陪她,“包括上繪畫班、舞蹈班和口才班,還會帶她和小夥伴一起去遊樂場。”不過,這也意味着她不得不“趕場”,“週末先帶着兒子去早教班,回來以後無縫銜接,放下兒子就再帶女兒出去。”

倆娃窩在懷裏時最幸福

自從有了老二,小涵的個人時間變得更少,“晚上加班回去孩子如果睡了的話,能做點自己的事,其他時候就不敢奢望了。”然而,哪怕只是這段時間,也未必都屬於她,“有時候還要給兒子餵奶,自己太困,不知不覺就睡着了,臉也沒洗,牙也沒刷,連早上的鬧鐘都忘了定,最後還是被孩子給叫醒的,慌慌張張去上班。”

同樣更加忙碌的還有老人。“過去只有老大的時候,週末會給老人放假,讓他們出去逛逛,約朋友一起玩。但現在週末也經常離不開他們,老人也就很難再有假期。”相比之下,小涵發現受影響最小的是孩子爸爸,“始終都處在欣賞者的角度,會讚歎‘孩子真可愛!’然後抱一抱、逗一逗,僅此而已。至於洗澡、換尿布、陪玩、哄睡,基本就跟他無關了。”

小涵感慨,老二出生以後,花錢方面也謹慎許多。“當年老大報早教班,覺得理所當然,但到了老二這裏,家裏人一致不同意再報。糾結再三,最後也只是報了個30課時的小課包。”不過,小涵覺得自己的內心在不斷強大,“過去老大發燒的時候,體溫一上38.5度,就趕緊給喫退燒藥,或者立馬想到要去醫院,但現在老二發燒就沒那麼慌張,會首先考慮在家觀察一下,如果精神狀態還好,就以物理降溫爲主,扛幾天就過來了。”

對小涵來說,最幸福的時刻莫過於兩個孩子一左一右窩在自己懷裏,“那種感覺真是太美妙了!”在全家的努力下,小涵欣慰地看到,女兒已經接受了弟弟的存在,“雖然搶玩具的情況在所難免,但還是能看到越來越多有愛的畫面。比如弟弟剛學會走路的時候,姐姐會張開雙臂對弟弟說:‘來,姐姐抱!’”那一刻,小涵的心被暖化了,“別看老大還小,但已經有了長姐風範。”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原題爲《調查 | 全面二孩政策實施滿五年了,二孩家庭過得怎麼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