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21年金融科技九大“猜想”

2020年,金融科技蓬勃發展同時,也遭遇跌宕起伏。

一方面大量智能新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令金融+科技的融合日益緊密,創造出一系列全新的場景與業態;另一方面監管部門對金融科技業態的監管日益趨嚴,令金融科技面臨日益嚴峻的合規運營挑戰。

在強監管時代來臨、疫情觸發非接觸金融業態全面興起、智能科技+金融持續全面融合的共振下,2021年國內金融科技產業將何去何從,倍受業界關注。

記者採訪多位金融科技資深業內人士,描畫出2021年金融科技產業發展九大“猜想”。

猜想一:強監管時代來臨

去年底,金融監管部門對未來金融科技業態的監管,給出明確的“紅線”:一是堅決打破壟斷,糾正、查處不正當競爭行爲,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二是堅持所有金融活動必須依法依規納入監管,堅持金融業務必須持牌經營,堅持對各類違法違規行爲“零容忍”;三是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依法保護產權,弘揚企業家精神,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增強我國金融科技企業在全球的核心競爭力。

在多位受訪金融科技資深人士看來,2021年,相關部門將圍繞上述監管原則,落實一系列監管措施。

1、對金融科技業態很可能採取功能監管,所謂功能監管(functional regulation),即根據金融活動性質進行監管,對相同功能、相同法律關係的金融產品按照同一規則接受一致監管。以互聯網聯合貸款業務爲例,只要是從事相關互聯網聯合貸款的機構,無論是提供資金方,還是風控模型提供方,或是獲客渠道方、技術支持方,都得納入統一的監管框架裏,且對整個互聯網聯合貸款業務各個操作環節需做到穿透式監管,從而杜絕其中的監管套利與規避監管行爲。

2、強化金融科技業態的行爲監管,當前,不少互聯網金融科技平臺存在產品銷售誤導、廣告宣傳誇大其詞等行爲,比如在貸款利率方面通過文字遊戲隱藏“高利率”真相,在產品宣傳方面刻意隱瞞其他的收費項目,對此相關部門將對各類互聯網金融產品的推介與宣傳採取從嚴監管,切實遏制產品虛假宣傳行爲,維護消費者的金融權益。

3、落實對金融科技平臺的審慎監管。對於銀行,目前全球金融監管部門通過對銀行設立資本金、流動性、壞賬報備等監管要求,有效防範銀行經營風險爆發所衍生的儲戶利益受損。但對金融科技平臺,這些監管要求依然空白,導致金融科技平臺的審慎監管體系缺乏。

目前,很多互聯網平臺拓展互聯網存款、互聯網貸款、互聯網理財、互聯網資產管理、互聯網券商等業務,實則起到存款、投資、貸款等銀行職能,因此基於審慎監管的考量,相關部門也有必要對涉及存款、投資、貸款的金融科技平臺落實資本金、壞賬撥備等監管指標,有效杜絕其經營風險所衍生的投資者利益受損。

多位金融科技資深人士透露,他們正密切關注螞蟻集團的業務整改具體措施與進展,包括市場傳聞螞蟻集團正打算將大部分在線金融業務納入一家金融控股公司,從而接受《金融控股公司監督管理試行辦法》全面監管。以此爲鑑,未來涉足互聯網存款,貸款、理財、證券、資產管理等業務的其他互聯網平臺可能會紛紛效仿其做法,實現所有金融業務持牌運營與接受監管。

4、全面落實消費者權益保護。隨着一些金融科技平臺依託資本擴張與市場地位實現“壟斷經營”,不少消費者的金融權益的確受到侵犯,包括他們在獲取互聯網金融服務時,不得不授權提供大量個人隱私信息;他們在獲取互聯網消費貸款產品時,因金融科技平臺的某些算法技術,只能選擇金融科技平臺優先安排的產品,導致自身產品選擇權被削弱;在獲取互聯網金融產品的便捷服務同時,很多產品風險條款刻意被放在不起眼的地方,導致消費者存在產品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因此多位金融科技平臺資深人士指出,2021年相關部門將對金融科技平臺侵犯消費者權益的違規行爲採取從嚴監管,因此2021年可能會觸發衆多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全面整改。

猜想二:“全球化”再啓

隨着全球疫情形勢依舊嚴峻,非接觸生活與非接觸金融服務業態將在越來越多國家興起,無形間賦予中國金融科技產業巨大的“全球化”空間。

多位第三方支付機構高層向記者透露,目前不少海外跨境電商平臺正在積極聯繫國內第三方支付平臺,希望後者能輸出基於智能金融科技的跨境高效資金結算與配套金融服務(包括供應鏈融資、匯率風險對沖等)運營系統及技術解決方案,從而提升他們的跨境電商支付結算、中小企業配套金融服務能力。

然而,由於疫情原因,相關技術人員無法前往境外,目前雙方主要通過遠程視頻等方式,圍繞技術輸出與共建智能系統開展積極溝通。

他們指出,一旦2021年疫情形勢好轉且相關條件具備,他們會迅速派遣相關技術人員前往海外,幫助海外衆多跨境電商平臺落實各類智能金融科技運營系統(比如跨境高效資金結算與配套金融服務)。因此,2021年很可能成爲中國金融科技“全球化”再啓的新元年。

猜想三:央行法定數字人民幣正式投放使用

2020年12月31日,“福田有禮數字人民幣紅包”新年促消費活動正式開啓,這是繼2020年10月“禮享羅湖數字人民幣紅包”之後,深圳開展的第二次大規模人民幣紅包測試活動。兩天前,數字人民幣北京冬奧試點應用在北京地鐵大興機場線啓動,標誌着北京圍繞冬奧會場景推進數字人民幣試點取得階段性進展。

12月初,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餘偉文表示,目前香港金管局正與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研究使用數字人民幣進行跨境支付的技術測試,並做相應的技術準備。

此前,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與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成立上海金融科技公司,逐步實現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和技術研發中心落地。

隨着央行法定數字人民幣(DECP)的應用場景試點“多地開花”且收效良好,2021年央行很可能會在某些城市率先啓動DECP使用。

一位熟悉數字人民幣研發進展的銀行IT部門主管向記者表示,當前央行法定數字人民幣應用推廣所面臨的諸多技術障礙已得到妥善解決,一是數字人民幣支付結算系統的穩定性與交易處理清算效率已得到明顯提升,足以滿足日益頻繁高發的數字人民幣交易量;二是通過技術手段有能力規避雙花問題等道德風險,即在雙離線支付環境下,有人趁着數字人民幣尚未劃轉出去,拿這筆數字人民幣二次消費;三是儘管數字人民幣缺乏利息收入,但銀行與合作商家正在溝通推出某些具有優惠購物力度的數字人民幣支付活動,吸引更多民衆使用數字人民幣。

他認爲,若相關部門在未來一段時間藉助新的應用場景試點,確信相關運營系統足夠穩定且支付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不排除會在2021年小範圍正式將DECP投入使用,2021年將成爲央行法定數字人民幣真正面世的“元年”。

猜想四:基於隱私保護的共享智能技術崛起

隨着越來越多銀行積極推進開放銀行戰略,以及金融科技平臺積極整合各類場景擴大業務範疇,金融與場景在密切合作過程,如何有效保護客戶個人數據信息安全,儼然成爲金融科技面臨的新挑戰。

尤其是相關部門正積極落實消費者權益保護,將用戶信息違規獲取、濫用、違規買賣作爲重要監管工作,同樣給金融+場景、金融+生態的數據合規共享提出更高的要求。

記者多方瞭解到,目前不少金融科技平臺正在研發基於隱私保護的共享智能技術,即金融機構與場景方在保護各自用戶數據隱私的前提下,通過多方信息融合學習與安全聯合多方價值信息,從而實現多維度數據融合,作爲彼此在數據合規應用情況下,合作拓展場景金融的重要驅動力。

一位金融科技平臺風控總監舉例說,比如在互聯網消費貸款合作領域,場景方與金融機構各自提供一位客戶(隱去個人實名身份等隱私信息)的行爲特徵,比如他喜歡晚上10-11點網絡購物,平時喜歡在下午2-3點外賣點一杯星巴克咖啡等,在隱私保護的共享智能技術驅動下,金融機構(或場景方)通過自身多維度數據融合科技,發現自己有個客戶A似乎“符合”上述行爲特徵,因此再借助更多維度的大數據分析進行比對,確定對方提供的客戶行爲特徵是否與客戶A高度吻合,最終精準瞭解到“客戶身份”。

“如此做法的好處,一是確保金融機構與場景方在場景+金融合作方面實現了信息共享的合規操作(不存在泄露個人隱私數據),二是金融機構(或場景方)藉助自身的多維度數據智能分析技術,自力更生精準判斷客戶身份(不存在個人隱私數據信息泄露與違規買賣),就能有效地給予互聯網貸款精準風險定價,避免貸款利率定價偏高等侵犯消費者權益行爲發生。”他指出。隨着2021年相關部門將採取從嚴措施保障個人隱私數據信息安全,基於隱私保護的共享智能技術勢必在開放銀行、場景金融等領域獲得廣闊發展空間,甚至成爲場景+金融,金融+生態閉環的標配技術。

猜想五:區塊鏈+金融“互聯互通”不是夢

儘管區塊鏈技術篷勃發展,但其形成的不同區塊鍊形態導致技術標準不盡統一,導致不同區塊鏈在數據格式、接口開放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令部署不同區塊鏈技術的金融機構在區塊鏈數據信息交互方面變得相當困難,很大程度影響到基於區塊鏈的票據融資、供應鏈金融、貿易融資業務審批效率與資金投放速度,無法快速響應實體經濟的金融服務需求。

跨鏈技術的日益成熟,很可能在2021年徹底改變這種局面。所謂跨鏈技術,就是不同區塊鏈技術形態上的企業數據、接口形式實現“互通互聯”,令金融機構即便使用不同區塊鏈技術形態,也能實現企業信息與業務數據的高度互聯互通,從而大幅提升產業鏈上下游各個企業的票據融資、供應鏈金融、貿易融資審批效率與資金投放速度。

一位參與跨鏈技術研發的區塊鏈技術研發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一些歐美大型銀行已在跨鏈技術應用研發方面取得不錯的成效,他們已將不同私有鏈上的企業信息“打通”,大幅拓寬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資金結算與供應鏈融資覆蓋面,令更多企業從中受益。

“目前這些歐美銀行面臨的挑戰,反而是跨鏈技術令供應鏈金融、貿易融資所覆蓋的企業日益增多同時,並沒有實質性地提升銀行放貸效率。”他告訴記者。因此有些跨鏈技術研發公司建議歐美銀行在跨鏈技術應用同時,在不同行業上下游供應鏈場景企業之間發行專屬數字貨幣,作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高效融資與資金結算的某種“憑證”,但歐美銀行方面擔心發行類似加密數字貨幣可能會遭遇金融監管部門反對,遲遲未能“越雷池一步”。

猜想六:從2C向2B延伸,塑造產業互聯網新格局

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驅動下,越來越多金融科技平臺注意到,金融科技不僅僅有助於激發人們的消費潛力以促進實體經濟快速復甦,也能賦予傳統零售企業與製造企業更強大的業務拓展活力。這令金融科技在產業互聯網、產業數字化大浪潮下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畢竟,它一面打通更多消費場景與消費業態,讓消費金融成功嵌入更豐富的消費場景,服務越來越多實體企業快速發展,一面大幅提升消費企業、製造企業的獲客引流與運營服務能力同時,賦能企業數字化運營,進而爲實體企業拓寬融資渠道。

記者多方瞭解到,2020年起,不少金融科技平臺正加大產業互聯網、產業數字化的佈局與投入,一邊連接金融機構資金,一邊連接消費類場景,一邊賦能實體企業數字化運營與獲客導流運營能力,從而幫助企業不斷擴大業務規模與產品銷路,實現產業數字化與金融科技的高度融合。

可以預見的是,經歷2020年的業務鋪墊與技術儲備,2021年金融科技與產業互聯網的融合,將進入全面爆發階段。

猜想七:新一代智能金融技術全面普及

去年9月底,螞蟻集團邀請全球頂尖專家學者共同頭腦,所形成《2021十大金融科技趨勢 頂級專家前沿趨勢預測》研究報告(下稱《報告》)顯示,20201年多項全新智能技術的興起,將對金融業態構成巨大影響。

首先是時序圖計算。在金融科技領域,正出現越來越多的高科技欺詐行爲,令金融機構的反欺詐風控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這無形間催生時序圖計算科技的全面應用。所謂時序圖計算的數據構建,將從單一金融行爲數據,走向跨行業多維度異構數據;從單一時間切片的圖數據,走向基於時序的圖數據。 

因此在金融風控決策方面, 時序圖計算能幫助金融機構實現秒級的羣組關聯決策能力,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同時,將非結構化的數據結構化,用以理解分析當前信貸風控決策機制可能存在的巨大漏洞(被欺詐方捕捉利用騙貸),並進行風險預警等。

其次是知識圖譜與多模態學習技術。在傳統金融機構,諸多業務處理依然存在流程複雜,需要大量人力審覈投入且人工成本高等問題。知識圖譜、多模態機器學習、共享智能等關鍵核心技術的引入,將有效解決上述痛點,以智能保險服務爲例,基於知識圖譜與多模態學習的智能覈保、智能理賠等科技應用,將進一步提升保險業自動化程度,降低人力審覈投入,提升用戶體驗。

第三是自動因子發現的機器學習。不同於以往人工設定的因子參數,基於智能科技深度學習模型所形成的自動因子,可以同時探索用戶的金融行爲和外部生活類關聯數據,也能比基於人工經驗的用戶行爲特徵分析模塊提供更多有價值的決策信息。《報告》認爲,未來5年,基於自動因子發現的機器學習技術將在各類金融決策場景全面普及。

猜想八:比特幣波動加劇?

2021年初,比特幣依然延續強勁上漲態勢,截至1月4日早盤,比特幣一度漲破33000美元/枚,這令不少受訪區塊鏈技術研發機構人士認爲,隨着比特幣在華爾街主流機構的接受程度持續提升,2021年比特幣很可能在劇烈波動中迭創新高,甚至突破5萬美元/枚。

不過,越來越多華爾街投資機構對不斷創新高的比特幣給出風險警示。

海投全球CEO王金龍向記者表示,儘管不少華爾街投資機構將比特幣媲美黃金,但高盛等大型金融機構依然認爲,比特幣可以與黃金共存,但無法取代黃金。因爲黃金通過漫長時間的考驗,才令金融市場接受其具有抗長期通脹的能力,但比特幣誕生時間尚短,沒有經歷漫長時間與多輪經濟週期考驗,尚無法證明自己的長期抗通脹能力,就這個角度而言,比特幣依然是更具投機屬性的一種投資工具。

王金龍分析說,儘管很多人紛紛看漲2021年比特幣在震盪中迭創新高,但就政策監管而言,加密數字貨幣投資依然面臨較大的合規風險。目前加密數字貨幣在美國不算是主流貨幣或投資產品,且沒有相對完善的監管機制。但可以預見的是,各國會陸續對加密數字貨幣投資交易採取較嚴監管措施,包括對其反洗錢的監管,以及潛在的逃稅監管等,這導致很多投資機構仍然難以認爲比特幣屬於合法投資。此外,比特幣的市場波動風險必須被高度重視,其實比特幣的價格波動性極大,它一年可以跌約80%,一年又可以漲至少2-3倍,且很多比特幣交易允許高槓杆投資,因此其價格大幅波動很容易導致爆倉風險出現,其實是一種高風險投資行爲。

華爾街大空頭、投研機構Rosenberg Research創始人羅森伯格(David Rosenberg)也表示,當前比特幣是巨型泡沫。

“比特幣在如此短時間內的急速上漲走勢,對任何證券投資品種而言都是極不正常的。”他強調說,這意味着比特幣已成爲當前資本市場的最大泡沫。

猜想九: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成敗”就在2021

對衆多金融機構而言,2021年將是他們數字化轉型能否成功的關鍵一年。

一方面,2020年疫情衝擊所帶來的遠程視頻盡調、遠程在線簽單、遠程會議溝通等科技興起,讓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進程大幅提升並呈現日益顯著的降本增效成果,可以預見的是,越來越多券商、信託、財富管理機構還將在2021年投入大量資金資源加碼數字化轉型,並將數字化轉型作爲企業未來發展的一大核心競爭力;

另一方面,科技+金融的全面融合發展,也令越來越多金融機構高層意識到,再不擁抱科技提升客戶服務體驗與產品風控運營能力,自己很容易在智能時代被淘汰。

多位正涉足數字化轉型的財富管理機構高層向記者透露,當前公司整個運營團隊都深刻意識到,若財富管理機構不具備高端的數字化能力,無法及時滿足客戶需求,那麼將很難有客戶願意把財富交給他們打理。對財富管理機構而言,通過科技化與數字化,實現KYC(瞭解你的客戶)、KYA(瞭解你的受衆)、KYP(瞭解你的產品)高度匹配顯得極其重要。

不過,無論是財富管理機構,還是正在加碼數字化運營的券商、信託等金融機構,都面臨數字化轉型的三大挑戰,在渠道端,需實現數字化流程管理同時疊加線下專業投顧服務,滿足高淨值客戶深度資產配置服務需求;在產品端,務必做到產品篩選能力、投研能力、產品存續管理的數字化;在客戶服務端,需充分用好大數據技術對客戶需求進行分層,提前觸達與理解不同類型客戶需求,以差異化產品服務實現財富、資管、投資的深度協同。

因此,2021年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路徑將呈現百花齊放格局。比如部分財富管理機構與大型IT服務商合作,以混合雲技術搭建數字化運營中臺,從而將傳統線下業務流程悉數搬到線上,通過業務數據化與流程數字化,大幅提升業務操作效率與產品定製化能力。

也有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聯手數據服務商,對底層資產實現數字化智能管理,即藉助AI算法建立包括資產體檢 、交易診斷、風控防範、資產估值監測的數據大腦平臺,實現投前項目評審標準化,投中穿透式監測、投後立體化管理,從而增強底層資產投資管理的透明度,在博取更多投資者信任同時優化自身大數據風控能力。

此外,多家券商信託公司都在積極引入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和大數據等最新技術,從而搭建全新的智能風控系統,進而整合內外部數據,藉助專家經驗和AI模型,打通投前、中、後、資金、產品、售後各個環節,實現全品種線上覆蓋,全流程封閉管理,全風險智能管控,全場景辦公支持的智能化資產管理和風險管理等多項功能,助力風險管理水準全面大幅提升。

“到底是哪種數字化轉型路徑最終能令金融機構完成蛻變,進而適應智能時代的業務發展趨勢,我們仍在密切觀察。可以預見的是,部分金融機構會因數字化轉型路徑選擇出錯、或數字化轉型落實不力而被淘汰,部分金融機構則藉助數字化轉型與全面推進智能服務後來居上,成爲新的行業翹楚。”多位金融機構高層認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