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科主任與“眼科茅臺”醫療糾紛的背後 折射的是愛爾眼科瘋狂併購的“後遺症”

1月4日,急診科主任與愛爾眼科之間的“口水戰”再度升級,導致後者股價暴跌。

急診科主任與“眼科茅臺”醫療糾紛的背後 折射的是愛爾眼科瘋狂併購的“後遺症”

製作人:王尊君

來源:國際金融報

早間,愛爾眼科在官方微信公衆號回應稱,“艾芬手術過程順利,無併發症,且其屬於超高度近視,是視網膜脫離的高危因素。經覈查,其右視網膜脫落與白內障手術無直接關聯。”

下午,針對上述回應,艾芬則在其社交平臺直言,“(愛爾眼科)避重就輕,混淆視聽,管理混亂,推卸責任。”並指出,“我有理由懷疑:愛爾(眼科)在趨利,因爲眼底變性治療很便宜,而白內障手術則需要2.9萬元。”

艾芬表示,她曾於12月29日就眼部病情與武漢愛爾眼科醫院副院長王勇通話,其表示術前有進行眼底檢查,但僅檢查了眼底中央,未檢查周邊,屬於檢查不徹底。同時,該院長表示,若檢查徹底後發現了眼底變性,則會結合眼底變性的治療情況後再決定要不要以及能不能做白內障手術。

1月4日,愛爾眼科以接近跌停的價格開盤,隨後有所回升。截至收盤,該股報收於68.22元/股,跌幅8.91%,最新總市值達2812億元,較前一日市值蒸發了275億元。

事件回顧:醫療糾紛孰是孰非?

12月30日,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艾芬通過社交平臺發佈了《再見2020》一文。她表示,“年頭僥倖躲過了病毒的侵犯,卻在46歲生日的第二天沒能躲過視網膜的脫落,右眼近乎失明。”

據瞭解,她於2020年5月26日在武漢愛爾眼科醫院進行了右眼白內障手術。約5個月後,即10月23日出現右眼視力下降的情況,10月24日至醫院檢查發現右眼視網膜脫離。

天眼查APP顯示,武漢愛爾眼科醫院是上市公司愛爾眼科旗下的全資子公司之一。後者爲國內專業的眼科連鎖醫療機構,素有“眼科茅臺”之稱,主要從事各類眼科疾病診療、手術服務與醫學驗光配鏡。

2020年12月31日,愛爾眼科股價創下歷史新高,並突破3000億元門檻。然而,同日艾芬在社交媒體上發佈視頻,稱武漢愛爾眼科醫院在術前未對其進行全面的眼底檢查,使其錯過最佳治療時機,並進行了非必要的白內障晶體植入手術,導致右眼視力近乎失明。

隨後,武漢大學附屬愛爾眼科醫院在其官方微博進行了否認,表示該患者的術前檢查、手術和術後複查等各環節均符合醫療規範。1月1日,愛爾眼科表示,“已成立集團調查工作組,連夜趕赴武漢進行調查。”

對於本次事件,愛爾眼科董祕吳士君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們希望竭盡所能幫助艾芬女士解決眼部疾病問題,組織專家力量爲艾芬女士提供最大的支持和幫助。同時,希望與艾芬女士一道申請醫學會和相關部門的檢查和鑑定,獲得一個更加客觀和公正的答覆。”

上海地區某眼科醫院醫生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就整件事情而言,愛爾眼科對艾芬進行的‘飛秒激光+超乳+三焦點’手術確實存在醫療過度的傾向。不過,就艾芬眼睛狀況而言,視網膜脫落確實屬於正常的術後併發症。”

該醫生進一步指出,“很多地區民營眼科醫院的實力雖然不及大型三甲醫院,如北京的同仁醫院、廣州的中山醫院,但確實比普通的三甲醫院強一些,且運營及管理方面也比公立醫院好一些。不過,由於民營醫院的逐利性比公立醫院強,所以會出現爲了利潤放寬一些手術適應症的情況。”

千億市值背後的“暗雷”?

資料顯示,艾芬提及的白內障手術每年約佔愛爾眼科營業收入的20%左右。同時,在2018和2019年的年報中,愛爾眼科均提到了白內障業務轉型的貢獻。其中,艾芬所做的“高端多焦晶體”更是被作爲轉型案例提到,稱該項業務確保了白內障手術項目的穩定增長。

記者查詢發現,近年來愛爾眼科醫療糾紛事件不斷,而此次的艾芬事件並非個例。例如,貴陽市一起愛爾眼科醫院醫療事故中,患者雙眼失明,法院認定愛爾醫院承擔30%的過錯責任,醫院賠償患者經濟損失35.83萬元;2017年9月,湖南衡陽的趙某在愛爾眼科被診斷爲左眼角膜潰瘍後在該院接受手術治療,而2018年初,趙某被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醫生診斷爲“左眼已失明”,需進行左眼角膜移植手術。

在中國裁判文書網搜索,貴州省貴陽市、雲南省玉溪市、山西省太原市、甘肅省蘭州市等多地的愛爾眼科醫院有限公司都曾因醫療糾紛被患者告上法庭,並被判決作出相應賠償。有投資者認爲,這些醫療糾紛則是愛爾眼科瘋狂併購下的“後遺症”,即無能力掌控旗下所有醫院。

資料顯示,當前愛爾眼科旗下醫療機構數量已經超過600家,且有進一步擴展的趨勢。通過瘋狂併購,該公司上市11年來實現了業績與股價的雙雙增長。

2009年10月,愛爾眼科登陸創業板,彼時其營收還只有6.06億元。經歷了十年的擴張併購後,2019年度該公司營收已到達99.9億元,同期歸母淨利潤達13.79億元,其市值也從上市初的69億元增長到如今的近3000億元。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愛爾眼科作爲專科醫院,內生成長模式可能不符合其快速擴大規模的目標,因此通過併購快速擴大並無不可。但問題在於,快速併購擴張後總部對於各個醫院的管理是否能同步跟上,否則就很容易導致醫院管理失控。標的交割並不意味着併購的結束,後續還需完成對標的的整合,而愛爾眼科的問題恰恰就是在快速併購擴張的同時忽略了對併購後的整合和質量管理。”

醫療健康行業高級分析師陳喬姍則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補充道,管理團隊能否徹底貫徹總部的管理思想是公司掌控併購標的的關鍵因素之一。

對此,吳士君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公司從未有過‘瘋狂併購’。公司的併購始終圍繞戰略目標有序進行,並確保了醫療質量以及醫療標準的全面賦能。”

吳士君進一步指出,“作爲醫療機構糾紛難以避免,一直以來公司的醫療質量把控較好,某些標準甚至高於國家標準,所以事故率和糾紛率極低。同時,公司的風險控制體系也在不斷完善,例如投保醫療責任險等。實際上,絕大多數的醫療糾紛並非醫療事故,糾紛是溝通問題或服務質量引起的,做好溝通就解決,所以服務無止境。”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