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传承有150年了吧!它的目的是让大家乐,但是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有人物,有内容,有包袱。——马志明

以前写过一篇关于相声教育意义的文章,结果遭遇了许多网友的不理解和无端指责。说什么听相声就是为了乐,要接受教育去学校之类的话。

愚蠢的人总有愚蠢的说辞,搞笑的人总有搞笑的言论。

郭德纲在《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中说:相声必须具有教育意义,要由相声来宣传什么——这是大错而特错。这是灭绝人性的说法。

这种说法未免太过于极端和偏激,其后,郭德纲又用狗熊和京剧来例证,相声的教育意义就是一个伪命题的说法。许多人将此奉为圭臬,并且以此为指导崇尚着娱乐至死的特征,完全是大错特错的行径。

但凡是语言艺术,都逃不出一个目的——劝人向善

相声也承担着一定的教化功能,也是教育意义的具现。

全文突出的一个字就是“忍”,观众听完能乐吗,能笑吗,能带来欢乐吗?不尽然,倒是忍字能深入人心。庄稼人忍、文武官员忍、社会大众忍,最后的主旨不就是遵守仁义道德,遵照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这不就是教化作用的体现。

小曲小调大都不能让观众发笑,但小曲小调亦是相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和“听相声就是为了乐”的观点相悖。

这里存在着一个误区:相声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相近,教育意义相同

从相声诞生之日起,就没有出现一段完全说教化的相声,也许不可乐,也许主旨升华的令人反感,但与狭义上的教育有本质区别。

倒不如推论,郭德纲的说法是与所谓的主流争议的结果,是对反三俗的极大蔑视,亦可能是一时头昏脑热所犯的低级错误;或者从另一个方面来解读,所说的教育意义就是从狭义的教育上来说的,而不包括社会教育等广义上的教育。

就如同在《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中,郭德纲先生简述了相声发展史、叙述了相声能红火的原因,对于不熟悉的观众来说,是不是一种教育,从不知到简单了解本就是学习的一种过程,也就是教育意义的一种体现。

与此同时,相声的教育意义不只是像《劝善歌》,那样直截了当的告诉大众如何去做,它其实更像是一场阅读理解。一场相声表演完之后,观众会有什么样的思考,会得到何种结论,这都是教育意义的内在。

听完《托妻献子》,得出交友需谨慎的结论;听完《开粥厂》,得出不能夸夸其谈的感悟;听完《十点钟开始》,得出时不我待,不可明日复明日的想法……不是相声没有教育意义,只是娱乐之上、流量为王的时代将教育意义抹杀了。

有人物,有内容,有包袱,具备一定的教育意义,这是马志明对于一段好相声的标准,如今又有多少相声符合这个要求呢。

没有主干支撑的相声创造,早已丢掉了应有的教育意义;没有主旨升华的相声作品,和耍猴驯兽没什么区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