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中超就出現了一次不小的震動。河南建業俱樂部突然宣佈將在新賽季更名爲洛陽龍門,此舉令建業球迷非常不滿。隨後建業球迷更是以各種方式表達不滿,試圖阻止這次更名,發泄自己內心的情緒。

隨着中國足協“俱樂部中性化更名”新政的頒佈執行,大多俱樂部開始跟進執行。廣州恒大更名爲“廣州隊”,廣州富力更名爲“廣州城”,大多說俱樂部的更名都沒有激起什麼水花,爲什麼河南建業的更名卻引發巨大爭議?

深究其背後最直接的原因,當然是河南建業此番更名,不但讓存續了二十多年的建業名號消失,連歸屬地“河南”都被“洛陽”取代,大大削弱了河南球迷對主隊的歸屬感。

更深層的問題還有兩個。首先,建業此番更名,在程序上缺乏對球迷的尊重。就在上月22日,俱樂部還根據球迷的推薦公佈了十個候選的新隊名,並在網絡上啓動了球迷投票活動。誰曾想活動啓動後不到10天,俱樂部官方就公佈了“洛陽龍門”這樣一個根本不在候選名單上的“黑馬”,俱樂部大張旗鼓宣傳的起名活動就此戛然而止,並且沒有向球迷給出任何解釋。

其次,建業此番更名也缺乏對足協新政的尊重。中國足協之所以推行俱樂部中性名,是爲了剝離俱樂部收益對球隊冠名的依賴,促使俱樂部擺脫短視,開拓其他更健康、更可持續的營收渠道,令中國的足球文化進一步和國際接軌。而河南建業更名爲洛陽龍門的操作顯然背離了足協的初衷,其本質上還是“冠名贊助”模式的延續,只不過冠名從企業變成了地方;新的投資者最看重的,仍然是“洛陽龍門”這個名字背後的價值而已。

目前河南建業的更名申請還有待中國足協和當地工商部門的審覈。無論最終成功與否,此舉的合理性都需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因爲這意味俱樂部仍然可以因爲冠名利益而進行遷轉,這和足協“積極培育穩定的球迷羣體和城市足球文化”的原則無疑是背道而馳的。

當然,中性化更名的問題還不止一種,也不只暴露在河南建業一傢俱樂部身上。北京國安、山東魯能這些老字號俱樂部,都在爲尋求不更名的方案奔走。足協新政的初衷很好,但時間較緊,留給俱樂部消化的空間不多,因此許多爭議還亟待解決。

德甲在世紀之交進行所有權改革時就有一條“拜耳條款”,規定此前連續 20 年經營俱樂部的球隊可以完全控股。在中超老字號球隊能否保留舊有名稱的問題上,考慮到這些俱樂部對聯賽發展的長期貢獻和球迷的情感習慣,是否可以有類似“拜耳條款”的例外規則?或許這至少是個值得探討的方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