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6日,国内首家民营银行微众银行在风波中迎来了六周岁的生日。

对很多人来说,这一年都过得无比艰难。疫情肆虐下有的家庭支离破碎,有的企业风雨飘摇。身处其中的金融机构们,也不得不迎风而行。面对挑战,微众银行没有选择无视和推脱,而是毅然决然地承担起一家银行应有的社会责任,将风险和损失留给了自己,全力化解受困群体的难题。

而回首过去六年,会发现这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感贯穿了微众银行的发展史。这家带着普惠金融使命诞生的民营银行,六年里从无到有,靠着一腔热血和科技创新,沐风栉雨,在摸爬滚打中探索出一条为千万“微” 、“众”个体服务的差异化银行之路,对社会各界交出了一份实实在在的普惠金融答卷。

对于微众银行来说,此类挑战只是前行路上的小插曲,改变不了坚守普惠金融的初心,也掩盖不了它过去对行业的示范作用和对长尾客群付出的巨大努力。见微知类,复盘微众银行走过的六年,我们从中总结出普惠金融探索之路的艰辛、困局和解决之道,为行业提供一份真实的材料。

与生俱来的责任

在对外发布的品牌宣传片——《真心英雄》中,微众银行讲述了快递小哥、小摊贩、外卖员、小白领等平凡人在逆境中坚守的平凡故事。这群默默无闻的人,支撑了我们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也为疫情经济的复苏贡献了力量。但也是这群平凡的大多数,在金融行业里被称为“长尾客户”,较难获得关注和服务。

作为国内第一家民营银行,微众银行为服务长尾客群而生,普惠金融使命与生俱来。按照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指导意见》,民营银行设立的目的是要与现有商业银行实现互补发展,错位竞争。要为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三农”和社区,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更有针对性、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务。

在过去六年里,微众银行一直遵循这份初心,发挥互联网银行的大数据和科技优势,稳步践行着普惠金融的责任,将金融的温暖送到千千万万普通人面前。

2015年5月,微众银行首款产品微粒贷上线,一经推出就引发市场巨大反响。相对于传统金融产品,微粒贷面向针对城市中低收入人群和偏远、欠发达地区广大民众等普惠人群,并具有“全线上、纯信用、随借随还”等特点。截至2019年末,微粒贷已向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近600座城市超过2800万客户发放超过4.6亿笔贷款,累计放款额超过3.7万亿元;授信客户中约77%从事非白领服务业,约80%为大专及以下学历;笔均贷款约8000元,超过70%已结清贷款的利息低于100元,具有明显的普惠特点。

首款产品的极大成功,并未让微众银行止步。微众银行清醒地认识到,对于普惠金融市场来说,微粒贷的出现还远远不够。另一更为棘手也更为广阔的市场——小微企业融资,亟待突破与解决。

2017年11月,微众银行正式推出了国内首个线上、无抵押的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产品——微业贷。不同于传统金融机构的产品,微业贷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以企业法人为贷款主体,让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拥有了与个人互联网贷款类似的便捷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微业贷面向的是传统小微金融服务覆盖不足的深下沉客群,具有“50,30,20”的小额特征,即户均授信50万元、户均余额30万元、笔均借款20万元。

这些迥异于传统融资方法的特点,让微业贷迅速掳获了市场目光。短短两年多时间“微业贷”规模稳步壮大,累计申请企业超过170万户,累计授信企业超过50万户,累计发放贷款超过4000亿元,占全国有贷款企业数约7%,间接支持近400万人就业。

具体到企业类型和规模上,微业贷客户也都属于实体经济和普惠范畴。微业贷客户70%以上企业是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高科技行业,全部是实体经济行业,60%以上企业年收入不超过500万元,员工人数不超过5人的占比67%,60%以上企业首次获得银行企业贷款。

在今年疫情期间,面对小微企业经营困境,微众银行进一步提升了对微业贷的重视度,从延期、降息、让利、拓面,对小微企业进行了全面、系统、有效的帮扶,并以“微众企业+”的品牌深入小微企业融资与全体系数字化服务。

此外,微众银行还循序渐进,推出了微车贷、小鹅花钱、We2000等普惠金融产品,满足长尾客户的差异化、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同时,微众银行还不断履行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将关怀听障和视障人群,用服务和技术让他们也能够享受到安全、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务。

坚守中的难题

过去六年,微众银行一直坚守着普惠金融的使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展业过程中依旧面临金融行业的共同挑战:

首先是小微金融的风控难题:长期存在贷款额度低、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风控难度大的顽疾。有数据显示,传统模式下,金融机构发放一笔小微贷款的平均人力成本在2000元左右,收益较难完全覆盖风险,致使机构放款意愿较低。

此外,国内消费金融行业发展较快,周期性波动不可避免。而共债、欺诈等潜在风险也在同步上升,行业内以“逃废债”为目标的“反催收”行为凸显,批量“蹭政策”的黑产开始呈现职业化、标准化的特点,增加了行业风险。

加上疫情冲击,部分企业特别是民营和小微企业困难凸显,个人用户可能存在收入下降、还款能力不足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整体上都面临资产质量波动。银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法人口径,下同)不良贷款余额2.84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987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96%,较上季末增加0.02个百分点。

但即便市场形式、风控环境不断变化,以较低的利率服务长尾客户群体,仍是微众银行唯一的使命。保持良好的资产质量,不仅关乎平台的可持续发展,更决定了普惠金融使命能否顺利完成。因此,跟金融业同行一样,降低风险成为微众银行自成立来的头等大事。

而不同于过去传统机构通过利率上调来覆盖风险的模式,微众银行的放款近年来利率不断下降,2017年至2019年新发放贷款的利率分别下降0.45个、1个、1.8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微众银行还一直保持了优于同行的逾期率水平,2019年,将不良口径从90天缩短到60天后,其不良率仍仅为1.24%。

优秀的资产表现背后,是微众银行的差异化风控策略。作为一家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没有线下网店,只能依靠金融科技优势来提升风控水平。过去六年里,微众银行运用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持续开发和完善各类风控规则、策略、评分卡和内部评级系统,累计建立超过400个互联网大数据、征信和反欺诈等系列风控模型以及超过10万个风险参数,将AI技术运用于联合建模、电核录音质检、风险管理名单等风控领域,发挥了对信用、欺诈等核心风险的识别和监控作用,有效提升了内控能力和效率。

内部来看,微众银行的风控架构也是互联式“扁平化”的。在坚持前中后台分离的内控制度基础上,微众银行引入项目制“铁三角”,即任何一个项目都自动接入前台业务经理、中台风险经理和后台IT工程师三部分,共同完成尽调、立项和上线、经营全过程。这种机制下,在保持风险评估、审查独立的前提下,执行效率会极大提高,项目从提案到上线的时间不断缩短。

正因如此,微众银行才能在提高风控效率,最大程度地让利于民,在小微金融领域保持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

迎风向好的底气

受疫情影响,金融业在线下场景展业受限,精细化运营需求更加迫切,行业数字化转型开启了快进键,无接触金融服务迎来巨大机遇。

对微众银行等互联网银行来说,不仅是在疫情期间,用数字化手段解决普惠金融难题,正是过去六年的发展模式和优势所在,也助力他们打造出了生态壁垒和核心竞争力。

过去六年,微众银行在科技上的投入有目共睹。以去IOE化为例,受限于科技实力、海量账户迁移的难度和风险等因素,大部分银行的“去IOE”化进展缓慢。但微众银行在成立之初,就实现了国内首家实现去IOE银行的目标。在分布式银行核心系统下,微众银行的IT运营成本大幅缩减,并且能够承受来自对系统容量与运转效率的考验,为处理微众银行亿级海量交易提供了可能。

同时,微众银行的科技探索在ABCD( AI、Blockchain、Cloud Computing、Big Data)领域不断开花,专利申请量居全球银行业前列、IT投入占营收的比例大幅领先同业、IT人员占总员工数占比远超同业。

受益于科技发展,微众银行可以在成本较低的情况下实现客户的精细化运营,又通过服务客户检验和升级科技实力,进一步促进创新发展,最终构建出生态闭环,在普惠金融赛道上不断拓展。

不仅如此,微众银行还不断尝试将科技助力同业,将金融科技的ABCD四大板块全面开源,并提出面向未来的3O(开放平台、开放创新、开放协作)开放银行战略,帮助银行等合作伙伴通过金融科技完善用户服务,提升效率,并打造自己的生态圈。

从全行业看,金融数字化浪潮之下,微众银行已经凭借前期的大量技术投入率先拥有了“底气”。未来,无论是赋能实体经济、助力普惠金融,还是深度参与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以科技为本、坚守初心、不忘使命的微众银行,值得更广阔的未来。

微众银行自己,也在六周年之际打出了“经风沐雨,迎风向好”的标语。这八个字,或许就是这家成长中的银行在面对风波、回首过往之时,内心最真实感慨和期许。

*声明:金融观察团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构成任何建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