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港正在吊集裝箱。

武漢港衝刺全年任務應對措施

193.25萬標箱,同比增長14.4%!武漢港2020年集裝箱吞吐量再創歷史新高。1月5日,長江日報記者從武漢新港管理委員會獲悉,這一成績穩居長江中上游港口第一位,爲武漢建設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城市打下堅實基礎。

據瞭解,武漢港集裝箱吞吐量近幾年迅速增長。目前,全省80%以上的進出口貨物和80%的集裝箱運輸是通過武漢新港實現的,陽邏港已成爲武漢參與國內國際經濟分工的重要窗口和咽喉,航運業已成爲武漢重要的“經濟底盤”。

集裝箱吞吐量是指一個港口一段時間內進口和出口集裝箱數量的總和,是一個城市對外貿易發展的重要參考指數。

2019年,武漢港全年集裝箱吞吐量168.94萬標箱。2020年初,武漢港計劃實現全年集裝箱吞吐量170萬標箱。

受疫情影響,武漢港一度貨運需求下滑,集裝箱運輸,尤其是外貿集裝箱運輸面臨嚴峻考驗。

去年8月25日,市政府召開會議,明確提出170萬標箱的年度任務不變。爲衝刺全年任務,武漢新港委制定全面應對。

——開闢國內新航線。去年10月29日,“徐州—武漢”集裝箱直航航線開通,11月19日,開通“淮安—武漢”集裝箱快航直航的首航。每週一班的“武漢—淮安—徐州”集裝箱班輪航線,豐富了長江—京杭大運河的水運新通道,使長江中游城市羣與淮海經濟圈聯動起來。

——推動武漢直航日本班輪化運行。去年5月9日,武漢至日本集裝箱江海直達航線正式班輪化運行,靠泊日本神戶、大阪、名古屋三個港口,全年運行60個航次,共進出口6030個標箱。12月12日,武漢開通日本—武漢—歐洲集裝箱水鐵聯運國際中轉新通道,日本到歐洲的貨物運輸週期由45天縮短至22天。

——推進港口之間內循環。去年5月1日,開通陽邏港一期至經開港“水上穿巴”,按照天天班模式運行。航線往返時長僅11小時,打通了武漢東西港口之間“最後一公里”。

——突破性發展“散改集”。去年6月17日,在陽邏水鐵聯運一期,1600噸進口鐵礦砂裝進50個集裝箱,運往陝西,這是鐵水聯運實現武漢大宗貨物運輸“散改集”的重大突破。9月22日,兩輛高欄散貨車上的散裝稻穀在陽邏港三期通過散改集裝卸系統裝入5個集裝箱,裝船發往上海洋山港,再通過海船中轉運輸到湛江,這標誌“華中地區糧食散改集”項目正式啓動。

——推進“陸改水”工程。去年10月21日,一艘載有500噸澳洲進口棉的“錦航166”班輪從陽邏港出發,開往仙桃港,此前,這批棉花從墨爾本港起運,從上海洋山港入境,通過“江海直達”轉運到陽邏港清關。由此,陽邏至仙桃棉花水運專線打造完成。

2020年11月,武漢獲批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城市,武漢將以港口紐帶,打造鐵、水、公、空等國家級運輸通道、樞紐於一體的綜合運輸超級城市,承載着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引領中部崛起的重要使命。

武漢加快推進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建設步伐,陽邏港集裝箱吞吐量已經成爲長江中上游最大的集裝箱樞紐港。國際陸海大通道初步形成,陽邏港江海直達航線成爲長江中上游運量最大的外貿集裝箱航線,中歐班列“五線並行”,通過鐵水、鐵公、公水等多次聯運與陽邏港國際水運航線無縫銜接,港口物流營商環境不斷優化,爲武漢建設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城市提供重要保障。

武漢新港委負責人介紹,武漢開通至日本航線,開通至徐州、淮安等航線,打造了國內、國際便捷、低成本的物流通道,使中部區域更加深入地對接與融入長三角區域,使武漢成爲中西部的出海口,是踐行以國內大循環爲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

長江日報記者汪文漢 通訊員黎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