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抗疫現場》《好久不見,武漢》後,住在江蘇南京的日本導演竹內亮爲了將中國“後疫情時代”的經驗和力量分享給日本和其他國家,又於1月1日推出全新紀錄片《後疫情時代》。該片1月3日登上日本影響力最大的雅虎網站首頁,引發了日本網友的熱議。對此,竹內亮導演也作出回應。

通過鏡頭展現中國“逆勢爆發”

在紀錄片《後疫情時代》中,日本導演竹內亮通過自己的視角,將“一邊把病毒控制好,一邊推動經濟發展狀態”的中國真實地展示在世界面前。《後疫情時代》的主題是“逆勢爆發”,竹內亮稱,他想透過鏡頭,解開外國人心中的疑惑,爲什麼在疫情期間,中國被預測會成爲2020年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紀錄片從蘇州的無人巴士說起,第一章名爲《沒人了》,介紹中國“以新冠疫情爲契機,各行各業加速了無人化的進程”,從無人外賣配送車到無人清掃車,許多行業都在嘗試將與人接觸較多的工作自動化。

第二章《全民直播》則介紹了疫情期間直播賣貨的興起。爲此竹內亮探訪了義烏的電商小鎮,記錄下了批發市場“人人直播”的熱鬧場面。

在第三章《“去除”新冠病毒》中,竹內亮分享了中國空氣淨化企業在疫情期間通過技術突破實現銷售額增長的經驗。

第四章《“零感染”的武漢》中,竹內亮再次回訪武漢,將鏡頭對準了聯想武漢工廠。武漢於4月8日解封,但這家工廠在3月底就實現了滿產復工。13000名員工,到目前爲止“0感染”。不僅如此,他們還在今年上線了最新的5G+物聯網自動化組裝線,下線了全球首款5G摺疊屏手機。如今,他們的平板電腦產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基本翻了一倍。竹內亮將聯想武漢工廠的工作臺、食堂、宿舍每個環境中的嚴格防疫步驟,一一拆解,展現在了觀衆眼前。“

包括南京企業在內,做出怎樣的應對?

據介紹,這次拍攝通過在社交網絡上募集了一些在逆境中迅速發展的企業,節目組走訪了多個城市,有蘇州、杭州、北京、金華義烏、南京、武漢等,探訪這些城市的企業和個人,在“後疫情時代”這個節點上,如何做到疫情防控和經濟復甦,都做了什麼樣的探索和應對。

比如在蘇州,你會在路上看到自動駕駛巴士。蘇州也是中國首個允許自動駕駛巴士,在公路上常態化運營的城市。離蘇州不遠的杭州,阿里巴巴利用無人物流的方式,讓菜鳥物流的分揀和配送,進入更簡單、更高效的時代。

回到南京,有這麼一家研發並銷售淨化空調設備的公司——天加。他們的核心技術,是連小到0.0001毫米的微塵,都能將其過濾掉的技術。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就相當於整個太平洋裏,最後過濾到只剩7條魚。

直播的新浪潮也讓從義烏直播村回來的亮叔感嘆:“全國鄉鎮想發財賺錢的人,都開始學直播、短視頻、抖音、快手、短視頻培訓班。他們都是很普通的大叔,不一定是美女,那些沒有學習過網絡的人,也都聚集在那裏。”

聯想的武漢工廠,在疫情緩解之初,工廠卻面臨着招工難的困境,不能開工,就意味着損失。他們如何突圍,在武漢封城的情況下,始終保持員工零感染,並實現了銷售額的飆升?竹內亮總結,從個人到公司,超強的組織能力,是這些企業絕地反擊的關鍵。

眼下中國能夠同時做到疫情防控和經濟復甦,是對14億人共同努力的回報,絕不只是依靠政府的力量,我知道你不會戴着有色眼鏡看中國。”在紀錄片最後,竹內亮對觀衆說道。

面對有人質疑真實性,會繼續做雙向努力

1月3日,《後疫情時代》登上了雅虎日本網站的首頁,文章標題爲《中國疫情期推進無人化計劃》。竹內亮特意剪了一個短版視頻用來發布,以“無人化”爲主題,在內文中介紹了中國抗疫的真實情況和經濟快速恢復的現狀。

同日,雅虎日本的臉書首頁也發佈了這則新聞,提到了中國“後疫情時代”經濟復甦的現狀。在@竹內亮導演 的微博評論下,許多中國網友向其表達了讚賞和支持。

“好多日本朋友告訴我已經看了片子,他們的反應基本上都是驚訝於中國良好的防疫情況和無人化技術的快速發展。”採訪中,竹內亮導演告訴記者,“我在片中沒戴口罩,日本人覺得奇怪,羨慕我可以自由活動,到處拍攝。”

面對有人質疑這部日本導演新作的內容真實性,還抨擊“無人化”在中國的可行性,竹內亮導演則相信“也有醒過來的人”,因爲他“身邊很多日本人(住在日本國內的)看完視頻後感動、驚訝,尊敬中國的企業”。

竹內亮稱,不管評價正面還是負面,自己會繼續做下去,因爲“沒有人說話的話,永遠被誤解”。在他看來,其實,日本年輕人對中國的印象並沒有那麼不好。特別是大城市的年輕人獲取信息的渠道多元,他們對中國非常有興趣。

“比如日本的高中女生喜歡在中國的一些短視頻應用上學習中國風的化妝方法,高中男生則喜歡中國的遊戲。他們對中國文化沒有牴觸心理,而是自然而然的接受。三四十歲的羣體喜歡中國的高科技,像是我在《後疫情時代》裏介紹了中國的無人化科技,就受到三四十歲男性觀衆的喜愛。”接下來,他也表示,“拍一些面向中青年羣體的作品是接我的方向。當然,作爲一名在華日本導演,我還會繼續把日本文化介紹給中國民衆,做出雙向努力。”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