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受不了我男朋友,为什么他从来都不改?”

“我妈妈天天唠叨,怎么能让她不那么唠叨呢?”

“为什么孩子天天不听话,好好的衣服非要弄得那么脏,说了无数遍还是不听”

“我老婆天天这么折腾,动不动就电话轰炸!我要怎么做才能让她改变呢?”

相信很多人都会对上述的场景非常熟悉。

也很多来访者来咨询的时候,刚开始都会说:

“我怎么才能让对方改呢?”

“你们能不能让我的孩子、老公、老婆、男女友来做心理咨询呢?”

“凭什么TA不改,反而要我先做心理咨询,先改变呢?”

其实这就是心理学中:谁痛苦,谁改变;谁改变,谁受益。

谁痛苦,谁改变

明明是别人的错误,为什么要自己改变?

首先“谁痛苦,谁改变”中含有两个意思:

一、冲突时双方共同造成的,你负责改变你这一方,而不是把目标指向对方;

二、痛苦是你的感受,你要为你的感受负责,作出改变。

比如妻子经常一点小事就唠叨丈夫,丈夫忍受不了妻子的唠叨,

希望妻子做心理咨询来改变,妻子却不想做心理咨询。

在这个场景中,感觉到痛苦不堪的是丈夫,

妻子通过唠叨来调节情绪,另一方面也通过吵架的形式跟丈夫增加了沟通的时间,满足了情感需求。

她在这种相处模式,属于受益的一方,内心寻求改变的动机不强烈,所以一般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

而另外一方面,丈夫在这个相处模式中属于痛苦的一方,想要改变的意愿会更加强烈。

这时丈夫先接受了心理咨询,了解到在这段婚姻相处模式中,

他随着结婚越来越久,跟妻子的沟通也越来越少了,从而忽视了对妻子的情感需求。

在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的同时,并且逐渐调整自己的心态作出改变,

回家后主动跟妻子沟通交流,并且会安排一个月一次的小约会增进情感交流。

妻子的情感需求得到比“唠叨”更好的正向反馈后,

自然会摒弃通过“唠叨”的方式来跟丈夫沟通;

同时看到丈夫的改变,自己会觉得有这种想法:

对方作出了努力,自己也不改变,会陷入“不大度”的焦虑感中。

这时痛苦的一方就是妻子,妻子寻求改变的动力变足,

后面妻子主动也参与心理咨询,双方都在为这段婚姻做努力。

这也是为什么会心理咨询师会让首先寻求帮助的一方先改变。

为何“改变”那么难?

为什么改变那么难?

因为人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意味着无论从生理上还是思想上、情感都是紧密相连的;

而且那些在别人眼中要改变的行为或心理症状,其实是对更深层恐惧的防御,

让人们避免接触到那些平时察觉不到的愤怒、嫉妒、羞耻、绝望、愧疚、无理无助等等强烈的情绪体验;

这些防御的方式,是一个人在独特的生活经历、生存环境下巧妙地形成的最能保护自己的生存方式,并在以后的生活中沿用下来。

之前有粉丝留言说,自己的孩子总是啃指甲,怎么说都不听,甚至都动手制止,孩子刚好几天又咬,手指有时候都咬的血淋淋的。

原来孩子是因为妈妈过于强势,做错事会严厉体罚,

从小就要求报各种补习班,对孩子的成绩过分在意,

导致孩子叛逆的心理无处发泄,以这种“自残”的方式发泄内心的不满。

以至于,孩子长大后只要遇到压力或者受到外界批评的时候,就会忍不住咬指甲。

父母只要求孩子改变这种行为,却没有让孩子有一个更适应性的防御方式来替换旧的防御方式。

改变其实意味着我们离开熟悉的心理环境。

心理上的认知是:

熟悉的就是安全的,越是不熟悉的,越会暴露在未知情境下,带来不确定性,越容易产生焦虑和恐惧;

心理上越安全,越能面对未知时保持稳定稳定,承受焦虑的能力越强。

谁改变,谁受益

有的人会觉得明明对方没有那么优秀,为什么要求我更好,所以拒绝改变提升自己。

因为我们都知道,改变自己是件非常困难的事,要付出很大的决心和努力。

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改变不是为了任何人,而是为了我们自己。

以前有个来访者学历是硕士,对象只是个本科,自身条件比对方好太多了,他能找到她这个对象就应该对自己好,

她自己是个没有安全感的人,需要对方时时报备才能证明对方是真的爱自己。

后来对方提了提分手,她却想要挽回这段感情。

但是她觉得是对方的问题,希望对方能改变这种想法。

刚开始她非常抗拒做心理咨询,因为觉得这段感情中,自己明明条件更好为什么要改变。

但其实,在这段感情中来访者将缺失的安全感过分寄托在对方身上,并且没有意识到自身的问题,这不仅仅是这段感情的问题。

更是对往后的亲密关系相处模式陷入误区。

但是后面来访者接受心理咨询后,

能够清晰了解到自身的原因,并且能够及时调整亲密关系相处,

在往后的一段感情中能够处理的游刃有余。

所以这个改变不是说,你为了对方改变了自己,牺牲自己;

而是改变为了更好的自己,能够让自己更加从容的面对往后的每段感情。

每个人都会遇到“改变”这个难题,

你要相信,比起改变自己,改变别人更难。

为心灵而治,为生命而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