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素材来自《包拯》一书,作者原创,独家首发,转载必究,拒绝伪史,保证不涉时政。

大约在我国的南宋时代开始,到近代为止,民间衍生了很多公案类小说:比如《彭公案》、《海公案》甚至《狄公案》等等。不过,最著名的公案小说,莫过于包公题材。甚至在我国民间,包公已经成为了青天的代名词。这些现象其实反映了我国古代司法黑暗,因此老百姓在无奈之余,只好将生活的希望寄托在幻想中的清官身上,因此,才有了公案小说的井喷。之所以说包公是幻想中的清官,原因是因为历史上的包公其实和民间文学里的包公并不一样。当然,在北宋还真有一位敢于不畏权贵,和当权者做斗争的人,他就是苏轼。

不过,权贵可懒得和苏轼做斗争,直接将苏轼流放到海南岛去了。因此说,如果历史上的包公真如同民间故事里那样和权贵斗争,只怕权贵也不会和他太多纠缠。根据《宋史》等资料记载,包公出仕是在宋仁宗在位期间。包公在官场一共经营了25年。而在这25年时间里,包公的升迁记录高达26次,并且,包公仕途的起点是一个县官,而终点则是枢密副使这样的高官。频率上讲,比一年一次升迁还要多。这样的升迁记录,其实是让人深感不可思议的。其实这背后,充分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包公十分擅长做人。

而且,这份成绩绝对不是因为刚正不阿。原因很简单:范仲淹和包公基本上是同一时代的人物。范仲淹刚正不阿,结果得罪了太多人,导致仕途起起伏伏。而包公的仕途是一帆风顺,两者相比,真相显而易见。其实,仔细研究包公的传记,会发现,包公能在宋朝官场如鱼得水,主要在于以下几点原因:首先,善于明哲保身。宋仁宗时代开始,北宋朝廷便因为庆历新政的关系发生了“党争”,支持保守和支持变革的两派官僚互相大打出手,并且,两派还轮流占据上风。

在这两派斗争中,包公始终以模糊化的状态对待这场斗争,不站队,但也两不得罪,并且还尽力取得两派的好感。就这样,不论哪一派主政,包公都可以保证地位稳定。第二,善于揣摩皇帝心意。这是一门非常高危而且细致的技能。因为皇帝的心意,自己一旦在理解中存在丝毫差错,都会给自己带来致命的麻烦。不过,包公通过细致观察,摸索出了宋仁宗的心理特征。比如宋仁宗宠爱张贵妃,而张贵妃希望宋仁宗封赏自家家人,宋仁宗骨子里不愿但嘴上又不好拒绝。

包公揣摩明白宋仁宗的想法,于是站出来反对宋仁宗对张贵妃家人的封赏——这样,包公可谓一举两得。一来,帮助宋仁宗解围,二来也收获了不畏权贵的名声。第三,就是打造人设。犹如上文说的包公反对册封张贵妃家人为高官一样,包公时常针对一些即将失势的官僚进行弹劾,并借此收获人心。相反,一些虽然枯恶不悛但是却势头旺盛的官僚,包公却从没被弹劾。单就这一点来说,包公就不是所谓的铁面无私。不过,也正因为包公擅长做人,才能够在官场如鱼得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