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消金行业的几个新趋势|华夏时报金融研究院2021金融业前瞻

傅碧霄

2020年,消费金融持牌机构队伍扩充,多家消费金融公司获批筹建,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也在推动消金行业向前发展。同时,行业发展中出现的过度借贷、违规宣传等问题也引起监管层重视。

华夏时报金融研究院认为,2021年,服务实体经济,助力消费升级,依然是消费金融行业的主旋律。持牌消金公司在资金端、资产端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想要在合规前提下生存发展,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对于消金公司来说并非易事。

监管政策支持消费金融

2020年,消费金融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大,部分公司不良率上升,新增放款量则有所下降。但随着经济复苏,尤其是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新格局的形成,为消费金融行业带来发展机遇。

2020年年末,“十四五”规划出台,提出多项举措全面促进消费,可以预见,2021年,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还将进一步提升。刺激内需、提振消费,离不开消费金融支持。国家也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消费金融行业发展。

如近期出台的《关于促进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将消费金融公司拨备覆盖率降低至130%,给与消金公司更大的灵活性和包容度。

前几年消费金融牌照收紧,但2020年有开闸趋势,蚂蚁、小米等巨头公司纷纷入局。过去的一年中,5家消费金融公司获批,分别为重庆小米消费金融、北京阳光消费金融、重庆蚂蚁消费金融、苏银凯基消费金融、唯品富邦消费金融。至此,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数量达到30家。

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末,消费金融公司总资产规模达4861.5亿元,贷款余额为4686.1亿元,服务客户数1.4亿人。

华夏时报金融研究院预计在2021年,消费金融行业将吸引更多参与者,除了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银行、互联网巨头、金融科技公司、小贷公司都不容小觑。尤其是银行具备资金和客群的先天优势,互联网公司则有着场景、流量和科技能力的加持,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面临的竞争十分激烈。

融资渠道不断拓宽

消费金融公司与银行不仅有竞争,在资金端亦有合作,消金公司通过杠杆引入银行资金。之所以选择这种模式很大原因在于,相比于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在融资渠道方面受限较多,除了股东增资和同业借款,其他融资渠道门槛较高,这也限制了消费金融公司业务规模增长。

消费金融公司为拓展业务谋求增资已经成为常态化。近年来,捷信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哈银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中原消金融、中邮消费金融等都进行过大规模增资。

2020年,华融消费金融、中信消费金融、晋商消费金融和北银消费金融都通过股东增资方式提高了注册资本。

消费金融公司也在不断拓展融资渠道,如金融债、同业拆借、ABS、股东存款等。其中ABS颇受青睐,这一模式资金成本较低,但是发行门槛相对较高。2020年,中邮消费金融、长银消费金融、晋商消费金融获得ABS业务资格。马上消费金融“安逸花”系列ABS成功获批,注册额度100亿元,兴业消费金融成功发行近20亿元ABS。

预计2021年,发行ABS还将是消费金融公司的重要融资方式,同时,更多新的融资方式也将成为可选项。

《关于促进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指出,在扩展融资渠道和增加资本充足手段方面,支持消费金融和汽车金融公司可在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盘活存量信贷,符合条件的相关机构可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二级资本债券。

拓展场景,发力线上

在资产端,以往消费金融在3C、教育、家电、医美、旅游等场景中有较高渗透率,但随着新消费的兴起,更多新消费场景出现,也为消费金融创造了新增长点,如捷信开发的健身消费金融服务、中银消金推出的齿科医疗分期等。垂直消费场景多元化将是2021年行业发展一大趋势。

华夏时报金融研究院认为,针对不同人群和细分市场,消费金融公司需要提升业务的精度与深度,以小而美的模式打造起坚固竞争壁垒。

在拓展场景过程中,各家公司情况有所不同。海尔消费金融、苏宁消费金融这类具有得天独厚产业背景的公司拥有比较成熟的自营消费场景,而其他不少消金公司在场景方面还是有短板,需要与合作方进行合作。

这时就需要注意对合作方的筛选和把控。消费金融公司在场景方面踩雷事件频发,即使是海尔消金,在进入教育领域时也踩雷了学霸君。可见,选择场景合作方需要慎而又慎。

另一方面,2021年,线上场景日益成为重要战场。

消费金融公司线下获客本来就存在成本高、流程复杂等问题,2020年疫情对线下业务造成冲击,消金公司转战线上成为趋势。

捷信、中银等老牌消金公司,近年来其线下业务模式表现出弊端。如捷信业务规模虽大,但增速较慢,资金成本高,业绩也受到影响。截至2020年3月末,捷信实现营收41.57亿元,净利润0.3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89.76%。

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近年来招联消金净利润增长很快,这得益于其线上化轻运营模式。2020年上半年,招联消金实现营业收入60.23亿元,同比增长30.76%。

2020年,捷信也制定了新战略,加大线上投入,缩减线下业务。

在线上,流量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虽然也有一些消金公司尝试自建线上商城,但这一领域中早有互联网巨头布局,消金公司也很难快速抢占地盘。如何抢夺流量,将是2021年消金公司面临的一大考验。

回归理性消费

拓展场景的同时,消金行业暴露的信贷风险问题值得注意。近年来,消费金融不断向下沉市场渗透,从一线城市到三四线城市和乡镇农村,从大额低频消费到小额高频消费,低收入群体、年轻消费者被纳入金融服务范围。

监管层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给与高度关注。2020年下半年以来,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了多期金融风险提示,如《关于合理使用信用卡的消费提示》、

《关于防范金融直播营销有关风险的提示》等,都在强调消费金融要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避免过度透支。

2020年年底,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0年第六期风险提示,继续提醒消费者警惕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并指出一些平台存在过度营销、滥用客户信息、无序放贷、暴力催收等问题,容易对金融知识薄弱人群、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青少年产生误导。尤其指出一些机构在宣传时,片面强调日息低、有免息期、可零息分期等优厚条件,但产品息费的实际综合年化利率水平可能很高,营销故意模糊借贷实际成本,侵害消费者知情权。

诱导盲目超前消费来做大规模的方式并不可取,2021年,消费金融公司在合规经营的同时,也需注重风控能力提升。

《关于促进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要求,消金公司打造核心风控能力,自主开展对客户的信用评分,不得将授信审查和风险控制等核心业务外包,也不可过度依赖担保或保险机构的风险兜底。

寻找优质客户

2020年民间借贷新规出台后,压降利率将成为2021年的消费金融行业的趋势。据华夏时报金融研究院调研,目前消费金融公司的很多产品利率都实际上高于4倍LPR,如果持牌机构利率高于民间借贷,在金融市场上会逐渐失去竞争力。而且,出于合规性考虑,很多消金公司也声称会对产品利率进行下调。

利率下行,会对消金公司造成很大影响。消金公司本就面临资金、获客、风控、运营成本高企问题,利润增长空间收窄。2019年,多家消金公司利润率下滑,行业开始告别高利润率时代。捷信、招联、马上、兴业等头部消金公司2019年营收增速也都有所下降,2020年,消费金融公司业绩又受到疫情冲击。利率下压会导致收入减少,部分消金公司可能出现亏损。

为应对这一形势,预计消金公司在客户和渠道选择上将会更加审慎。参考客群较为优质的杭银消金,就交出了不错的业绩。2020年上半年,杭银消金实现营收8.86亿元,同比上涨224.50%,净利润0.93亿元,同比上涨244.40%。

2021年,消金公司还将在寻找优质客户方面多做努力。华夏时报金融研究院认为,利率下行短期内可能导致消金公司业绩下滑,但长期来看,也有助于其底层资产的提升。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狭义消费信贷余额预计将达到16.6万亿元,消费金融行业也将从疫情的影响下逐渐回暖。头部公司的优势依然明显,而中小消金公司面临资产恶化、不良率提升等问题。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消费金融公司提升精细化运营能力和金融科技实力将成为制胜关键。

(作者为华夏时报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