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思想庫特約撰稿 | 陶短房

北美東部時間2021年1月7日凌晨3時33分,馬拉松般的美國國會2020總統大選選舉人團“唱票”曲終人散,兼任參院議長的副總統彭斯照例多次詢問“對唱票結果有無異議”後拍板宣佈,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爲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勝選者,他將在1月20日宣誓就職。

▲美國國會確認拜登當選總統(圖/新華社)

僅僅幾分鐘後,現任總統特朗普出現在社交網絡平臺上,他一面老生常談地繼續聲稱“完全不同意選舉的結果”,一面卻首次承認“1月20日會有一個有序的過渡”——這是自2020年11月3日大選投票日以來,這位敗選總統首次正式承認,自己將“按慣例”在1月20日交卸總統職權並離開白宮,而非他此前一直反覆強調的那樣“戰鬥到底”。

正如許多觀察家所言,之所以在短短一天內發生如此戲劇性轉折,關鍵在1月6日這一天,這是特朗普早早宣佈的“最後決戰日(D日)”,是華盛頓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天,也是特朗普自己走向“社會性死亡”的一天。

“D日”之前

爲了這一天的決戰,特朗普早早就開始“預熱”。

早在2020年底,他就指點共和黨籍的喬治亞州和亞利桑那州長,召見同樣是共和黨籍的密歇根州議會議長,多次打電話給賓夕法尼亞州衆議院發言人,串聯以“茶黨”干將克魯茲(Ted Cruz)爲代表的12名參議員,和據說多達130餘名的衆議員(當然,都是共和黨籍),讓他們設法在D日當天唱票過程中對上述各州選舉人團票結果提出異議,以干擾唱票進程。

D日當天的兩個關鍵性共和黨人物,一個是全程主持唱票,並照慣例會負責公佈唱票結果的副總統彭斯,另一個則是參院多數黨領袖麥康奈爾。

彭斯曾是被戲稱“比特朗普還像特朗普”的政治人物,網絡社交平臺的背景圖是特朗普,公開場合放水杯的位置也刻意和特朗普亦步亦趨,但自大選投票日以來,彭斯卻明顯表現出“正統”的一面,強調自己會“優先履行職責”,而不會對特朗普的“亂命”唯唯諾諾;麥康奈爾是共和黨建制派代表人物,和特朗普僅僅是基於選舉基礎上的盟友,早早就表示“應尊重選舉結果”,規勸特朗普“不要再鬧”。

對他們二人,特朗普的態度有所不同:對彭斯是又打又拉,以拉爲主,多次呼籲彭斯在D日“發揮應有的斷然作用”,1月3日,特朗普在喬治亞州西北部偏僻農村的道爾頓爲該州兩名共和黨籍聯邦參議員候選人助選,卻在現場拋開助選話題大談D日的“最後決戰”,公然喊話彭斯“是個好人,但如果在1月6日發揮關鍵作用則更好”,翌日索性直接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會晤彭斯,直至D日上午,他還在不同場合對彭斯“寄託厚望”;對麥康奈爾他則不惜惡語相向,把他公開稱作“共和黨投降派小組”的頭目。

他的另一件“大事”,則是對“草根川粉”發出“1月6日到首都來”、“讓我們共同進行決戰”的呼籲。在這一呼籲下,“驕傲男孩”(Proud Boys)、“卡儂”(Qanon)等五花八門的“草根川粉”組織緊急動員,號稱數以十萬、甚至百萬計的“草根川粉”在D日到來前浩浩蕩蕩湧入華盛頓,爲1月6日的鬧劇打下了伏筆。

輿論戰也在緊鑼密鼓舉行。鑑於絕大多數“假媒體”對特朗普的敵視態度,甚至傳統上對特朗普還算友好的部分正規傳媒如今也刻意與之保持安全距離,仍然站在特朗普一邊的保守派網站Newsmax等少數傳媒、媒體人加大了發聲力度,諸如“民主黨人勾結古巴”、“拜登可能染病已經身體不支”之類謠言不脛而走,目的一在鼓舞“自己人”士氣,二在給對手“抹紅抹黑”。

歷史性的一天

自1800年定都華盛頓以來,美國國會大廈僅有一次被武力佔領(1814年8月24日,英國-加拿大聯軍突襲並佔領洗劫了華盛頓)——但這一歷史在2021年1月6日被改寫了。

按照規則,當天北美東部時間13時,唱票在國會山衆院舉行,彭斯會按字母順序依次報出美國各州選舉人票投票結果,如無異議,將隨後宣佈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從而爲本屆美國總統大選畫下最後句號。

而提出異議的“門檻”,則是至少一名參議員和一名衆議員同時公開反對,“異議”必須逐州提出,隨後統一開會討論,討論時間不得超過兩小時。

這天一早,成千上萬的“草根川粉”從四面八方湧向國會大廈,他們高舉着“特朗普纔是總統”、“民主黨人是叛徒”、“我們要捍衛美國”之類標語、旗號,呼喊着特朗普的名字,期待着“我們的總統、統帥”如約出現在支持者面前。

▲特朗普的支持者衝擊國會(圖/網絡)

最初,特朗普並未露面,這引發人們竊竊私議,畢竟就在新年前夕,特朗普曾在自己的佛羅里達州馬拉蘭戈高調邀請各路“川粉”前來“共同守歲,結果客人們倒是來了不少,他卻坐飛機回了白宮——這次該不會又“跳票”吧?

所幸“好飯不怕晚”,特朗普終於出現在支持者面前,言簡意賅地表達了幾個要點:“絕沒有輸”、“到國會山去發出你們的聲音”、“彭斯必須作出‘正確選擇’”。特朗普如驚鴻一瞥般匆匆消失,激動的“草根川粉”則搖旗吶喊,湧向正在開會的國會。

“演出開始了”。

14點左右,情緒激動的“草根川粉”各顯神通,突破國會大廈重重警方封鎖線,衝入正在開會的衆院會場,嚇跑了彭斯、麥康奈爾、衆院議長佩洛西等一干兩黨議員,示威者肆意踐踏國會大廈內的一切,情緒高昂地拍照留念。

有人抱走了佩洛西辦公室的講臺,還有人坐在佩洛西“寶座”留念,並題寫了“我們什麼也不會放棄”的“鬥爭誓言”。更多警察和來自多個州的國民警衛隊緊急增援,與“草根川粉”發生衝突,一名女性中彈,不久死亡,現場氛圍開始變得微妙,越來越多各界名流、兩黨政要、國際重磅人物發表公開言論,強烈譴責這一“踐踏民主、前所未有的暴行”。

迫於壓力,特朗普在14時50分左右通過網絡社交平臺發表簡短聲明,呼籲“尊重警察”、“和平示威”,但仍然拒不回應方方面面要求他讓支持者撤出國會大廈的呼籲。

15時許,華盛頓市長鮑澤宣佈,自當晚18時起進入宵禁狀態,更多警察和各州國民警衛隊開始湧入首都和國會大廈。16時,當選總統拜登發表聲明,強烈譴責衝擊國會大廈的“暴行”,稱“我們的民主正遭受踐踏”,並直接敦促特朗普讓支持者離開。

26分鐘之後,特朗普終於鬆口,讓支持者“各回各家”,卻仍然堅持“總統選舉結果被盜竊”。17時左右,國會大廈內總算大體恢復了平靜,此時距緊急狀態宣佈只剩下一小時。

18時55分,佩洛西重新出現在國會大廈,宣佈“唱票”將在稍晚重新恢復,“哪怕熬個通宵也要照常宣佈大選結果”。

20時10分,兩院議員們紛紛重返議會,“正常程序”在如此不正常氛圍下重啓;1月7日凌晨3時33分,隨着唱票的結束和大選最終結果的公佈,空前絕後的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活報劇就此落幕——幾分鐘後,仍然“碎碎念”的特朗普出臺“謝幕”,儘管他看上去顯然還打算“返場”。

稍早,華盛頓警方宣佈了D日的警訊:包括那名當場死亡婦女在內,共有4名示威者(2男2女)死亡,52人被捕(其中26人系在國會大廈內被捕),警方排除爆炸裝置兩個。多名警員在衝突中受傷。

▲阿什莉·巴比特(左)是一名特朗普鐵桿粉絲(圖/網絡)

有地方媒體報道稱,當場死亡的婦女,是曾服兵役14年之久的“鐵桿川粉”、住在加州聖迭戈的阿什莉·巴比特,就在死亡前幾小時,她還在網絡社交平臺發表過情緒激昂的“戰鬥宣言”。

特朗普自己走入死衚衕

儘管“其實不想走,其實還想留”,但特朗普自這一天起,已自己走入了死衚衕。

首先,他精心策劃的“上中下三策”,最終都未能取得任何積極成果。

所謂“上策”,即他一再慫恿彭斯去做的,在D日唱票後拒絕宣佈拜登當選,這將徹底打亂美國總統、政府的交接班程序。但“上策”因彭斯最終不敢“逾距”早早無疾而終,以至於鐵桿川粉伍德冒着被網絡社交平臺封號的風險,氣急敗壞地呼籲“法辦叛徒彭斯”;

所謂“中策”,就是讓仍然支持自己的兩院共和黨籍國會議員利用規則,在D日唱票過程中逐州提出異議,這實際上是11月3日後折騰了一段時間的“訴訟游擊戰”翻版;

所謂“下策”則是“到白宮去”,有人曾擔心,特朗普或許會利用“草根川粉”在首都生事,然後藉此宣佈“緊急狀態”,從而干擾正常交接。

D日當天“中策”和“下策”事實上都實行了,但“下策”很快突破底線,以至於特朗普次子埃裏克在網絡社交平臺上呼籲“和平示威”,居然“草根川粉”要求“閉嘴,不要礙大爺的事”。

最終,特朗普的這一行徑,受到他的反對者和多數中立者乃至許多原本支持他的人的嫌棄和抨擊,共和黨籍參議員羅姆尼更直言,“這就是特朗普發動的一場政變”。

事實上,“下策”的過火甚至干擾了“中策”的推行,原本被納入“異議”計劃的喬治亞州、密歇根州,因所有擬議參加的共和黨籍參議員全部變卦半途而廢,亞利桑那州和賓夕法尼亞州的“異議”則分別只有6名和1名參議員支持,原本估計有多達130-140名的共和黨籍衆議員支持者,最終也“縮水”一半。

共和黨議員中,有些直言“衝擊國會的一幕讓我不得不改變初衷”,有些則被認爲是迫於壓力而放棄(民主黨議員蘭姆就怒斥“一個支持你們的女人死於非命,你們還在這裏胡攪蠻纏”)。

簡單說,從法理上講,所謂上中下三策其實都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因爲選舉人團投票要遵循本州普選結果,“失信選舉人”(Faithless elector)會爲人所不齒,而選舉人團投票早在去年12月16日就已完成,結果也早爲人所知。

1月6日的唱票不過照慣例公佈既定結果,不論彭斯或任何一名議員,都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讓美國人和天下人認定,美國總統並非由上億美國選民、而是僅由100名聯邦參議員和435名聯邦衆議員選出,他們中許多人政治生涯遠未結束,或剛剛開始,不敢和原本是“圈外人”且年逾古稀的特朗普一起“瘋狂”。

▲衝進國會的特朗普支持者(圖/網絡)

而特朗普在D日前和D日當天匪夷所思的魯莽之舉,又讓自己的左腳絆了自己右腳一個趔趄,把策劃已久的悲劇唱成了鬧劇。

其次,D日標誌了共和黨和特朗普的徹底決裂。

如果說,整個2020年大選期間,共和黨都被特朗普牢牢“捆綁”,不得不亦步亦趨地追隨某些“另類表演”;如果說,直到11月3日後,囿於“惟有特朗普才能提振共和黨選情”的思維定式,囿於拉攏“草根川粉”這一巨大且頑固票倉的需要,絕大多數共和黨政要遲遲不敢承認敗選,不敢公然違拗特朗普越來越任性且徒勞的舉措。

那麼,當他一通長達一小時的爭議性電話,觸發共和黨在聯邦參議員補選中輸掉“鐵票倉”喬治亞州兩個議席,進而喪失自2014年起一直保持的參院多數時,這個根基業已從根本上動搖。因爲事實表明,今天的特朗普非但不是“助選神器”,而且是“票房毒藥”。

D日的瘋狂則爲特朗普打下最後一個封印:衝擊國會大廈後,即便“草根川粉”的選票再如何誘人,也沒有幾個政治家敢冒險去迎合這些“危險分子”。

▲美國國會大樓內一片狼藉(圖/網絡)

事實上,不僅彭斯和直到“訴訟游擊戰”期間還鞍前馬後奔忙的前紐約市長、其私人律師朱利安尼已在D日前倒戈,連特朗普最堅定盟友林賽·格雷厄姆,剛剛在喬治亞州敗選、還沒交卸聯邦參議員職任的特朗普鐵桿支持者凱莉·洛夫勒,也紛紛在“佔領國會大廈”事件發生後變卦,前者公然在國會指責特朗普“突破底線”,後者坦言“國會大廈事件發生後我不可能再投票支持‘異議’行動”。

至今仍公開附和特朗普的“大人物”,只剩下克魯茲,白宮新聞祕書、有“特朗普小迷妹”之稱的麥克納尼,以及特朗普團隊最後的“忠臣”——兩名“瘋狂律師”伍德和鮑威爾(Sidney Powell)等寥寥數人了,國務卿蓬佩奧在“佔領國會大廈”事件發生後已開始改口,他的女兒伊萬卡在網絡社交平臺上發帖支持老爸,但旋即刪除了。

照慣例,現任總統本不應在確認敗選或任滿行將卸任、尚未交卸前有太多主動性作爲,但一心戀棧的特朗普卻創造了太多例外——然而這一切恐怕也將隨着D日的過去而告一段落:有消息稱,原本應由總統發佈的各州國民警衛隊調令,實際上是由副總統彭斯、代理司法部長羅森、代理國防部長米勒、參聯會主席米利等迫於形勢越俎代庖的。

還有消息稱,部分特朗普政府工作人員在事態最緊急之際曾找到彭斯,非正式討論是否應由後者援引憲法第25修正案,迫使特朗普“因故”提前卸任,以免再出更多枝節。

如今一切都已結束:特朗普“認慫”了,儘管仍留了個“永不認輸”的“鴨子嘴”。

1月20日之後的特朗普,也將迅速被美國政壇邊緣化:華盛頓市長已將緊急狀態延長20天(正好到交接日之後),而推特、Facebook和YouTube則在D日分別作出了“封號12小時”之類異乎尋常的懲罰性針對舉措,這一切都表明,失去“票房助推器”光環和白宮加持的他,將很快、也很容易被政治熱點和中心舞臺邊緣化。

至於“第三黨”,且不說在美國獨特的兩黨制和選舉人團制下,“第三黨”從來都註定只能是“醬油”般存在,自D日起,原本被看作他最大財富的“驕傲男孩”等“草根川粉”,也將成爲他本人、而非共和黨的“票房毒藥”、附骨之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