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歌曲,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它就是上映於1956年12月1日的電影《上甘嶺》的插曲《我的祖國》。

時間會湮沒許多記憶,但有些其實並未消失,只待一個密碼,頃刻激活。對於中國人來說,《我的祖國》這首歌,就是一個激活集體記憶的“密碼”。“一條大河波浪寬……”當熟悉的旋律響起,人們會情不自禁跟着唱起來,或者腦海裏開始浮現一些畫面、許多往事,在旋律中挺直脊樑。

“銘記偉大勝利 捍衛和平正義——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主題展覽”中,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運用現代的聲光電技術,模擬復原了“上甘嶺戰役”這一壯烈的歷史場景。

而《上甘嶺》這部電影,雖然講的是一個連隊的故事,卻還原了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的上甘嶺戰役之殘酷與壯烈。在激烈的戰鬥間歇,狹窄的地下坑道內,志願軍衛生員王蘭唱起了《我的祖國》這首歌,鏖戰多日、傷痕累累的志願軍戰士們,在歌聲中昂起頭來,眼眸清亮。

《上甘嶺》中衛生員王蘭

吳炯,就是電影《上甘嶺》中衛生員王蘭的原型之一,曾在上甘嶺戰役中榮立二等功。

抗美援朝女英雄吳炯

連裏唯一的女戰士

當年,年僅17歲的吳炯得知家鄉的駐紮部隊面向社會徵兵,便義無反顧地報名參軍。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後,吳炯是連隊的衛生員,也是唯一一名女兵,部隊領導不同意吳炯去前線,吳炯咬破手指寫血書來表明自己要去前線的決心。1951年9月,18歲的吳炯如願成爲光榮的志願軍戰士,作爲志願軍15軍45師監工一連的衛生員和英雄黃繼光、邱少雲同在一個部隊。

17歲的吳炯

來到前線,她把頭髮剪短壓在軍帽裏,根本看不出是連裏唯一的女戰士。

“炮火連天的,一個女娃來了能幹啥?”有戰士們這樣說,因爲監工連的工作艱鉅而危險,運送作戰物資、修工事、挖防空洞、搶送傷員……但沒過多久,這個姑娘就讓戰友刮目相看了。

行軍中她揹着沉重的藥箱,還幫着傷員扛揹包;搶修公路,她和戰友一起到河裏撿石頭,在冰冷的河水裏一泡就是一天;到了宿營地,顧不上休息就揹着藥箱到各班巡診。

不放棄任何一位傷員

1952年10月,吳炯所在連接到命令向上甘嶺進發。一次敵機轟炸,防空洞不幸被敵機投下的凝固汽油彈擊中了。吳炯不顧機槍掃射和漫山大火,衝進防空洞,把受傷的戰友背到隱蔽的地方。她在山洞中發現一位燒傷的戰士,當大家認爲他已經犧牲了的時候,吳炯發現他還有微弱的脈搏,於是立即進行搶救。沒有燒傷藥,她便用雪水敷患處,拔下自己的頭髮消了毒給他穿血泡。看他嘴乾裂了,吳炯把雪捏成條狀,先在自己嘴裏含一會兒,再一滴一滴地喂到他嘴裏。戰友得救了,吳炯卻累暈過去。45年後,這名叫姚徐達的被救戰士,幾經輾轉從武漢來到天津與吳炯重逢。身穿舊軍裝,掛滿軍功章,兩位老人見面時激動得說不出話,只是緊緊擁抱在一起。

上甘嶺戰場上,吳炯所在連隊分散駐紮,當得知連隊一個班集體發生煤氣中毒時,吳炯迅速奔赴現場救人。她剛來到出事的營地,一聲巨響,一顆炮彈在她前方爆炸,吳炯面對慘烈場面,沒有絲毫猶豫和停頓,全身投入到救治傷員中。

吳炯堅信多救治一名戰士,就多一份勝利的希望,在戰場上從未放棄一名傷員。

從志願軍到志願者

在朝鮮期間,吳炯先後兩次榮立三等功,在上甘嶺戰役中榮立了二等功。而最讓她感到光榮的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爲了一名共產黨員。

戰爭勝利後,吳炯始終不忘入黨初心,永葆軍人本色。1989年,退休不久的吳炯報名參加了天津市和平區志願者協會,成爲我國第一批醫務志願者中的一員。從此,人們經常看到這位頭髮花白的老人穿着白大褂、肩挎着藥箱忙於社區醫護工作。老人將自己所獲的榮譽和軍功章全部上交給國家保存,2013年吳炯老人80歲生日之時,她鄭重地對家人講了深藏已久的一個心願:死後將遺體捐獻做醫學研究。這一年,她在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見證下,填寫了志願捐獻遺體登記表。

80歲的吳炯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這是強大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

這熟悉的旋律響起

吳炯老人仍會跟着哼唱

她說

《我的祖國》這首歌永遠難忘

它是我心中永遠的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