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青快評

這個冬天雖然有點冷,但是,對低溫勞動者的權益保障可以讓他們暖起來。

這兩天,朋友圈被一片“凍哭”“凍傻”的內容刷屏。有人終於放棄了不穿秋褲的倔強,有人直播下班衝向網約車的狂奔,黑龍江等地的朋友更是發現自己出門如闖“北極圈”。

近期,冷空氣組團影響我國,1月7日6時,北京南郊觀象臺氣溫降至-19.5℃,迎來1966年以來最冷清晨,多地氣溫也創新低。在出門取個快遞都要做一番心理建設的“至冷時刻”,許多勞動者仍在堅守崗位,直面寒潮。爲了社會正常運轉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保障,環衛工人、快遞小哥、外賣騎手、防疫人員、交警等工作人員長時間在戶外勞動。在動輒零下十幾度的極端低溫下,即便有“厚手套+羽絨服+棉靴”的全副武裝,也不時會有被凍透的感覺。

長期在低溫環境下作業,可能對人的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等產生傷害,還可能誘發缺血性心臟病、哮喘等病症。天氣“凍”真格,戶外工作者的勞動權益更應被關注和保護。

進一步完善低溫津貼制度,是對戶外勞動者特殊付出的基本尊重。我國國家標準《低溫作業分級》規定,作業人員在生產勞動過程中,工作地點平均氣溫等於或低於5攝氏度的作業即爲低溫作業。雖然我國《最低工資規定》中明確提出低溫津貼,但是在各地實施中,主要靠企業自主決定是否發放及發放數額,缺乏細化要求和強制性,許多勞動者甚至表示從未聽說過低溫津貼。對此,需要通過加強對法律和規章制度的執行,讓用人單位真正擔負起自身職責,不要讓低溫津貼僅僅停留在紙面上。

此外,基於不同的地域、工種、行業特徵,也應有更加精細化和人性化的制度安排。各地可以因地制宜,結合實際天氣狀況,針對低溫作業時間上限、適用人羣、企業責任等進行具體規定。比如,企業需要及時爲員工提供保暖物資和符合要求的避寒點,靈活調整外出作業時間,設置合理的輪班制度,對員工進行防寒和安全常識培訓等。

基於自身的行業特點,不少企業也主動爲低溫勞動者提供了暖心的“定製”型保障。例如,針對外賣員需要在寒風中穿行的工作性質,有外賣平臺就推出了特製的騎手加熱服,讓外賣小哥不必在速凍模式中“寒徹骨”。這些創新做法,是對低溫作業者勞動權益的尊重,也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體現。

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情況下,今年也出現了核酸檢測員、防疫卡點工作者等新型低溫戶外作業者。這兩天,大連海洋大學師生志願者頂風冒雪送防疫物資的照片,就讓不少人感到淚目。據《工人日報》等媒體報道,病毒防護的需求有時會給日常防寒帶來不便。比如,冷鏈食品消殺員每天要在指定低溫區域脫換工作服、鞋帽等三次,有的保暖衣物塞不進防護服。關注防疫工作者的特殊需求,爲他們及時提供充足、專業的保暖用品,做好臨時避寒點和防疫卡點的保暖和消毒工作,纔不負他們特殊的堅守與努力。

這個冬天雖然有點冷,但是,對低溫勞動者的權益保障可以讓他們暖起來。

撰文/任冠青

編輯/王鐘的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出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