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棒!少年》大部分的人是没听过,但对听过并看过它的人来讲,这是国内很棒的纪录片了。

《棒!少年》评价很好,但从票房来看,知道着寥寥。

确实,这部2020年评分最高的国产片首映日成绩有这样几个数据:1.1%的排片比、2.9%的上座率、1.2万的观影人次、50万的日票房。

因为口碑和票房的差距太大,于是看过的观众会本能的觉得——是排片率和观众合力将这部优秀电影赶出了电影院。这部讲述一群留守孤僻儿童的纪录片打动了很多评委以及观众,这一点来说毋庸置疑,但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讲,过于遥远的距离不是纪录片和文艺片,而是它本身的立足点和题材。

《棒!少年》讲述的故事很简单,北京市郊,一群困境、留守儿童在70多岁老教练的带领下练习棒球。

他们的共性除了来自偏远地区,家境贫困,缺乏管教,还有一点:品性还一个比一个顽劣。面对这样一群少年,教练告诉他们,“好好打棒球,将来你们可以进国家队、省队。只要取得前三名,高中还有免试上大学的机会。无论如何,你们都会有一个好的归宿!”

即便不看电影,单单这样的留守儿童,顽劣题材就很有话题,可它难以带动大众热情的是——棒球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小众的运动。

本身电影立足点就是纪录片,纪录片受众有限;再加上大众关于棒球的认识更是了了,更难让它像商业电影一样吸引眼球的是电影又加上公益等字眼,这样的一部电影本身就立足小众,最后又反过来苛责观众没有给这样的电影市场,是不是过于苛责观众了呢?

有人觉得臭豆腐和榴莲是人间美味,可对另一部分人来讲这两种食物味道怪异难以下咽,正所谓千人千面,我们不能强迫观众去看或者去喜欢某一类的作品,而是应该想怎么把这一类作品拍成大众喜欢的样子。你想倾诉,你要表达但前提是总要有人去看,所以你也要妥协。如果说服不了自己那就孤注一掷,并且坦然接受结果。

由此可见,将《棒!少年》的票房惨烈归结为我国影市就和头条、抖音一样,是完全的需求导向,消费者口味左右着供给品的生死,显然略显偏颇。

或许艺术影片做好的放映方式还是走线上,因为线上足够长尾——对线下影院来讲,喜欢的人本来就少,还分散,网络却可以把长尾聚集。而且艺术电影有保值性,可以在长时间保持可看性,甚至有些越久越香,不像院线电影一次性,在网络平台也有这种持续输出能力。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既然保持了纪录片的真实,就不要苛求它像商业大片一样,在热闹的影院里票房大卖,不管是电影人也好,观众也罢,选择了保持初心,那就要什么结果都认,坦然面对得失啊,作品才能保持独立性,观影人也才能有独到的见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