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典型是推进全局工作的有效方法,能让党员干部追有目标、赶有方向。但一些地方存在脱离实际打造典型的问题,有的急于总结成绩、炮制典型,在琢磨材料上猛花心思,甚至不惜注入水分;有的不顾群众心声和实际需要,以上级高兴为出发点,打造“速成典型”“盆景典型”。最终,典型成了“短命功绩”,既浪费大量人力物力,也带偏了基层干部的政绩观,滋生浮夸之风。

工作未动,典型材料先动,这折射的是错误的政绩观。热衷于搞“材料典型”,无非是因为“点”搞起来省事,且“点”更容易装“门面”,容易打造出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但这样的典型经不住推敲与时间的检验,说到底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犹如浸水的海绵,多的是水分,缺的是干货。虽然能一时吸引人,但不能真正吸住人,对工作落实毫无益处。

真正成功的典型,犹如缩小版的工作全貌,有“缩地成寸”“小中见大”的效果,也是真抓实干“浓缩”的“精华”,是“经过一番寒彻骨,才有梅花扑鼻香”的好做法。真典型是可学习、可推广、可复制、立得住、叫得响、经久不衰的。要出真典型,就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功夫下在平时,把心思花在干事创业上,按规律办事。从笔墨上费心思,还不如实实在在把工作摆上位、认真抓,出实招、求实效,毕竟实干的成绩才令人信服。工作干好了,经验出来了,典型“这个娃”才能“呱呱落地”。这样的典型立足于实践、服务于民,才经得起时间检验,群众才会摁下满意键,才是真典型。否则,脱离实际和群众心声的典型,都将是镜中花、水中月,最终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事实上,“速成典型”的现象也和考核机制有关。有些地方考核时重看盆景典型,导致典型导向跑偏,助长了基层搞“速成典型”的不良风气。“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上级考核时,要多到实地看看,多与百姓聊聊,让考核走出只“考”不“核”的怪圈,打破“只看典型不看成效”的藩篱,才能引导和鼓励基层尊重实践效果,踏踏实实地探索。当然,基层在面对考核时,也要明白这是在督促抓落实,不能搞虚头巴脑的形式主义,不能挖空心思编造“速成典型”,还是要在成果成效和群众满意上多下功夫。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