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月12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前不久召开的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在今天举行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引领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表示, “十四五”该院将在种质资源、基础研究、核心技术、重大产品等方面,部署科技支撑种业“翻身仗”六大工作——

一是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推进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加快建成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新国家作物种质库,以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为对象,重点攻克并建设高通量、规模化表型及基因型鉴定平台,发掘携带优异基因资源种质材料。定向改良创制优质、抗逆、养分高效利用的新种质。建立基因型-表型数据库,创建种质资源管理与共享平台。

二是加强生物育种基础研究。针对生物育种原创性成果不足,重大基因缺乏等瓶颈问题,以农作物遗传基础科学问题阐析为主线,重点突破优异种质形成与演化规律、重要性状协同调控机理、代谢调控网络与合成机制,构筑农作物精准设计育种的遗传理论体系,支撑保障国家种业安全。

三是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以种业关键技术原始创新为目标,重点研发不依赖受体基因型的高效遗传转化体系、新一代杂种优势利用技术、无外源基因无基因型依赖以及特异性强或广适性高效基因组编辑技术、组合诱变技术、新型育种芯片和基因高效分型技术、预测精度大幅度提高的全基因组选择技术、染色体和染色体片段准确识别跟踪技术等育种关键技术。

四是加强作物重大新品种培育。围绕新时期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培育环境友好、资源高效、优质和高附加值专用,以及适宜轻简栽培和机械化生产方式等突破性作物新品种。重点培育优质绿色超级稻、优质功能水稻、优质节水小麦、抗赤霉病小麦、耐旱宜机收玉米、抗虫耐除草剂玉米、优质蛋白玉米、高产高蛋白大豆、耐除草剂大豆等重大新品种。

五是加快推进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和布局。加大对国家作物种质库、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作物分子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的支持力度。推进国家种业创新实验室、南繁研究院国家作物表型研究设施等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谋划作物基因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国家未来小麦设计等重大科技平台和基础设施。

六是加强生物育种产品研发,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生物育种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加强对生物育种相关技术的科普宣传力度,助推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快速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