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传》: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之前我们说过,《易经》也是一种哲学思想,是从文化。普通人认知里的吉凶,好的或坏的;从哲学角度来看是没有绝对的,而是根据 人类本身的利害丢失来判断。我们得到了就会觉得是吉,失去了就会觉得是凶,但哲学告诉我们,这未必是绝对的。比如,生病我们是得到了,但却是凶的;又比如,我们在外面捡到了一个手机,但这是小偷的赃物,那你说这个得到是吉是凶呢?“塞翁失马”的故事就告诉我们得到和失去到底是吉是凶是不一定的。

所以,对于古文,不要仅仅从文字的表面上读,而是要去理解在文字的深处包涵的哲学思想。

可见,吉凶是根据个人观念来看,而悔吝就是忧虑愁烦之象。所以人生的一切,在《易经》看来,只有四个角度:吉凶悔吝。而这个“吉凶悔吝”是从哪里来的呢?

《系传》中说“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人生的一切,任何事情,一动就会有好有坏;而且,任何事情只要一动结果就是坏的点四分之三,好的占四分之一。所以,现在是不是有点理解为啥中国人好静不好动了吧。

凡事一动,吉的成分只有四分之一,坏的成分有四分之三,不过这三分当中,两分是烦恼、险阻、艰难,仅此而已。

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凡是涉及“改革”的事情一定是慎之又慎,而且中国古代历史上那些著名的改革家,下场基本都很凄惨。但中国又从不拒绝变革,而是在智慧和慎重考虑后,就会勇敢地去尝试变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