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珍珠港事件的陰謀論,在圈子裏也不算什麼新鮮事兒了。

有相當一部分人都堅定的認爲,日本聯合艦隊之所以能夠成功偷襲珍珠港,完全就是因爲美軍“放水”。因爲在他們看來,整個珍珠港事件,就是羅斯福與美軍高層導演的一場苦肉計,日軍只不過是一枚被利用的棋子而已。

爲了證明這確實是一場陰謀,他們翻箱倒櫃,廢寢忘食,苦思冥想……最終鼓搗出了一條非常完美的“邏輯線”。

首先,羅斯福存在進行苦肉計的動機!在珍珠港事件爆發之前,美國國內對於參加二戰,其實是有着兩種完全不同的聲音,一種聲音是力求參戰,維護世界和平;另一種聲音則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羅斯福自然是支持參戰的,否則他也不會巧立名目,鼓搗出《租借法案》和驅逐艦基地協定,明目張膽的支持英國和加拿大。值得一提的是,羅斯福之所以願意介入二戰,不僅僅是因爲所謂“世界和平”這麼高尚的口號,更多的是出於美國的利益考慮。

首先英國是美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其聯邦體系下的加拿大更是美國的鄰居,他們之間涉及到大量的利益糾葛。此外,英美都是英語國家,甚至於不乏大量的英裔,他們有着比較深厚的文化認同。所以,在當時的美國國內,有着相當一部分的商人和英裔羣體,是站在英國這一邊的。甚至在不列顛空戰期間,有着不少的美軍士兵,以志願者的身份,去幫助英國。

當然,站在羅斯福的角度,作爲一個政治家,他看得自然更加長遠。羅斯福希望的是,藉助二戰這樣一個機會,提升美國的國際地位。當時美國雖然已經是全球第一大工業國,但他的國際地位遠不如英法。在歐洲,根本就沒有美國說話的分兒。

當然,參戰對於美國還有經濟方面的好處。爆發於上世紀30年代的美國經濟大蕭條,對美國經濟造成了重創。雖然期間通過羅斯福新政,得到了一定的恢復,但其實還是有着不少的後遺症。所以開啓戰爭至少可以拉動內需,轉移國內矛盾,從而緩解經濟大蕭條的壓力,這也是那些軍火商們所樂於見到的。

所以,總的說來,參加二戰,對於美國是很有吸引力的。但是,羅斯福想要參戰並沒有那麼容易,即使他是美國總統。因爲在美國的法律裏面,只有國會才能真正決定美國是否參加二戰。

而在當時的國會里面,有相當一部分議員是反對戰爭的,尤其是共和黨人,他們奉行孤立主義,不願美國去插手歐洲事物。他們的觀點也不是沒有道理,一來美國遠離歐洲,獨居一方,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無需擔心戰爭的波及。

二來美國的貿易不僅僅是針對英法,像德國、日本這些國家,同樣是有着貿易往來。從生意人的角度來講,保持中立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美國參戰,那沒就會被德國和日本當做敵對國家,屆時美國不僅會失去一批貿易伙伴,其商船運輸貿易,也會受到敵人的打擊。

當然,最爲關鍵的一點是,早在一戰的時候,美國就有過一次教訓。當時歐洲打成一鍋粥,奉行國際主義的美國總統威爾遜帶着數十萬美國大兵開進歐洲大陸,試圖扮演救世主的身份,從而提升美國的國際地位。但是,最後在巴黎和會上,美國遭到了英法的聯手排擠,什麼也沒撈着,最後憤怒的回到了北美。而大量的美國士兵,卻因爲這場和美國毫無關係的戰爭而失去生命,由此激發了美國民衆的厭戰情緒。

基於以上幾點原因,美國國內反對參戰的聲音也是強烈的,羅斯福想要讓美國參戰,首先就需要將這部分聲音給安撫下去。

就這時候,珍珠港事件爆發了,日軍艦隊跨越了了半個太平洋來到夏威夷羣島,在美國的家門口重創了太平洋艦隊,造成2000多名美海軍士兵陣亡。家門口捱打的屈辱和同胞喪生的悲痛,無疑是點燃了美國民衆的怒火。羅斯福在第二天就發表了對日宣戰演講,一切水到渠成,名正言順。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個珍珠港事件過程中,美軍高層暴露了諸多疑點。

首先,早在日軍偷襲珍珠港之前,美國方面就得到了不少關於日軍偷襲珍珠港計劃的情報消息。比如1941年1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的計劃剛剛出爐,還未得到正式批准,保密程度相對較低,被美國駐日大使格魯所知悉。其第一時間就報告了國防部,但是卻被批註爲謠言。

1941年9月,美軍破譯了一份日本發往檀香山領事的電報,其內容是詢問日本向駐檀香珍珠港內的美軍艦隊停泊情況。一個月後,美軍再次破譯日方電報,同樣是關於珍珠港基地美軍艦隊情況的。1941年11月底,日軍軍艦消失在美國的無線電監測中。

最值得一提的是,1941年12月,就珍珠港事件爆發的前夕,中國情報人員池步洲,截獲了日方的特級密電,正確推測出了日軍偷襲的時間和地點,並且迅速上報,通知美方。結果依舊是遭到美方的忽略,珍珠港一切照舊,以至於對於日軍的偷襲毫無準備。

除了情報上的迷惑舉動以外,美軍太平洋艦隊的操作也遭到了質疑。在日軍轟炸珍珠港的當天,太平洋艦隊的航母正好全部不在港內,因而得以倖存。而在日後的太平洋戰爭中,美軍正是依靠這三艘航母的強勢發揮,在己方十分劣勢的情況下,與日軍周旋。並且在中途島海戰中,以弱勝強,扭轉了戰爭局勢。結合這樣的結果,再去看當初三艘航母不在港的巧合,似乎顯得有些蹊蹺。

結合以上種種論點分析,大家最終得出了珍珠港苦肉計的結論。即在珍珠港事件中,羅斯福總統事先已接獲情報,卻故意按兵不動,坐待日本襲擊珍珠港,以挫敗本國反戰派,進而取得對日開戰的理由。

具體應該就是這麼一個故事:1941年年末,日本聯合艦隊向珍珠港開進,美國情報機構第一時間發現了日軍的東西,並將情報上報白宮。然而,對於這樣一個重要情報,羅斯福卻不以爲然。他不僅沒有提醒太平洋艦隊做出防備,反而是讓艦隊司令金梅爾中將,把艦隊的大部分艦船留在港內,只調離航母。最終,日軍成功偷襲珍珠港,而羅斯福則拿到了發飆的藉口。

這個故事表明上看起來,似乎沒什麼問題,有理有據。但實際上,其實是經不起推敲的。

首先,所謂的苦肉計“動機”,本身就是不能當做證據的。這就好比犯罪,所謂動機只能當做推理依據,並不能當做犯罪證據。即便是羅斯福有着苦肉計的動機,那麼也無法說明他會這樣做。

其次,所謂的情報漏洞和航母出港,其實都是可以給出合理解釋的。比如說情報上的疏忽,那並不是故意的視而不見。因爲國家之間的情報分析,本身就是一個龐大且複雜的過程。當時美國中斷與日本的貿易往來,並對其進行經濟制裁,而日軍也對東南亞虎視眈眈,雙方劍拔弩張。所以美軍和羅斯福每天都會收到大量有關日本軍事上的情報,這些情報種類繁多,亦真亦假。

美軍確實有可能得到了關於日軍偷襲珍珠港的種種情報,但是都被淹沒在其他情報之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換句話講,美國未能從紛亂的情報中,識別出日本的真實意圖。畢竟就當時的實際情況分析,日本最有可能進攻的地方是菲律賓,而不是珍珠港。畢竟珍珠港實在是太遠了,其位於日、美之間太平洋東部的夏威夷羣島,距日本約3500多海里。

美軍很難想象,日軍的艦隊可以橫渡3500海里而不被發現。此外,就算過來了,珍珠港內的太平洋艦隊以逸待勞,也沒有懼怕的必要,畢竟當時對於航母艦載機進行空中打擊這樣一種戰術,還是處在一個比較陌生的階段。

由於戰術分析上的失誤,導致美軍給出了錯誤的判斷。所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事先確實是不知情。

其次關於航母的出港,那真的只是巧合。當時企業號正在返回珍珠港的路上,列克星頓號數日前剛剛開出,薩拉託加號正在聖地亞哥維修。

要知道,在當時的軍事思想中,大艦巨炮依然是佔據主流,戰列艦纔是艦隊主力。當時世界上的軍事強國,依舊傾向於發展戰列艦,所以德國人搞出了俾斯麥、日本人搞出了大和號,美國則是衣阿華級,其無論是噸位,還是資金花費,都遠超同時期的大部分航母。

因爲航母在二戰前期,更多的是作爲一種輔助艦隻所存在,以巡航、偵查爲主。當時日美開戰在即,所以航母在外執行任務的頻率更高,在港口停泊的時間就比較少。作爲主力的戰列艦,則是停在更加安全的港口。

航母真正開始作爲戰術核心出現,其實就是在珍珠港事件中。日軍用航母搭載飛機,長途奔襲之後,空襲珍珠港,完全不給太平洋艦隊正面對戰的機會。但即便是航母的作用提升,其在短時間裏面依然無法完全取代戰列艦的地位。

所以,如果是羅斯福想要保全艦隊一定的作戰實力,他不會選擇調離航母,而是會選擇調離戰列艦。然而我們看到的結果卻是,太平洋艦隊的8艘主力戰列艦,全部停在珍珠港,承受日軍的空襲打擊。這就比較不靠譜了,除非羅斯福或者美國海軍高層,當時已經認爲航母要比戰列艦強了。

但如果是這樣的話,美軍爲何就那3艘航母,早點兒多造兩艘不更好?要知道珍珠港事件之後,太平洋艦隊一度面臨無兵可用的尷尬局面,被日軍聯合艦隊壓着打。如果不是中途島海戰中,日軍表現太差,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估計還得多熬幾年。

更爲關鍵的是,就當時的歷史背景而言,羅斯福根本就不需要苦肉計。因爲當時美國開始對日的禁運和制裁,失去了資源供給的日本,除了停戰以外,就只有和美國開戰這一條路可走。有着這麼一個陽謀放在這裏,羅斯福哪裏需要去做什麼苦肉計?

所以,關於羅斯福是故意犧牲珍珠港,以苦肉計來讓本國民衆早日同意與日本作戰的說法,其實是不太靠譜,至少目前來說,並沒有合理而且有力的證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