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供职于耶鲁大学的学者、致力于心理学研究的罗伯特·斯滕伯格曾经针对两性之间的感情提出了爱情三角理论,内容大致是这样的:众多两性之间的爱情要素都大概由三种要素组成,三者分别为:激情、亲密以及承诺。在此基础上,所有的感情可以被划分为六种模式。

激情主导的爱情(Romantic love):激情与亲密组成

伙伴模式的爱情(Companionate love):亲密与承诺组成

比较愚蠢的爱情(Fatuous love):激情与承诺组成

空洞的爱情(Empty love):仅仅只有承诺在支撑

有一方会迷恋爱情(Infatuated love):仅有激情

完美的爱情(Consummate love):亲密、激情、承诺三者缺一不可

日久生情/一见钟情

一见钟情和日久生情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提到的两个人在一起的方式。以上文当中分析的不同感情类型来看,一见钟情属于一种由激情主导的爱情;而日久生情则是一伙伴模式的爱情。

往往在现实当中,日久生情相对而言会更加的持久、牢靠。因为对于夫妻而言,感情是长相厮守,而不仅仅是轰轰烈烈。

然而,在现如今的社会当中,随着社会以及生活的压力增加,人们的性格也愈发显得急躁,在感情方面亦是如此。

很多年轻人会在一时冲动或者是简单的相处之后就定下终身,很多人会“闪婚”或者是私奔。但是我们知道,很多这样的感情都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的。很多夫妻会在不久之后爆发各种矛盾,从而走向分手。

除了爱情之外,还有一些感情的存在也是要依靠长久的情感类型,比如同学、战友等等情谊,那么为什么这些感情会这样的亲密呢?

这是因为受到这些关系制约的人们往往会经常进行接触与交往,所以彼此之间的亲密程度会很高。

作为常人而言,对于生活当中那些熟悉的人和事,一般都会表现得比较亲密;相反,对于那些陌生的人和事则会相对疏远甚至是有些恐惧。

所以所谓的“一见钟情”也许只是个体在某个比较巧合的时间点对于某件事或某个人产生了微妙的感觉,细细想来也许会对自己的这种感觉感到后悔。

但是“日久生情”则不然,在这种接触过程当中,人们会通过长时间的密切地接触对彼此的性格、内涵等方面产生了解,来仔细审视彼此之间的关系。

这两种情感的形式分别能够用心理学领域常见的“曝光效应”以及“首因效应”来进行解释:前者指的是,经常展现出的特性很可能会作为一个人的“标签”而存在;后者的意思则是第一印象会很大程度影响两人之后的交往。

人们之间彼此影响

人是一种群体性动物,无论性格如何、遭遇如何,人总是离不开群体生活。除此之外,人的性格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身边人的影响,就像是俗话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所以当你处于一个群体当中时,很多情况下难免会感到有些“身不由己”:身边的人都这么做的了,假如我不这么做,会不会显得我很“不合群”呢?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这种想法的存在也是很正常的。

人们在进行相处时,总是倾向于影响彼此之间的一种“场”,此消彼长之下,对于一些行为的模仿便会产生差异。

在十五年之前的2006年,著名科学杂志《个性与个体差异》就曾经出现过一篇研究报告,报告认为,一对夫妻在共同生活很久之后,无论是长相还是性格和习惯,都会变得更加趋同。这就是所谓的“夫妻相”。这其实就是“日久生情”的作用,其会让人发生变化。

总的来看,即使想要追求一种“日久生情”的感情,也是应该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

首先,这种感情就应该是一种比较牢固的、长久的感情。其次,双方应该进行尽可能多地感情互通,尽可能多地沟通。

简而言之,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亲情,假如和另一个人有足够的接触和了解,那么彼此之间自然会变得愈加密切。

- The End -作者 | 神奇小小编辑 | 一粒米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Walster, E. The effect of self-esteem on romantic lik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65, 1, 184-19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