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科普博覽

近日,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發表的最新病例報告顯示,患有宮頸癌的母親在分娩過程中,其體內的癌細胞通過嬰兒初啼時吸入的羊水進入了嬰兒體內,導致嬰兒患上了肺癌。這是人類首次觀察到此類癌症轉移現象。

癌症母親順產導致嬰兒患上癌症

嬰兒患上肺癌的概率極低,只有不到百萬分之一。最開始發現男性嬰兒確診爲肺癌時,醫生們甚至認爲是病理檢查時混入了來自他人的組織樣本。考慮到他們的母親患有宮頸癌,醫生們開始注意到一個非常低的可能性——男嬰患上肺癌與他們母親的宮頸癌存在關聯。

進一步的檢查發現,男嬰們體內的癌細胞中不存在Y染色體,也就是說這些癌細胞來自於女性。經過與母親癌細胞的對比,醫生們發現男嬰體內癌細胞和母親體內癌細胞存在共同的突變特徵,且男嬰癌細胞中存在來自母親另外一條X染色體(與母親傳給自身X染色體不同的另一條)中的遺傳序列。這些事實最終確切地證明了兩名男嬰體內的癌細胞分別來自各自的母親。

母親的癌細胞是如何轉移到男嬰們體內的?

根據醫生們的推測,胎兒娩出產道進行第一次啼哭時,吸入了混有母親癌細胞的羊水,這些癌細胞又進一步地感染了男嬰肺部。

正常情況下,這類進入體內的異物應該會被免疫系統所清除,但嬰兒的免疫系統機能不足,導致免疫反應水平不夠,因此導致癌細胞沒能被及時清除,最終讓它們在體內“落地生根”。

幸運的是,經過醫生們的救治,兩位男嬰的健康狀況都有好轉。一個男孩在接受免疫療法後體內的腫瘤組織明顯縮小,另一個男孩經過手術,肺部癌組織被切除,正在進行後續治療。

癌症能“傳染”嗎?

看到這兩個案例,很多人開始擔心,癌細胞能從一個人身上轉移到另一個人身上,這是不是意味着癌症能從一個人傳染給另一個人?

答案是,不必爲此多慮。

科學家很早就發現,如果將患癌小鼠的癌細胞移植到正常小鼠的組織中,有可能誘發正常小鼠的癌變,從這個意義上說癌症確實可以“傳染”。

但要注意這種傳染並不是我們平時說的通過人與人直接的接觸造成的傳染,所以發生的可能性極低,低到可以忽略。在我們日常的知識範圍內,說癌症不能傳染並沒有什麼不妥,畢竟正常情況下誰也不會把癌細胞移植到健康人的身體里加以培養。

自然條件下通過癌細胞在異體間轉移而造成的癌症極少發生,本次報道的母嬰垂直傳染算是一種可能性。

另外一種可能導致癌症異體轉移的途徑是器官移植,即供體器官本身存在癌細胞,一旦這些癌細胞隨器官進入受體患者,就可能發展爲癌症,但這種情況的發生概率同樣極低。

上述兩種途徑存在一個共同點,即被動患癌的一方免疫系統機能較弱,例如胎兒、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需要長期服用排異藥物)等。

還有一種可能導致癌症“傳染”的途徑,它的“元兇”是病毒。很多病毒都可能誘發癌變,例如人類乳頭瘤病毒(HPV)等等。但這類癌症的傳染並非直接由癌細胞誘發,而是由病毒的感染引發組織癌變,因此嚴格來說不能算是癌症的傳染,而應該說是病毒的感染。

這項研究不僅報道了一種非常罕見的醫學現象,還爲我們帶來了很多啓示。首先,如果孕婦在孕期後段發現宮頸癌變的可能,此時應採取剖腹產而非順產,以儘量減少胎兒吸入羊水的可能。

另外,對於這類通過母親轉移給嬰兒的癌症,用免疫療法激活胎兒免疫系統,或許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最後,這項研究也喚起了我們對於宮頸癌的注意,畢竟如果存在危害胎兒健康的風險,那從源頭斬斷這種可能自然是最好的對策。

母嬰傳播的常見疾病

雖然癌症在母嬰之間轉移的情況非常罕見,但能在母子之間傳染的疾病卻有不少。

我們常說的“傳染病”,一般是由細菌或者病毒一類病原微生物造成的疾病。如果病原微生物是從母親直接傳染給胎兒或者嬰兒,這就是所謂的“母嬰傳播”。根據感染髮生時機的不同,母嬰傳播又分爲胎內感染、產道感染和母乳感染三種。

可以通過母嬰途徑傳染的疾病中,比較典型的有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生殖器皰疹、水痘、風疹等等。還有一些相對罕見的致病微生物也會通過母嬰途徑進行傳播,例如寨卡病毒、I型人類嗜T細胞病毒(HTLV-I)等等。

這些疾病嚴重威脅着嬰幼兒的健康成長,可能造成胚胎階段的畸形、流產、發育缺陷乃至成年後的疾病甚至殘疾等。例如,母親如果在孕4—20周左右感染風疹、出生的嬰兒很有可能出現聽覺異常、先天性白內障以及先天性心臟病等嚴重問題。

所幸的是,隨着醫學的發展,現在我們已經有了很多的方法來預防、阻斷、控制這些疾病。

例如,對於風疹,我們可以通過注射疫苗進行預防,只要母親注射過合格的風疹疫苗,發生母嬰傳播的可能性基本爲零。

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等傳染性疾病也能通過母嬰傳播,但乙肝和艾滋病已經有較爲成熟的母嬰傳播阻斷劑,患病母親只要按照要求進行阻斷療法,就能成功生下健康的嬰兒。

丙肝雖暫時沒有很好的母嬰傳播阻斷方式,但丙肝本身的治療已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完全可以在母親獲得臨牀治癒後再考慮懷孕。

HTLV-I的情況比較特殊,這種病毒經由母嬰傳播後,並不會馬上在嬰幼兒體內產生異常,而是等到其成年後纔會有一定幾率(5%左右)發展爲成人T細胞白血病(ATL)。ATL是一種較爲罕見的白血病,只會在HTLV-I的攜帶者身上發病,而這些攜帶者之所以會染上病毒,主要是由於嬰兒時期接受了來自同樣是攜帶者的母親的乳汁。

HTLV-I是一種感染能力非常弱的病毒,人羣中的攜帶者比例非常低。例如日本九州的長崎縣有極高的HTLV-I攜帶者比例,大約爲5%,而這些攜帶者中又僅有約5%-10%最終發病,綜合發病率十萬分之五。

雖然發病率和發病人數都非常低,但人類目前仍然沒有治療ATL的有效方式,大多數病人發病後2年內就會失去生命。因此,日本政府從數十年前就開始對孕婦進行HTLV-I的產前篩查,一旦發現攜帶者則會要求她們不要用自己的母乳餵養嬰兒。這一舉措成功地阻斷了HTLV-I的傳播,2010年後出生的女性成爲孕婦時(推測值),攜帶者比例將下降到0.06%。作爲對比,1950年代出生的女性懷孕時,攜帶者比例卻高達6%。長崎縣預計將在21世紀後半完全消除ATL的發病。

但依然有不少可能發生母嬰傳播的疾病讓目前的人類捉襟見肘,比如流行於南美一些地區的寨卡病毒。寨卡病毒由蚊蟲叮咬傳播,雖然感染後的病情輕微,不會對母親的身體健康形成實質上的傷害,但卻可能造成胎兒的“小頭症”畸形。目前人類尚無有效疫苗來應對寨卡病毒感染症。

寨卡病毒流行期間,無論孕婦有無明確的感染症狀,感染孕婦都將有5~15%的幾率誕下小頭症後代。因此,疫情爆發的季節,首先應在疫區大力滅蚊以斬斷傳播鏈條,且育齡女性特別是孕婦應避免前往疫區,而疫區育齡女性則應推遲懷孕。

現代醫學和生物學雖然尚不能幫助人類徹底阻斷疾病的母嬰傳播,但至少可以提供有效的應對策略,避免疾病的進一步流行。

同時,隨着藥物、疫苗以及療法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疾病終極被人類所征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