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来的朋友,记得点击关注

在日常生活中,你会厚着脸皮去找对方帮忙吗?哪怕这件事,微不足道。值得一提的是,有很多人都开不了求别人帮忙的口,甚至找别人帮忙这个想法,只存在脑海一秒,下一秒就自己去解决了。

其实,这种人就存在于我们身边,无论大事小事,这种人都觉得,自己能做好的事情,根本没必要去麻烦别人,而且麻烦别人还会欠下人情。

为什么会不愿意去寻找别人帮忙?这类人的心理反应有以下几点:

1、“求人不如求己”的刻板印象

2、极度高傲,自尊心过于强烈,认为请求别人帮忙,会低人一等

3、原生家庭的教育,从小被灌输不要调皮捣蛋,不要给别人制造麻烦

4、回避型人格,内心敏感,害怕被拒绝,从而在社交上退缩

5、骨子里的自卑,认为我不配拥有别人的帮忙

经常麻烦别人,会讨人喜欢吗?

有的人经常麻烦别人,一点点小事都要寻求帮助,有的人,却非常排斥麻烦别人,不到万不得已,根本不会开口去麻烦别人寻求帮助,于是,就产生两种不同类型的人。

一,能求人,绝不自己动脑子

二,遇到问题,先自己动脑解决

第一种和第二种对比之后,有着明显的冲突,前者总是喜欢麻烦别人,脸皮比较厚,且不觉得自己找别人帮忙会给别人带来麻烦,后者就是凡事靠自己,不到万不得已不去麻烦别人。

在此,说一个跟第一种有关的案例:

晓明跟莉莉在同一个公司上班,晓明是做设计,莉莉是做前台,正常逻辑下,两个人的分工不同,自然不会牵扯上太多,可是莉莉却经常麻烦晓明,看到晓明下楼给自己接水喝,她就直接让晓明也帮她接一杯。

除此,就是莉莉打扫卫生,也会拉着晓明让他帮忙打扫一下,说她累了,还有就是出门给公司发活动传单,她没发完的单子,直接丢给晓明,让他帮忙发一下。

你以为到这帮忙就算完了?还没结束呢,有次莉莉下班关门,看到公司二楼的灯还亮着,才想起自己忘关了,可是都已经下楼了,正好晓明也骑着他的电动车准备回家,莉莉就把晓明拉住,让他上楼帮忙关下灯,她不想上去了,说在楼下帮晓明看着电动车,让晓明赶紧去上楼。

一开始晓明是拒绝的,但她就以我肚子疼,一个人上楼害怕,你就帮一下能咋地,别这么小气嘛。晓明还是帮了,说这是最后一次,因为晓明被莉莉麻烦得多了,内心从一开始的热情转变为厌烦。

莉莉在他眼中,就是个多事的女人,一点都不讨人喜欢。

总结:人是群居动物,生活在不同的圈子里,多多少少都会需要一些帮助,但寻求帮助的“频次”要适当,总是麻烦别人,也会给别人带来烦恼,让别人对你的印象,形成了伸手党、麻烦精、索取无度。

适当地寻求别人帮助,也会增加别人的好感,这里用“富克兰林效应”来解释。

富克兰林效应

富兰克林是美国建国史上的伟大人物,他集投资人、科学家、出版人、政治家、音乐家、邮政局长、外交官(还有很多很多)等身份于一身,在各个领域都有所成就。

富兰克林效应故事

1736年,有一天富兰克林在宾夕法尼亚的议院发表演讲。另一位议员完全反对他的观点,于是也发表了一篇演讲,十分激烈地批评了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有点措手不及,但是又想争取这位议员的同意。怎么办呢?他无意中打听到这位议员的家里正好有一套非常稀有的图书。于是他十分恭敬地写了一封信,厚着脸皮向这个议员借书。

没想到这个议员竟然同意了,一个星期后富兰克林还书时郑重地表达了谢意。

几天后当他们再次在议会厅见面时,富兰克林是这样描写的:“他竟然主动跟我打招呼(以前从来没有过),后来我们谈话,他还表示,任何时候都愿意为我效劳。”从此他们两人化敌为友,终生保持着友谊。

所以后世的心理学家们能得出一个结论:让别人喜欢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帮助他们,而是让他们来帮助你。这就是著名的“富兰克林效应”的故事。

因此,想要别人对你产生好感,不仅仅是你主动热情地去帮助他,而是反过来“适度去寻求他的帮助”,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脸皮厚的人,没有利用好富克兰林效应,结果就形成了反差,从被人喜欢转成了讨厌。

写在最后的话:别人需要你,找你帮忙的时候,你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是否帮忙,实在不想帮或者没时间,就勇敢地拒绝对方,千万不要做「滥好人」,被别人利用。

你好 ,陌生人,我是Canliu,我在这里自足自给,把一些琐碎的情绪写成文字,这里面有你发生过的,和未曾发生的,我们都是孑然一身,开始和结局都是如此孤独,很高兴遇见你。求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