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近日,楊穎發文澄清又一次將熱搜引爆,這讓大家再次翻出她與黃曉明、李菲兒的三角關係。但當年無論大家怎樣傳,她都未正面回應過此事。

此次之所以不再沉默,是因爲《乘風破浪的姐姐2》邀請了李菲兒加入,而黃曉明是此次的主持人,不少人都討論二人同臺會不會很尷尬,結果卻出乎意料。

兩人同臺不僅不尷尬,還能很和諧地相處於同一檔節目,所以,分手後到底能否再做回朋友?

支持的人認爲,兩個人畢竟曾擁有過一段美好的感情,在親密關係維持期間,都盡了最大努力。

戀愛關係中投入了彼此的精力與時間,最後可能因爲現實原因並未走到一起,但也不能因爲分手便徹底否認這段關係。

堅信分手後依舊能做朋友的人,正是覺得大家都放下了,才能以朋友的身份重新整理彼此,也有相關調查顯示,65%的人都曾擁有過“分手後友情”,22%的人則不止和一個前任做過朋友。

另一方的態度也很明顯,認爲男女之間是不存在純友誼的,尤其是前男女友這種複雜的關係。我們在親密關係中投入得越多,分手後受到的傷痛就越大。

人通常會爲了保全自我而做出不太清醒的決定,如很多人之所以想跟前任保持聯繫、做回朋友,都是帶有企圖的。

他們已經將戀愛對象當做自己的一部分融入了生活,已經把跟他們養成了習慣,所以,做回朋友還能保有原有的生活狀態,降低對個體的損傷。

但這樣的自我保護只能短暫維持,如果內心並未真正放下對方,而對方只是想跟你做朋友,那麼個體只會遭受雙倍的痛苦。

所以,持有這種想法的人更堅信,瞭解這段親密關係的最佳方式是刪掉彼此、不再聯繫,這樣才能相忘於生活,不再回憶起痛苦的曾經。

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分手後如果是出於以下想法,與前任保持朋友關係,反而是種成長。

心理彈性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心理彈性(Resilience),即面對心理反應的復原程度。失戀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一件壞事,一聽到失戀便會聯想到悲傷。

但實際上,選擇和前任做朋友可以有效提高個體的心理彈性,能幫我們儘快恢復曾經受過的感情傷害,找回獨立的自我狀態。

人的本質是趨利避害的,所以本能會在失戀的第一時間選擇逃避保護自己,但這並不是兩人關係的最好解決辦法,反而論證了自己纔是放不下的那方。

很多人失戀後都會採取酗酒、絕食等損害身體的行爲,天真地認爲酒精可以麻痹意識,忘記失戀的痛苦,但卻忘記人總有清醒的那天。

絕食最終的結果也只會造成自我機體損耗,對曾經的伴侶來說,根本沒有損失,懲罰的只有自己。

愛情並不是極端的

真正做回朋友的伴侶是徹底釋懷了,他們敢於承認已經發生過的事實,也經過深思熟慮審視了自我在上段關係中的行爲,並能通過與前任的溝通,從這段情感中獲得收穫,做回朋友也是對前任的一種認可。

並不是每每分手都會使兩個人老死不相往來,也有不少前任在分手後依舊能成爲很好的傾聽者。

愛情在大多數人看來是很極端的,只能是愛與不愛。但根據斯滕伯格的愛情三角理論我們可以得知,個體投入的成分比例不同,便會獲得不同狀態的愛。

有的人不能做情人便只能走向對立面,而有的人卻可以將愛情慢慢加之以承諾,在彼此的悉心照料下,養成親情。

所以,愛情對於個體來說,並不是絕對的。兩個真正愛過的人,可以在分手後以別樣的方式守護在彼此身旁,給予對方力量。

如果兩人愛情的結束是源自其中一人的背叛,那麼主動權便在受到傷害的一方是否選擇原諒。

分手後,我們需要好好將自己抽離出來,成爲獨立的個體,而不是用斷絕來往來麻痹自我。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參考資料:《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本文爲***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